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1.无患子种仁油特性及微波预处理提取无患子种仁油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为全面开发无患子资源,考察了无患子种仁油的特性,并研究了无患子种仁油提取的微波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无患子种仁油的酸值(KOH)为2.30 mg/g,碘值(Ⅰ)为96.28g/100 g,皂化值(KOH)为210.38 mg/g;无患子种仁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3.05%,其中油酸占51.87%;微波预处理提取无患子种仁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1000W,微波时间10 min,索氏提取2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无患子种仁油得率为36.21%.
关键词:无患子种仁;微波预处理;无患子种仁油;提取;特性;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kernel;microwave pretreatment;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kernel oil;extraction;characteristics
-
1252.糖醇对甘薯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研究不同添加量的麦芽糖醇、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甘薯淀粉溶胀度和可溶指数、糊化特性及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糖醇均明显降低了甘薯淀粉的溶胀度和溶解性,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多,降低越明显;糊化温度随添加量的增多显著性升高;当麦芽糖醇和木糖醇的添加量与淀粉比值均为1∶1时,峰值黏度显著升高至最大值,添加量继续增多,淀粉糊的峰值黏度显著性降低;糖醇的添加量与淀粉比值小于4∶1时,随着木糖醇添加量增多,回生值升高,而赤藓糖醇的添加量对回生值没有显著性影响;随着糖醇添加量的增多,淀粉凝胶硬度增加越明显,麦芽糖醇和木糖醇对于凝胶弹性、内聚性和恢复性降低越明显.
关键词:糖醇;甘薯淀粉;溶胀度;糊化特性;质构
-
1253.黏红酵母产油脂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相结合,对黏红酵母产油脂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单因素试验得到初步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蛋白胨、KH2PO4.经响应面优化发现,当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为73.40g/L,蛋白胨含量为1.06 g/L,KH2PO4含量为3.56 g/L时,油脂产量的理论预测值可达到3.49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3%.气相分析其油脂组成,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26.97%.然后又对高产菌株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在10 d时,生物量和油脂产量达到最高,此时达到发酵终点,生物量为47.98g/L(菌体湿重),油脂产量达到7.81 g/L.
关键词:响应面分析;黏红酵母;培养基优化;酸热耦合超声波法;发酵特性
-
1254.餐饮废油制取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精制餐饮废油为原料,在氢氧化钠催化下,经酯交换反应得到脂肪酸甲酯.利用制得的脂肪酸甲酯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1∶1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酸二乙醇酰胺.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了合成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的最优反应条件为:第一步反应脂肪酸甲酯与二乙醇胺物质的量比1∶0.6,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h;第二步再加入占脂肪酸甲酯质量1.0%的催化剂甲醇钠和剩余二乙醇胺,并在80℃下保温2h.经红外光谱检测证实了目标产物的存在,所测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产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关键词:餐饮废油;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二乙醇酰胺;waste cooking oil;fatty acid methyl ester;fatty acid alkanolamide
-
1255.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及掺伪鉴定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油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系统阐述了油茶籽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调节免疫、预防肥胖及护肝等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鉴别油茶籽油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鉴别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应开发建立一套准确、快速、定量甄别检测油茶籽油掺伪的方法.
关键词:油茶籽油;营养价值;掺伪;检测;oil-tea camellia seed oil;nutritional value;adulteration;detection
-
1256.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优化蛋黄油提取工艺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蛋黄油含有亚麻酸、亚油酸等多种重要的脂肪酸和磷脂类物质,具备多种营养及应用价值,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治疗.利用无水乙醇从鸭蛋黄渣中提取蛋黄油,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蛋黄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影响蛋黄油提取率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出油效率的理论极值为94.30%.无水乙醇提取蛋黄油最优工艺为料液比1∶12、提取温度82℃、提取时间52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鸭蛋黄出油效率达到了92.6%.因此,无水乙醇提取蛋黄油是一种高效、安全、简单的方法,有助于蛋黄油的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蛋黄油;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提取率
-
1257.绿豆多糖制备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采用响应面法对绿豆仁中多糖碱液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分离纯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碱法提取绿豆多糖(Alkali extraction mung bean polysaccharides,AEMP)最佳工艺参数为碱液浓度0.02 mol/L,液料比20∶1 mL/g,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h,最终AEMP得率9.70 mg GE/g DW.进一步采用DEAE-2纤维柱和SephadexG-100凝胶柱分离纯化绿豆多糖,得到一个中性组分AEMP-1和一个酸性组分AEMP-2.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AEMP及其纯化组分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良好清除效果,AEMP-2抗氧化活性最强,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71 mg/mL和1.03×10-1 mg/mL.表明绿豆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特性.
关键词:碱提绿豆多糖;制备;分离纯化;抗氧化特性
-
1258.大豆粉末磷脂同时制备甘油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研究了甲醇钠催化其醇解反应,同时制备含有甘油磷脂酰胆碱(GPC)和甘油磷脂酰乙醇胺(GPE)的混合物.通过探讨大豆粉末磷脂与无水甲醇料液比、催化剂甲醇钠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物中GPC和GPE得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甲醇钠催化醇解大豆粉末磷脂的最佳反应条件:料液比1∶4,催化剂甲醇钠添加量5%(以大豆粉末磷脂质量计),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6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GPC得率为93.60%,GPE得率为88.69%.
关键词:大豆粉末磷脂;甘油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甲醇钠;醇解反应;powded soybean phospholipid;glycerylphosphorylcholine;glycerylphosphorylethanolamine;sodium methoxide;alcoholysis reaction
-
1259.压缩速度与压缩方位对大豆籽粒压缩特性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按照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协会ASAE S368.4DEC2000 (R2006)标准,使用Brookfield质构仪测定了黑龙江大豆籽粒(2011年产)的表观弹性模量、最大破坏力、最大破坏力能、破坏时的变形量.试验选定压缩速度为:0.02、0.1、0.5、1.0 mm/s,选定压缩方位为长轴(X轴)、中轴(Y轴)、短轴(Z轴).由质构仪软件,得到了加载载荷与对应变形量的关系曲线,运用spa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大豆的表观弹性模量、最大破坏力、最大破坏能、破坏时的变形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压缩速度的增加,大豆籽粒沿长轴(X轴)、中轴(Y轴)、短轴(Z轴)压缩的最大破坏力增大,最大破坏能增加,压缩变形量增大,表观弹性模量减小.
关键词:压缩速度;压缩方位;大豆籽粒;表观弹性模量;最大破坏力
-
1260.全稀释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的稳定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单辛酸甘油酯(GMC)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和乙醇为助剂,与水制备出具有高稀释性的食品级微乳.通过粒径分析,浑浊度对比,离心及贮藏试验,考察盐离子浓度、pH、温度、稀释对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分别为7∶3、8∶2的T73、T82稀释线上微乳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会导致T73上微乳粒径增大,pH、盐离子、温度对水分含量高达99%的T73-100(用100倍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为7∶3的混合物质量的水相稀释)微乳稳定性影响较大;T82具有较好的稀释稳定性,且T82-100微乳分别在NaCl浓度0.1~0.6 mol/L,pH 3~8,温度0~40℃之间贮藏30 d后,平均粒径均小于35 nm.
关键词:食品级微乳;单辛酸甘油酯;全稀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