-
4661.“鲆优1号”牙鲆生长和育种性能分析及亲本选留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对“鲆优1号”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育种性能分析,并研究育种值选择在牙鲆育种中的应用.测量了2425尾450日龄左右“鲆优1号”牙鲆全长和体质量.采用SPSS软件进行表型参数分析,运用DMU软件,采用 REML 法进行方差组分估计,并通过 BLUP 方法预测个体估计育种值(EBV).根据表型值和育种值的比较结果进行亲本选留.结果显示,运用DMU软件包估计牙鲆全长和体质量遗传力分别为0.266、0.302.全长、体质量育种值与表型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685和0.677,都表现为极显著相关(P
关键词:牙鲆;遗传力;育种值;“鲆优1号”;Paralichthys olivaceus;heritability;breeding value;Ping You No.1
-
4662.不同胁迫处理方法对结球甘蓝GABA含量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L.)为试材,研究不同机械切分大小、4 ℃低温贮藏和浸泡胁迫处理对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切分、低温贮藏和浸泡处理均可提高GABA含量和GAD活性.切分大小为0.5 cm×3.0 cm的外叶和内叶中GABA含量最高,分别为1.20 mg·g-1和1.88 mg·g-1,内叶显著高于外叶.4℃下贮藏1.5h时外叶和内叶中的GABA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7和2.41 mg·g-1,且对应的外叶中GAD活性和GABA含量显著低于内叶.100 μmol·L-1CaC12溶液浸泡2h,内叶GABA含量为2.32 mg·g-1,外叶为1.52 mg·g-1.在pH 5.6的磷酸-柠檬酸缓冲液中浸泡2h,内叶GABA含量最高为2.01 mg·g-1,而外叶在pH6.0时达到最大值1.47mg·g-1.10 g·L-1谷氨酸钠浸泡处理4h时GABA含量显著增加,内叶为1.36 mg·g-1,外叶为1.04 mg·g-1,内叶显著高于外叶;浸泡过程中,内叶GAD活性较外叶变化显著.
关键词:结球甘蓝;γ-氨基丁酸;机械切分;低温胁迫;浸泡处理;cabbage;γ-aminobutyric acid(GABA);mechanical cutting;low temperature stress;soaking treatment
-
4663.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研究了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0%(S0)、10% (S10)、20%(S20)、30%(S30)、40%(S40)、50%(S50)的鱼粉蛋白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幼鱼体质量(83.0±0.20)g.结果显示:1)当替代比例≤20%时,各组间星斑川鲽幼鱼特定生长率(SGR)、日摄食率(DFI)、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无显著变化,高于此值时呈显著下降(P<0.05).随饲料中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鱼体肥满度(CF)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消化道指数(DTI)则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实验组干物质、蛋白质及脂肪表观消化率均呈直线下降趋势(P<0.05).以星斑川鲽幼鱼特定生长率(SGR)为参考指标,采用折线回归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19.0%.2)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对星斑川鲽幼鱼肌肉水分、蛋白及粗灰分含量未产生显著性影响,肌肉脂肪含量仅S40组显著低于S0和S20组,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比例小于20%时,肝脏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之后趋于平稳(P>0.05).肝脏粗脂肪变化趋势与此相反.肝脏粗蛋白含量仅表现为S30、S50组显著高于S0组(P<0.05),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鱼粉替代比例的影响(P>0.05);全鱼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脂肪含量呈显著下降(P<0.05).S30组全鱼粗蛋白最高,S40组最低(P>0.05),除S30组外,其他各组均与S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全鱼粗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当替代比例>20%时,星斑川鲽幼鱼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呈显著降低.各组间胆固醇(CHO)含量随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的添加呈直线下降趋势(P<0.05).当替代比例≥20%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有下降趋势(P<0.05).当替代比例分别大于20%和40%时,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鱼血浆溶菌酶(LSZ)活力随鱼粉替代比例的升高呈显著上升(P<0.05).各实验组间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低于S0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受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影响(P>0.05).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19.0%.
关键词:星斑川鲽;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生长;体组成;生化指标
-
4664.特大冰雪灾害干扰下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的贮量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2008年初遭受特大冰雪灾害干扰的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林地上的木质残体贮量及其腐解等级特征.结果表明: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的总贮量为37.249t·hm-2,其中粗木质残体和细木质残体的贮量分别为33.143和4.106t·hm-2,依次占林地木质残体总贮量的88.98%和11.02%;倒木和落枝是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贮量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木质残体总贮量的61.6%和34.6%;木质残体各腐解等级的贮量百分比序列为2级(69.22%)>4级(13.62%)>3级(12.98%)>5级(3.96%)>1级(0.22%);2008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干扰对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输入量的有显著影响,导致腐解2级的贮最高达25.784t·hm-2.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干扰;冰雪灾害
-
4665.全营养破壁酵母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质量(0.65±0.03)g,基础饲料中添加5%(质量分数)全营养破壁酵母为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于投喂后第15天和第30天检测仿刺参体腔细胞数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30天计数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实验组仿刺参体腔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ACP、AKP、CAT活性均比对照组有所增高,其中第15天CAT活性和第30天AKP活性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投喂破壁酵母对仿刺参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可显著降低肠道内异养菌总数及弧菌数量.研究表明,全营养破壁酵母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活性有增强作用,且对肠道有害菌群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适宜添加量等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全营养破壁酵母在海参育保苗中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仿刺参安全健康养殖开发新型绿色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仿刺参;全营养破壁酵母;非特异性免疫;肠道菌群
-
4666.基于SSUrDNA和线粒体cox1序列分析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规律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应用SSU rDNA和线粒体cox1序列研究甲藻(Dinoflagellate)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取4株甲藻SSU rDNA及其线粒体cox1部分片段,结合GenBank中24株甲藻的相关序列,以Plasmodiumfalciparum为外群,构建ML树和NJ树,并采用自展支持度评估进化树分支结构,通过计算后验概率评估进化树整体结构,应用1sKH、SH、ELW和2sKH等方法评估两株ML树间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在由上述两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上,底栖原甲藻均未与浮游原甲藻聚类,且前沟藻具有独特演化地位.表明联合选择SSU rDNA和线粒体c甜1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甲藻的演化规律.这为从基因层面深入探索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初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浮游型甲藻;底柄型甲藻;利玛原甲藻;强壮前沟藻;SSUrDNA;cox1
-
4667.南岭小坑木荷群落地上生物量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木荷群落;生物量;生物量分配;回归模型;亚热带次生林;南岭
-
4668.脊尾白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的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516 bp,开放阅读框1245 bp,编码414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45.06 kD,理论等电点为5.694,并含有两个糖基结合位点。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同源性最高,达到49%。组织表达分析表明, serpin 基因在脊尾白虾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胰腺和鳃组织,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不同盐度胁迫后脊尾白虾的血细胞serpin基因表达量在盐度胁迫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脊尾白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组织表达;盐度胁迫;应激反应;Exopalaemon carinicauda;tissue expression;cloning;salinity stress;stress response
-
4669.注射葡萄糖对吉富罗非鱼血浆生化指标、胰岛素和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研究注射葡萄糖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miloticus)生化指标、胰岛素和糖酵解酶的影响.选取体质量约80 g的吉富罗非鱼150尾,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对照组腹腔注射0.7%的无菌生理盐水,处理组按照30 mg/100 g(体质量)的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结果表明:(1)吉富罗非鱼在注射葡萄糖后1h血糖达到最高水平,而后显著下降(P<0.05),3h后降低到正常水平.注射葡萄糖可显著提高胆固醇的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水平(P<0.05),但对血浆蛋自、甘油三酯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0.05).(2)肝糖原在葡萄糖注射后的6h达到最高水平,而后显著下降(P<0.05),肌糖原没有发生变化.(3)血浆和肌肉中的胰岛素均在葡萄糖注射后的3h达到最高水平,而后显著下降(P<0.05),而肝中的胰岛素水平没有发生变化.(4)丙酮酸激酶的活力在葡萄糖注射后6h达到最高水平(P<0.05),己糖激酶的活力在注射葡萄糖后没有发生变化.结果表明,注射葡萄糖可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血糖水平,且维持时间较长,胰岛素含量和丙酮酸激酶(PK)活力的提高均相对延迟,而己糖激酶活力的不足又限制了葡萄糖的酵解反应,从而引起血浆胆固醇升高,并伴有持续的血糖和肝糖原升高,从而产生营养胁迫的生理反应,加重鱼类对葡萄糖的代谢负担.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葡萄糖;生化指标;胰岛素;糖酵解酶
-
4670.中国沿海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以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分别采自中国大连(DL)、莱州湾(LZ)、海州湾(HZ)和象山湾(XS)海区的4个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地理群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蟳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雌、雄间的差异显著(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群体(LZ)和大连群体(DL)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小,象山群体(XS)与莱州湾群体(LZ)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群体雌蟹的前5个主成分差异贡献主要集中在大螯相关指标和甲长,累积贡献率为74.021%,群体间的差异受大螯和甲长的相关参数影响最大,而雄蟹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3.212%,群体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侧齿和第一步足方面,主成分散点图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4%,其中以大连群体(DL)最低(64%),象山湾群体(XS)最高(1oo%);4个群体雄蟹的综合判别率为70%,其中莱州湾群体(LZ)和大连群体(DL)的判别率最低(56%),象山湾群体(XS)的最高(1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日本蟳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本研究旨在为日本蟳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亲缘关系的比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日本蟳;地理群体;形态差异;多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