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1.4种有机磷农药DNA适体的筛选及结构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SELEX技术从一个固定的随机ssDNA库中同时筛选甲拌磷、丙溴磷、水胺硫磷、氧化乐果4种有机磷农药的DNA适体.随着筛选轮数的增加,4种有机磷农药从固定的随机库中洗脱的ssDNA逐渐富集,经过12轮的筛选,筛选效率达到40.8%.对第12轮洗脱的ssDNA进行克隆、测序,挑选的15个阳性克隆均测序成功,由于部分克隆具有完全一致的序列,最终筛选到5条ssDNA序列.一级结构序列分析表明5条ssDNA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二级结构预测表明5条ssDNA的二级结构主要以茎环结构为主,表明茎环结构可能是适体结合4种有机磷农药的基础.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DNA适体;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筛选;结构分析;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DNA aptamer;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selection;structure analysis
-
4502.不同数量传感器下云杉模拟缺陷材应力波成像规律探讨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云杉原木圆盘为对象,研究不同面积、不同轮廓形状的空洞缺陷及用不同数量传感器情况时应力波成像技术检测缺陷图像与实际缺陷的关系.结果表明:应力波成像系统可以直观显示木材内部缺陷,其检测精度与空洞等实际缺陷面积和被测木材的截面积比率、使用传感器数量及空洞等缺陷轮廓形状有关;当空洞实际面积与被测木材截而积比从1.6%上升到25.0%时,应力波成像系统显示缺陷图像面积与实际缺陷面积相对误差从22.6%下降到9.7%;成像用传感器数量在6~24个之间时,应力波成像系统均能显示空洞等缺陷的存在,但成像用传感器的数量会影响检测精度;缺陷轮廓形状对应力波成像有一定影响,缺陷面积一定时,狭长形缺陷容易被检出,近圆形缺陷检测相对误差小.
关键词:应力波成像技术;精确度;相对误差;缺陷;传感器
-
4503.不同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P<0.05),3091m处与粗粉粒含量正相关性显著(P<0.05),2551m处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只在海拔2551m处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关键词:川滇高山栎;海拔梯度;土壤颗粒;总有机碳;全氮;相关分析
-
4504.大菱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鱼类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 pIgR)是黏膜免疫系统的关键因子,能够介导多聚免疫球蛋白向黏液中的转运和分泌。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和 cDNA 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首次得到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pIgR完整的cDNA序列,全长1584 bp,该序列包含一个1005 bp的开放阅读框及5’和3’UTR,编码334个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发现,大菱鲆pIgR氨基酸序列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的序列相似性分别是鲀74%、74%和59%,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多序列比对显示,硬骨鱼pIgR包含两个ILD (Ig-like domain),分别对应哺乳类的ILD1和ILD5区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菱鲆pIgR和牙鲆的聚为一支。半定量RT-PCR显示, pIgR在健康大菱鲆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其中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表达最强。经灭活的鳗弧菌菌液浸泡处理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大菱鲆各组织中pIgR的相对表达量在72 h内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48 h内均有一个最高值出现,且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峰值出现较早,说明pIgR在硬骨鱼类黏膜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菱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黏膜免疫;克隆;基因表达;Scophthalmus maximus;pIgR;mucosal immunity;gene cloning;expression
-
4505.苏氏尾鳃蚓寄生放射孢子虫的形态描述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笔者在江苏省溧阳某鲫养殖塘底泥采集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检测到一种放射孢子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鉴定其隶属于棘放射孢子虫(Echinactinomyxon)类群.该放射孢子虫孢体呈圆柱形,长18.95μm(18.5~19.4μm),宽9.55μm;极囊长6.11μm(5.97~6.26),宽2.98μm(2.38~3.58);尾柄长161.2μm(161.2~167.16),宽3.24μm(2.98~3.58),孢体与尾柄的夹角约为160°.将其与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述的放射孢子虫作比较研究,发现其在寄生宿主、形态大小、尾柄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描述的该类放射孢子虫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关键词:放射孢子虫;苏氏尾鳃蚓;形态描述;分类学;Branchiura sowerbyi;Actinosporean;morphology discription;toxonology
-
4506.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的适宜脂肪需要量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6.14±4.67)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饲喂添加鱼油水平为0%(对照组)、3%、6%、9%、12%和15%的纯化饲料(实测脂肪水平为0.20%、2.70%、6.11%、8.04%、11.13%和14.85%).饲养8周后,以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的脂肪需要量.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使尼罗罗非鱼肝体比及全鱼和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6.11%时最小,在14.85%时达到最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箱势,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最适脂肪水平分别为8.86%,9.75%,9.40%和8.30%,因此确定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适宜的脂肪需要量为8.30%~9.75%.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脂肪需求量;脂肪沉积;血清生化指标;脂肪代谢酶;活性
-
4507.北京西卓家营湿地沉水植物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分析北京西卓家营湿地12个水环境因子(含盐量、溶解氧浓度、pH值、浊度、总氮浓度、总磷浓度、化学需氧量、Cl-浓度、SO42-浓度、氧化还原电位、水深和水温)与沉水植物群落组的关系.运用双向分类矩阵,将13种沉水植物分为8个类群.通过对环境因子和沉水植物群落样方进行DCCA排序,得出第1排序轴主要反映Cl-浓度,而第2排序轴反映溶解氧浓度和水深.
关键词:沉水植物;水环境;双向指示种分析;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北京湿地
-
4508.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2%与0.41%~ 0.52%,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8份为阳性,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关键词: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
-
4509.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汛期特征及影响因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对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渔获规格及汛期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为93.3~769.5 kg,年均值为481.5 kg;日均捕捞量为6.2~26.5 kg,均值为18.5 kg;总捕蟹个数为984~7547只,均值为4129只;平均体质量为89.5~114.5 g/ind,均值为100.7 g/ind;雄蟹比例为65.80%~80.54%,均值为74.35%;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峰值出现于2010年;平均体质量则先升后降,峰值出现于2008年.各年汛期内最高日捕捞量基本出现于12月初,其中最早出现于11月24日(2009年),最晚出现于12月12日(2010年).初汛期、旺汛期和尾汛期捕捞量比例分别为4.25%~38.48%、37.92%~72.81%和1.77%~34.00%.各年汛期内初汛期渔获物中大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雄蟹比例显著高于雌蟹;随着汛期后延,小规格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总体渔获规格呈下降趋势,同时雌蟹比例逐渐增加,雌雄比例相对接近.水温和潮汛与捕捞量关系密切,通常水温降至13℃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0℃至13.5℃之间,平均为11.7;℃调查期间小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大潮期,其中小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95.79%(2008年),最低为73.41%(2010年).
关键词:九段沙;中华绒螯蟹;渔汛;水温;潮汛;Jiuduansha tidal island;Eriocheir sinensis;fishing season;water temperature;tide
-
4510.半滑舌鳎四倍体鱼苗的诱导与鉴定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静水压法处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iaevis)受精卵以抑制其卵裂并进行染色体加倍,筛选出有效的静水压处理起始时间、处理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孵化水温(23±0.2)℃时,授精后21.5 min,采用40 MPa的静水压压力,休克处理4.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好,鱼苗四倍体率达到68.3%.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四倍体鱼苗细胞DNA含量,表明四倍体鱼苗细胞DNA含量为二倍体对照鱼苗的2倍.通过染色体制作分析表明四倍体鱼苗的染色体数为84条,而二倍体对照鱼苗的染色体数为42条.本研究采用静水压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半滑舌鳎四倍体诱导方法.本项技术的建立旨在为大量生产半滑舌鳎三倍体不育群体奠定基础.
关键词:半滑舌鳎;四倍体;人工诱导;静水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