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创新创业融合实验教学改革
来源:大学化学 发布日期:2021-09-23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为理念,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对创新创业融合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重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推行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融合科研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
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来源:广州化工 发布日期:2021-09-23
化工制图与CAD是针对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偏工程性、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笔者结合多年来对这门课的教学积累与反思,利用现代化工具及现代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及补充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与标准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
-
“课程思政”引领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
来源:大学化学 发布日期:2021-09-22
分析了当下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鉴于此,首先利用“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观;其次,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课前学习,抽出更多的上课时间做实验;最后,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三方面,对精细化工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质量与市场 发布日期:2021-09-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全民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全面迸发。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国家对高校培养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电子商务作为众多创业方法中成本比较小、成功率相对较高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但是传统的灌输式以及虚拟实训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实际所需,需要开发出更多基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性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社会需
-
PBL教学法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发布日期:2021-09-20
为了提升机械工程专业教师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中授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基础和工程能力,提出了将PBL教学方法引入原有教学当中的教学改革思路。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基础上引入PBL教学法,使之与原有的LBL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并介绍了其具体的实施方案。
-
基于CDOC模式的《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的教学改革
来源:大众科技 发布日期:2021-09-20
文章以CDOC思维理念为背景,对高职院校《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课时分配不合理、考查模式固化、与就业岗位相脱节以及学生编程能力差等问题,结合CDOC思维理念,从软件运用、能力指标、课程内容、学生作业、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智能化复合型人才。
-
“课程思政”视角下电子技术教学授课分析
来源:大学 发布日期:2021-09-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社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技术人才,更需要思想品德与个人才能共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是我国的人才培养中心,将"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教育专业课教学,不仅可以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还可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基于学科内容特点及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点。电子技术课程是农业高校工科专业的必备课程,该专业为我国工程技术行业培养了大
-
“化工过程与设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
来源:安徽化工 发布日期:2021-09-17
"化工过程与设备"是高等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本课程的特点,建立具有思政能力的教学团队,从不同角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自然而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成为有素质、有理想的新型化工高技能人才,同时为化工类相关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食品营养》教学改革与设计
来源:轻工科技 发布日期:2021-09-17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食品营养》课程为实施载体,通过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思政教学手段、改革课程思政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食品营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
基于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来源:轻工科技 发布日期:2021-09-17
本文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为例,围绕"职教20条"的中心思想,通过创新探索,以学校、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机械工程产业学院,建立产学研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产教互动机制,协同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完善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推进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对接、实训标准与生产内容对接,突出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下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