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噪声测试及其声品质客观参量分析
来源:噪声与振动控制 发布日期:2020-08-18
基于某主流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的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归纳其噪声种类及产生机理,采用LMS声学采集系统对其升速过程噪声数据进行采集,运用响度、尖锐度、语音清晰度、波动度、粗糙度、音调度等声品质客观参量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转速工况下的噪声声品质变化规律,并通过特征响度分析获得不同转速工况下各场点噪声响度的频域分布。研究表明,不同场点、不同转速的声品质客观参量值有明显差异,且随转速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但特征
-
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来源:黑龙江科学 发布日期:2020-08-18
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用电平衡、电能质量及谐波这几方面。提出了降低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应对措施:加强对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的研究,采用电池租赁的运营模式,建立分时充电电价,有效干预谐波现象。可以借助直流电或蓄电池的电力进行充电,这种充电方式不仅耗费成本小,还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污染,经济实惠与环保效益兼得。
-
电动汽车绝缘监测技术研究
来源:机械管理开发 发布日期:2020-08-17
电动汽车的电压普遍较高,一般高达几百伏,若绝缘受到损伤或破坏,将严重威胁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结构将越来越复杂,因此实时准确的监测电动汽车高压系统对车辆底盘的绝缘性能,保证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车辆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从电动汽车的绝缘监测模型出发,分析了几种绝缘监测的方法,为电动汽车绝缘监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
适用于电动汽车充放电功能的虚拟同步机技术的研究
来源:电测与仪表 发布日期:2020-08-17
针对典型可控负荷电动汽车,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同步机技术的充放电控制策略。具体采用两级式拓扑进行研究,前级AC/DC控制引入基于充放电模式的新型虚拟同步机技术,使电动汽车具备传统同步机相似的惯量、阻尼及频率、电压调节特性的同时,该控制中设置的充放电方式防止电池满充满放,提高使用寿命;将直流母线电压的双闭环控制应用于后级DC/DC控制,提高直流接口的电压稳定性。该控制的特点是虚拟同步机和充放电控制均由前
-
基于聚类分析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
来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发布日期:2020-08-16
准确预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是研究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影响的基础,现有充电负荷预测方法缺乏考虑路况拥堵因素对电动汽车荷电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分析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在分析常规充电负荷影响因素并初步建立概率分布模型的基础上,对每段行程的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构成的二维出行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常规统计数据无法得到的道路拥堵因素,考虑不同路况条件下道路拥堵因素对电动汽车荷电状态的影响并
-
电动汽车公共应急充电站选址规划模型
来源: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发布日期:2020-08-16
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公共应急充电站可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应急充电站选址决策既涉及到定性因素,又涉及到定量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首先确定应急充电站的选址目标和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急充电站选址模型。其次将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法结合在一起,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法的应急充电站选址模型。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某地区的应急充电站选址决策,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资源约束的限制,采用层次分析
-
多需求场景下的汽车充电路径诱导优化
来源:交通节能与环保 发布日期:2020-08-15
电动汽车的发展与推广有利于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和节能减排,而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路径优化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从而促进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本文针对用户追求时间效率,费用成本最低以及行驶途中临时紧急续航三种不同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综合考虑充电站信息、路网信息、电动汽车实时信息以及用户个性化需求,基于Dijkstra算法和排队论原理提出相应优化的路径规划策略。选定北京三环内部分区域构建含有66个节点和8
-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发布日期:2020-08-15
随着传统燃油汽车的增多,不可再生资源被大量消耗,而汽车尾气的大量产生,更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紧张问题,全面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发展新能源汽车、摆脱对燃油的依赖、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因此,电动汽车和智能充电桩的研究被世界所重视。想要大范围推广电动汽车,如何解决电能的迅速补给是关键问题,文章探讨了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以期实现电动汽车能源的快速充电。
-
一种削弱电动汽车内嵌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的方法
来源:中国科技论文 发布日期:2020-08-15
为了削弱电动汽车用V型内嵌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的齿槽转矩,提出一种在转子极面开设矩形辅助槽的方法。基于能量法对齿槽转矩进行解析分析,研究气隙磁密对齿槽转矩的影响,以3相8极48槽V型IPMSM为例,对电机模型采用气隙分层法剖分网格,提高了仿真精度,利用ANSYS有限元法研究电机转子极面辅助槽偏移角度、形状
-
零转矩转速燃料电池汽车双绕组电机能量传递
来源:电机与控制学报 发布日期:2020-08-15
针对燃料电池汽车使用大功率DC-DC变换器带来的高成本与效率损失问题,提出了将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引入燃料电池汽车系统的设计思路,利用两套绕组间的互感关系替代DC-DC变换器。首先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以及双d-q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在双d-q坐标系下两套绕组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对电机输出转矩的影响。其次在燃料电池汽车系统下,阐述了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用法,针对汽车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