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41.甘肃小陇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时序研究法对甘肃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6、15、23、35 a)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多因子综合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主成分特征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析土壤性质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发育至近熟林阶段,土壤物理性质变差,表现为土壤密度最大1.62g·cm-3,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降至最低,分别为29.69%、24.45%,并且土壤有机质、氮、磷、钾、镁、钙含量也明显降低;而到成熟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改善,土壤密度降低为1.21 g·cm-3、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恢复至45.56%、42.65%,土壤养分含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超过了中龄林阶段的水平;同时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性质综合得分分别为-0.329、0.188、-0.565、0.739,也表明近熟林土壤性质最差,成熟林土壤性质最好.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性质;发育阶段
-
4542.野生和“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MSAP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讨论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新品种“黄海1号”不同组织间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差异,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SAP)分别对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肌肉、鳃、血液3种组织样品基因组DNA的CCGG甲基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影响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采用30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带型结果显示,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1%,22.3%和19.7%;而“黄海1号”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1.4%、19.6%和18.9%.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不同,肌肉、鳃和血液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亦不同.DNA 甲基化多态性带型分析显示,鳃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水平在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间变化趋势最大,肌肉最稳定.本研究旨为甲基化修饰与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国明对虾;“黄海1号”;DNA甲基化;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1;DNA methylation;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
-
4543.高剂量碳酸氢钠日粮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及机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探讨日粮添加碳酸氢钠(NaHCO3)对蛋壳质量、蛋壳钙、血钙浓度、钙调激素水平以及蛋壳腺中Ca2+转移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900只21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5、25和50 g·kg-1 NaHCO3添加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持续10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1和5 g·kg-1 NaHCO3对蛋壳质量不产生显著影响(P>0.05),25和50 g·kg-1组蛋壳钙含量显著降低(P<0.01),蛋壳质量、厚度降低(P>0.05),50 g·kg-1组蛋壳强度和血清Ca2+浓度亦显著降低(P<0.05).此外,随着NaHCO3添加量的增加,25和50 g·kg-1组血液维生素D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蛋壳腺中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精受体6(TRPV6)、钙结合蛋白(CaBP-D28k)、钠-钙交换蛋白(PMCA1b)和质膜钙离子ATP酶通道(NCX1) 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50 g·kg-1组碳酸酐酶(CA)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剂量的NaHCO3(≥25 g·kg-1)使蛋壳质量下降,CA mRNA表达量降低,致使蛋壳腺Ca2+转移受阻,蛋壳钙含量减少、质量下降.其次,低血钙和高维生素D水平使TRPV6、CaBP-D28k、PMCA 1b和NCX1等基因表达增加,表明钙离子跨细胞转运途径在蛋壳腺中起补充转移作用.
关键词:碳酸氢钠;蛋壳质量;血钙;蛋壳腺;钙离子转移;蛋鸡;sodium bicarbonate;eggshell quality;plasma calcium;egg shell gland;Ca2+ transfer;laying hen
-
4544.大麦虫成虫活体的雌雄鉴别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大麦虫;成虫;雌雄鉴别;形态特征
-
4545.长蕊杜鹃扦插内源激素变化及解剖结构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野生长蕊杜鹃半木质化茎段为试材,采用植物生长激素KIBA,KNAA和Hormodin对插穗进行处理,测定不同生根期内源激素IAA、GA3、ZR、ABA含量,对扦插不同时期插穗茎段进行电镜扫描.结果表明:先快蘸液态KNAA(3 000mg·L-1),再迅速蘸取粉状Hormodin#1处理对插条生根具有显著影响,插穗生根率达到了81.25%;较高浓度的内源IAA含量有利于根原基分化形成,GA3含量上升与插穗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根的形成呈正相关性,低水平的ABA更有利于长蕊杜鹃扦插生根;插穗在根原基分化和愈伤组织形成时期消耗内源ZR,在不定根长出后自身合成ZR;通过对淀粉粒研究表明扦插期补充糖类物质是必要的,簇状晶体产生表明钙调控等生理机制形成.
关键词:长蕊杜鹃;扦插;生根率;内源激素;解剖结构
-
4546.基于两层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杉木林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基于两层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建立江西省杉木人工林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长期观测的固定样地数据,数据库包括82个区域、365个样地、5416株树木共计16248条记录.为了解决不同区域及不同样地之间的差异,本文构建的混合模型分别考虑样地层次、区域层次及两层次的随机参数效应.针对数据存在的重复测量及嵌套结构特性,在模拟时选择合适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模型矩阵来解决此类问题.最后利用独立的抽样验证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林分断面积、对象木胸径、林分内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与对象木胸径的比值以及海拔对单木胸径生长量有显著影响.与林业中常用的传统最小二乘方法相比,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后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验证精度均有提高.选择适合的异方差和自相关函数后,模型比只考虑参数的随机效应有更好的适应性,并体现出了混合效应模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单木胸径生长量;异方差;自相关结构;线性混合模型;杉木
-
4547.利用荧光SSR标记分析中国油橄榄品种遗传多样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研究我国53个油橄榄品种(13个引种驯化选育品种和40个引种品种)的遗传变异,利用SSR荧光标记技术对从甘肃的陇南、四川的西昌、广元和云南的永仁5个地点收集的107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0对引物共检测出29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在9 ~ 26之间,平均为14.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平均为0.73(0.33 ~0.89).基于Jaccard系数的NJ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分为2大组,选育品种与引种品种未被分开,但大多数具有相同品种名称的材料被分在同一组中,无论是选育品种还是引种品种均具有高水平遗传多样性.对来自5个国家的油橄榄品种群体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品种内遗传变异(86.61%)远远超过了群体间和群体内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13.39%),大规模引种过程中对品种的起源和来源地等信息并不完全,以及在长期引种栽培和苗木繁育过程中品种混淆和同名异种等,都是造成品种内遗传变异水平高的原因.
关键词:油橄榄;荧光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
-
4548.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观察发现,仔稚鱼鳃的早期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鳃耙未出现,仔鱼主要依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丝分化、发育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逐渐形成,具备鳃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点;第3阶段(18日龄之后)为鳃器官生长发育完善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发育完善,鳃的形态和功能与成鱼相似.进一步研究发现,鳃丝总数随仔稚鱼全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个鳃小片面积和总呼吸面积随仔稚鱼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卵形鲳鲳鲹的分化和发育是与仔、稚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功能的完善相一致的.
关键词:卵形鲳鲹;鳃;胚后发育;分化
-
4549.官井洋大黄鱼夏季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2010年6月在福建省官井洋海域收集579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取样点附近水域浮游动物及张网样品,比较大黄鱼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食物种类共32种,种类广泛.大黄鱼主要摄食十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标百分比%IRI=49.14%)、鱼类(%IRI=20.47%)、磷虾类(%IRI=18.31%)和糠虾类(%IRI=2.34%),具有以游泳动物、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对象的肉食性摄食习性.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相对重要性指标IRI=976.10,%IRI=35.38%)和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IRI=505.27,%IRI=18.31%)为大黄鱼食物组成中最重要的食物种类.海区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占所有浮游动物总丰度的45.03%,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优势度Y=0.14)、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Y=0.09)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Y=0.06);张网渔获物共鉴定91种,主要为细螯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棱鮻(Liza carinatus).研究表明,大黄鱼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喜好追逐捕食海区中的小型虾类和仔、稚、幼鱼以及体型相对较大的浮游动物磷虾类和糠虾类.
关键词:大黄鱼;官井洋;食物组成;摄食习性
-
4550.近交对三疣梭子蟹若干经济性状衰退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本实验通过定向交尾技术构建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交近交家系。在生长季节,通过对相关形态学指标的测定,对F1-F6家系的生长、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进行评估,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 F1家系,近交系数每增加10%,就会引起全甲宽-2.4%~-5.1%的衰退,体质量-0.8%~-3.5%的衰退,存活-34.4%~-69.9%的衰退,与存活相关的产量-14.1%~-35.4%的衰退,可以发现全甲宽和个体平均体质量的衰退程度较低,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的衰退程度较高。近交系数为37.5%的 F3无论在生长、存活还是产量上都没有出现近交衰退,但150日龄时各个指标的差异系数明显较 F1、F2大,表明其整齐度比F1、F2差; F2、F4、F5和 F6相比于 F1在生长、存活和与存活相关的产量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差异显著(P0.05)。6代家系近交衰退的一致性表明近交确实降低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存活和产量,尽管一些衰退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应当尽量避免近交的发生,近交应当在动物育种工作需要时才使用,只适宜在培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系、种群提纯与保纯的过程中采用,在无目的或目的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应避免近交。本研究通过观察连续近交的三疣梭子蟹在生长、存活及相关的产量方面的变化,旨在为三疣梭子蟹选择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近交衰退;生长;存活;经济性状;Portunus trituberculatus;inbreeding depression;growth;survival;economic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