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31.不同种类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及理化特性的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比较了3种肉(猪肉、牛肉和鸡肉)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及理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1 ~8 mg·mL1的蛋白质质量浓度范围内,3种肉的溶解度和乳化能力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质量浓度大于8 mg· mL-1时,两者的变化不显著.随着蛋白质质量浓度的增加,3种肉的黏度显著增大(P<0.05),而乳化活性指数降低.当蛋白质质量浓度小于5 mg·mL-1时,乳化稳定性指数的变化不明显;当质量浓度大于5 mg· mL-1时,乳化稳定性指数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肉中,除蛋白质质量浓度为10 mg·mL-1时鸡肉与猪肉的乳化活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同一蛋白质质量浓度下,鸡肉的各项乳化及理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肉,牛肉最低(P<0.05),但鸡肉的表面疏水性最低(P<0.05),牛肉最高.乳化能力与溶解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受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同时,乳化稳定性指数与黏度也极显著正相关(P<0.01).
关键词: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质;理化性质;蛋白质质量浓度;meat;myofibrillar protein;emul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protein concentration
-
4632.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南极磷虾类胰蛋白酶的抑制动力学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探讨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类胰蛋白酶的抑制动力学,采用邹氏不可逆抑制动力学法,测定了STI对该酶的微观速度常数.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类胰蛋白酶的Km和Vmax分别为0.155mmol/L,8.44 μmol/(L·min).酶活力随着STI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其IC50约为2.8 μg/mL;低浓度的STI溶液对酶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慢可逆抑制.正向微观速度常数k+0为0.184 mmol/(L·min),逆向微观速度常数k.o为0.039 4min-1,随着STI溶液浓度的逐渐增大,该酶最终将完全失活.本研究旨为该酶的抑制技术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关键词:南极磷虾;抑制动力学;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类胰蛋白酶
-
4633.养殖银鲳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每月定时取人工养殖子代银鲳(Pampus argenteus)样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样本卵巢发育情况进行周年观察.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银鲳样本92尾,叉长范围为113.1~185.7 mm,体质量33.6~187.5 g.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养殖银鲳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研究表明,养殖条件下的银鲳群体与野生群体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结构无明显差异,且繁殖季节基本一致,但养殖群体卵巢成熟系数明显低于野生群体.推测养殖过程中温度、光照和营养等因素对银鲳性腺发育和成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为银鲳人工繁育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支持.
关键词:银鲳;卵巢发育;卵子发生;组织学;Pampus argenteus;ovary development;oocyte;histology
-
4634.杉木无性系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对19年生和17年生2块杉木无性系测定林开展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研究,其中,19年生测定林包括38个参试无性系,17年生测定林包括102个参试无性系.2块测定林数据分析结果均显示: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无性系重复力达中等偏上至较高水平,遗传变异系数各性状间差异较大;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与基本密度存在弱负相关.不同选择方法的结果表明,指数选择能整体提高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综合的遗传增益,达到比单性状选择更好的选择效果,是多性状改良较理想的选择方法.
关键词:杉木;无性系;材性;多性状指数选择
-
4635.秦岭林区径流水化学对雨水酸化的响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秦岭南坡天然林分布地带选择火地塘典型林区,测定区内雨季降雨和流域出口径流水样pH值及水化学成分,探讨秦岭林区径流水化学对雨水酸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雨水酸化可导致林区径流pH值降低,Ca2+和Mg2+浓度降低,K+和Na+浓度变化与雨水酸化关系不大;径流Zn,Pb和Cd浓度对雨水酸化响应不明显,酸化雨水未导致森林土壤富集的重金属释放.
关键词:秦岭;森林;水化学;雨水酸化
-
4636.甜菜碱对夏季热应激奶牛产奶性能和HSP70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甜菜碱对夏季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和HSP70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根据年龄、胎次、泌乳期、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选取32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C)不添加甜菜碱,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10、15和20 g·d-1甜菜碱.结果表明:试验期牛舍平均温湿指数(THI)为78.68;试验Ⅱ和Ⅲ组奶牛产奶量比对照组和试验Ⅰ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Ⅲ组(P<0.05),试验Ⅰ和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试验Ⅱ组奶牛外周血HSP70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添加甜菜碱可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且以添加15 g·d-1的效果最优;添加15 g·d-1甜菜碱后降低了奶牛外周血HSP70含量,因而缓解了奶牛热应激.
关键词:甜菜碱;热应激;HSP70 mRNA;奶牛;betaine;heat stress;HSP70 mRNA;dairy cow
-
4637.海湾扇贝南部亚种闭壳肌质量的双性状选择效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双性状选择方法在经群体继代大壳高选育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 Say)南部亚种F3养殖群体中进行闭壳肌定向选育,以评价闭壳肌的选择效果和现实遗传力,为海湾扇贝南部亚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以壳高为第一选择性状、体质量为第二选择性状、壳高选择压力为10%、体质量选择压力为1%情况下,正、负向选择组、对照组在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幼虫期壳长增长率、中培期存活率、成体各形态参数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稚贝育成率、养成期存活率、成体各质量性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对照组>负向选择组;正、负向选择组中,体质量与闭壳肌质量均出现较高的现实遗传力,且正向选择组高于负向选择组;双性状选择时,体质量与闭壳肌质量的当代遗传获得明显高于单性状选择结果。壳高和体质量对闭壳肌质量均具有密切的遗传相关,任何一个性状的选择均可对闭壳肌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双性状同时选择可对闭壳肌质量产生叠加效应,使闭壳肌质量性状的遗传进展达到最大。
关键词:海湾扇贝南部亚种;闭壳肌;选择效应;现实遗传力;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Say);adductor;selection effect;realized heritability
-
4638.羟基马桑毒素及其3种衍生物对粘虫的拒食活性与生理指标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比较羟基马桑毒素(tutin)及其衍生物(1,2,3)杀虫活性的差异,采用非选择性叶碟法分别测定其对试虫的拒食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这4种化合物在亚致死剂量下(2.0mg·mL-1)粘虫的酯酶、2类保护酶和可溶性总糖在48h内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48h内的拒食活性衍生物2>衍生物3>衍生物1>Tutin;Tutin、衍生物1和3可致粘虫的酯酶活性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略升高,保护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衍生物2可使试虫的酯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Tutin的2位羟基进行酰化加成改造后能显著提高其拒食活性,衍生物2是最优结构化合物.
关键词:羟基马桑毒素;衍生物;粘虫;拒食活性;生理指标
-
4639.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扫描电镜及组织病理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壁的过程以及寄主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48h,芽管平均长度达到3.08μm时即可侵入幼虫体表.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逐渐萌发生成新的分生孢子,在后期菌丝间出现丝状物和网状结构,这2种现象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分生孢子多数以芽管方式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染.组织切片显示:侵染3天的幼虫腹部体腔中脂肪体组织变得模糊,细胞核不明显,马氏管出现空泡并变形.中肠围食膜被分解消失,肠壁肌肉层向内皱褶,排列紊乱,出现破裂,肠腔内变浑浊.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光肩星天牛;侵染过程;病理变化;扫描电镜
-
4640.榆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及林间诱蛾试验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腺体提取物、化学合成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并通过触角电位分析及林间诱蛾试验,旨在找到一种对榆木蠹蛾成虫具有强引诱活性的性诱剂.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存在反-3-十四碳烯醇(E3 - 14∶OH)、顺-3-十四碳烯醇(Z3 - 14∶ OH)、反-3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3 - 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 Ac)和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3E5 -14∶ Ac).榆木蠹蛾雄蛾对Z7-14∶ Ac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4.95 mV,极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其他依次是E3 - 14∶Ac、Z3E5 -14∶Ac、E3E5 -14∶ Ac、Z3 - 14∶Ac、腺体提取物、E7 - 14∶Ac,其中乙酸酯化合物EAG值极显著高于其相应的醇(P<0.01).林间诱蛾活性试验表明:Z7- 14∶ Ac有诱蛾活性,E3 - 14∶Ac和Z3E5 - 14∶ Ac有显著的增效作用,Z7-14∶ Ac、E3 - 14∶Ac和Z3E5 - 14∶ Ac按10∶ 4∶4的比例配成每个含900 μg性诱剂的诱芯具有很好的诱蛾活性,单诱芯日平均诱蛾数达11.02头.
关键词:榆木蠹蛾;气相色谱;触角电位;性诱剂;化学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