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1.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对米糠油的抗氧化作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采用Schaal烘箱法,以抗氧化系数(PF)为指标,研究了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在米糠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分析了增效剂对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对米糠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0.05%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与0.01%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在米糠油中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复配后其抗氧化效果接近于0.02% TBHQ,能明显抑制米糠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关键词: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米糠油;抗氧化系数;脂肪酸;lipid-soluble rosemary extract;rice bran oil;oxidation protection factor;fatty acid
-
1262.响应面法优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餐饮废油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碱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响应面试验探讨了温度、催化剂用量、醇油比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在超声功率50 W、频率28 Hz的条件下,温度62.47 ℃,催化剂用量0.98%,反应时间30 min,醇油比7∶1(质量比).在此条件下,生物柴油转化率为90.26%.
关键词:餐饮废油;生物柴油;碱催化;响应面试验;swill-cooked dirty oil;biodiesel;alkali-catalysis;RSM
-
1263.米糠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利用米糠油煎炸油条,在(190 ±5)℃的煎炸温度下连续煎炸32 h,通过对每2h煎炸油样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的检测,分析研究米糠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煎炸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32 h的连续煎炸,米糠油的酸值(KOH)由0.88 mg/g增加至2.41 mg/g,羰基值由9.74 meq/kg增加至75.11 meq/kg,极性组分由6.19%增加至31.84%.对照GB 7102.1-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米糠油连续煎炸32 h后酸值仍符合限量(≤5 mg/g),18h时羰基值超过了限量(≤50 meq/kg),24 h后极性组分超过了限量(≤27%).以羰基值为评判指标,米糠油煎炸寿命为17 h左右;以极性组分为评判指标,米糠油煎炸寿命为24 h.米糠油的煎炸稳定性和煎炸寿命都显著优于常用煎炸油,因此米糠油是理想的食品煎炸用油.
关键词:米糠油;煎炸;品质;变化;rice bran oil;frying;quality;change
-
1264.响应面法优化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棉籽油化生物柴油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利用响应面法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棉籽油合成生物柴油的条件进行优化.以脂肪酸甲酯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了固定化脂肪酶用量(占棉籽油质量)、甲醇与棉籽油摩尔比、叔丁醇与棉籽油体积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19.128 h,反应温度37.801℃,固定化脂肪酶用量12.070%,甲醇与棉籽油摩尔比4.949,叔丁醇与棉籽油体积比0.323.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转化率达到92.9%,与响应面法预测值94.3%的吻合程度较高.
关键词:棉籽油;脂肪酶;生物柴油;响应面法;cottonseed oil;lipase;biodiesel;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
1265.丝瓜籽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丝瓜籽为原料,研究了碱溶酸沉法提取丝瓜籽蛋白的工艺,同时分析了丝瓜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碱溶酸沉法提取丝瓜籽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提pH10,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45℃,料液比1∶15,酸沉pH 4.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丝瓜籽蛋白的提取率为21.65%,纯度为82.48%(湿基);氨基酸组成分析发现,其人体必需氨基酸组成与大豆蛋白接近,明显好于花生蛋白.
关键词:丝瓜籽;丝瓜籽蛋白;碱溶酸沉法;正交试验;luffa seed;luffa seed protein;alkali extraction and acid precipitation;orthogonal experiment
-
1266.电导率法快速测定煎炸油中极性物质含量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起酥油为原料,模拟煎炸条件制备了3种煎炸油(加热煎炸油、煎炸薯条煎炸油、煎炸豆腐皮煎炸油),用柱层析法测定3种煎炸油中极性物质含量,同时测定3种煎炸油的电导率,建立煎炸油中极性物质含量与电导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煎炸油中极性物质与电导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3种煎炸油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22 8、0.971 6、0.935 8;电导率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08%~2.17%之间;柱层析法测定极性物质含量与电导率法测定极性物质含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966 3.从而得出电导率法是测定极性物质含量的一种比较准确、快速的方法.
关键词:煎炸油;极性物质;电导率;frying oil;polar substance;conductivity
-
1267.小麦麸皮和大豆粉对面包营养成分及风味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分别用小麦麸皮和全脂大豆粉替代小麦粉进行面包制作,研究小麦麸皮和全脂大豆粉的添加对面包中蛋白质、各种氨基酸(AA)等营养成分,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粉中添加小麦麸皮和全脂大豆粉,引起面包中的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以及部分氨基酸水平明显增加,达到了营养强化的作用;小麦麸皮面包中共检出风味物质87种,总含量减少了11.36%,但主要香气物质的增加使麸皮面包更具浓郁的香味;全脂大豆粉面包中共检出风味物质89种,总含量增加了9.89%,且几乎所有影响风味的物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关键词:小麦麸皮;大豆粉;面包风味;营养
-
1268.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及其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ILATPS)在生物萃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体系的分类、特点、应用对象等;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外近十年来发表的ILATPS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统计分析;讨论了ILATPS的成相机理及其萃取分离蛋白质的机理的研究进展,热力学研究表明,虽然静电相互作用和盐析作用是蛋白质在双水相中转移的推动力,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驱动力是疏水相相互作用;应用实例展现了国内外对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分离蛋白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之,ILATPS在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分离中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巨大.
关键词: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蛋白质;萃取分离;机理;影响因素;应用
-
126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1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植物甾醇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油中4种植物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菜籽甾醇和菜油甾醇)的方法.选用超高惰性J DB-5MS UI毛细管色谱柱,50% KOH-乙醇为皂化剂,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20:1,程序升温,可在32 min内实现上述4种植物甾醇与其他不皂化组分的分离.豆甾醇、β-谷甾醇、菜籽甾醇和菜油甾醇的检出限分别为4.41、6.09、3.10、8.62 mg/L,线性相关系数R≥0.999 2.运用该法对14种25个植物油样品中4种植物甾醇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油和菜籽油中植物甾醇总量最高,其次是芝麻油;不同种类植物油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同一种类不同品牌植物油中各植物甾醇所占的比例基本接近.
关键词:植物甾醇;植物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1270.食品中植物甾醇氧化物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植物甾醇作为一种降胆固醇的功能性成分已被广泛用于食品及其配料中,但是其化学结构与胆固醇类似,易受光、热、氧、金属离子等作用,转变成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植物甾醇氧化物(POPs).虽然对这种潜在危害还存在争议,但POPs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综合现有国内外有关文献,对POPs的来源分布、形成机理、生理作用及抑制有害POPs生成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甾醇氧化物;植物甾醇;形成机理;生理功能;phytosterol oxidation products,phytosterol;oxidation mechanism;physiological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