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376 篇 当前为第 451 页 共 538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4501.基于P-糖蛋白基因表达评价尼罗罗非鱼体内恩诺沙星代谢“首过效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从药物酶的角度建立一种客观评价鱼类“首过效应”的方法,利用荧光定量 PCR 法测定尼罗罗非鱼(Oreochomis niloticus Linn)肝、肾组织中 P-糖蛋白(P-gp)基因表达量,分析了单剂量(40 mg·kg?1)口服给药恩诺沙星(enrofloxacin, ENR)后,尼罗罗非鱼肠道、肝组织中 mRNA 水平的相对表达量与 ENR 血药浓度的时实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尼罗罗非鱼肠道、肝组织中, P-gp 基因在分子量127 bp 处出现了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对尼罗罗非鱼口灌给药 ENR 后, ENR 能迅速通过肠道进入血浆,其在肠道、肝和血浆中的消除速度较快,其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动力学模型.当血浆中 ENR 浓度达到最高达峰时(1 h),实验组肠道和肝中 P-gp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P-糖蛋白;尼罗罗非鱼;恩诺沙星;首过效应;药物代谢;P-glycoprotein;Oreochomis niloticus Linn;enrofloxacin;first-pass effect;drug metabolism
  • 4502.牙鲆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的遗传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eio-G1)再次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获得连续两代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Meio-G2),以Meio-G1亲本与1尾普通牙鲆雄鱼人工授精获得的家系作为对照组(control).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家系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在Meio-G1、Meio-G2和对照组3个家系中,分别扩增到30、28、5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1.9、3.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875 3、0.774 2、0.908 3,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124 7、0.221 5、0.091 7.3个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91 7、0.923 8、0.520 2,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916 6、0.930 4、0.560 3.高重组率的Poli9-8tufPoli18tuf、Poli107tuf3个位点在Meio-G1和Meio-G2中观测杂合度均为1.0,低重组率的Poli33tuf、Poli24MHFS两个位点在Meio-G1和Meio-G2中均全部纯合,观测杂合度为0.结果表明,Meio-G2的纯合度、个体间平均相似系数以及亲子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均略高于Meio-G1,显著高于对照组家系,证明连续两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提高鱼类纯合度和遗传相似度,具有固定母本遗传性状的作用.
    关键词:牙鲆;连续两代雌核发育;遗传相似度;纯合度
  • 4503.不同摄食状态下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量化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量化分析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在正常摄食节律下摄食前(S0d)、摄食后64 h(S0d-64h)、饥饿16 d(S16d)、饥饿32 d(S32d)以及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64 h (S16d-64h, S32d-64h)肠道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结果发现,摄食后肠道各部位黏液细胞总数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前肠减少最为显著(P0.05);中肠的 II 型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研究表明,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摄食反应明显;饥饿胁迫以及恢复摄食后肠道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与肠道各段的生理功能相适应;面对营养胁迫时,肠道前段能迅速调节黏液细胞的数目,而后肠基本不变,可能是该鱼应对营养缺乏的保护性适应机制.
    关键词:南方鲇;饥饿;恢复摄食;肠道;黏液细胞
  • 4504.β-葡聚糖对暗纹东方鲀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选取健康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幼鱼,体质量约50 g。根据设计项目分别进行取样分组,各组设3个重复。分别采用注射、投喂不同剂量的β-葡聚糖和注射相应浓度的β-葡聚糖后于不同时间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感染试验的方法,探讨β-葡聚糖对暗纹东方鲀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腹腔注射β-葡聚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除C3补体外,试验组血清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血清总蛋白(STP)的水平出现不同程度提高(P
    关键词:暗纹东方鲀;β-葡聚糖;非特异性免疫;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性能;Takifugu obscurus;β-glucan;non-specific immunity;growth
  • 4505.广东东江外来尼罗罗非鱼年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养殖群体为对照,研究了广东东江外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鳞片、腹鳍棘、鳃盖骨、脊椎骨和矢耳石5种年龄材料的年轮结构特征.与养殖群体相比,整体上东江种群年轮的清晰度及对比度更高.结合周年水温数据,推测东江尼罗罗非鱼在1-3月份低温期形成1个年轮标志,而其副轮较多的特征可能与繁殖活动有关.在5种年龄材料中,以矢耳石的轮纹特征最为明显,且规律性强,而鳃盖骨和鳞片受副轮影响,可读性最低.5种年龄材料的可读性由大到小顺序为矢耳石、脊椎骨、腹鳍棘、鳃盖骨、鳞片.
    关键词:东江;尼罗罗非鱼;年轮特征;水温;繁殖
  • 4506.吉富罗非鱼成鱼胆碱的最适需要量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20.00±8.34) 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于1 m×1 m×1.5 m池塘网箱中饲养。分别饲喂胆碱含量为97.80(对照组)、375.04、565.74、974.27、1409.81、1824.35 mg/kg的半纯化饲料10周,研究胆碱对吉富罗非鱼成鱼生长、饲料利用、鱼体营养组成、胆碱蓄积量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0周的饲喂,饲料中添加胆碱可显著提高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P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成鱼;胆碱;生长性能;需要量;Oreochromis niloticus;choline;grow performance;GIFT tilapia
  • 4507.广东沿岸牡蛎体内HCHs的时空分布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于1989—1993和2003—2012年间每年春季采集广东沿岸的近江牡蛎样品(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六六六(HCHs)的含量,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广东沿岸牡蛎中六六六(HCHs)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风险与生物质量.结果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HCHs含量范围在未检出~42.4 ng/g之间,平均值为(1.70±6.13) ng/g,总体检出率为92.3%.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禁用六六六以来先快速下降,90年代以后降幅放缓并逐渐趋于平稳,30年间HCHs含量降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0.06%.在空间上,80年代初期珠江口岸段HCHs含量远高于粤东和粤西岸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粤西岸段HCHs的含量比逐渐升高,而珠江口的则逐渐降低,三者含量差距缩小.HCHs组分特征分析认为,80年代末期以来,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期间,广东沿岸地区牡蛎体内HCHs可能源于林丹的使用.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HCHs均远低于中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但1989年有75.0%的样品中HCHs超出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通过食用牡蛎,每日HCHs摄入量在0.11~83.62 ng/(kg·d),远低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
    关键词:牡蛎;HCHs;时空变化;广东沿岸;Crassostrea rivularis;HCHs;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Guangdong coast
  • 4508.间接ELISA法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鳗鲡表皮黏液的黏附特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间接 ELISA 法研究菌浓度、孵育时间、温度、pH、阳离子及碳源等因子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黏附鳗鲡(Anguilla anguilla)表皮黏液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后的间接 ELISA 法的检测灵敏度约为9.92×104 CFU,细菌的黏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方程: y=0.135ln(x)-0.936(R2=0.986);嗜水气单胞菌黏附鳗鲡表皮黏液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0~28℃, pH 6.2~6.6, NaCl、MgCl2质量浓度分别为15~25 g/L和3 g/L,孵育时间为150 min。碳源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葡萄糖和麦芽糖能显著提高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量(P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黏附;间接ELISA;鳗鲡;表皮黏液;Aeromonas hydrophila;adhesion;indirect ELISA;Anguilla anguilla;skin mucus
  • 4509.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 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 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 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 BTX)、蛤毒素(pectenotoxin, 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 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 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法规的主要目标.LPs 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均已被发现,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贝类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外贸出口还将面临新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本文就 LPs的化学性质、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监控预警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等逐一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我国在 LPs 方面的科研举措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脂溶性贝类毒素;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监控预警;政策法规;lipophilic phycotoxin;pollution distribution;toxicity assessment;detection method;supervision;leg-islation
  • 4510.寄主植物对芒果壮铗普瘿蚊为害的生理效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研究芒果壮铗普瘿蚊不同程度为害下寄主植物叶片中硝态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以及植物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将叶片受害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1~50,51~100,101~200,>200(每叶片虫瘿数),并以无虫瘿为害的叶片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可溶性糖与硝态氮含量在各个等级之间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各为害等级叶片均显著低于CK;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密度为害等级(101~200,>20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及CK.植物保护酶系测定结果显示:CK组活力最低,>200等级SOD,POD,CAT活力均高于其他各组;其中,51~100与>200等级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等级;为害等级量重的(>200)POD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等级;而1~50等级显著低于其他等级.因此,人侵害虫芒果壮铗普瘿蚊的不同为害程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有关营养物质;随着为害等级的加重可导致植物保护酶系的活性增大.
    关键词:芒果树;芒果壮铗普瘿蚊;体内营养物;色素;SOD;POD;CAT
首页  上一页  ...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