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3108 篇 当前为第 670 页 共 5311

所属行业:汽车制造业

  • 669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汽车零部件技术规范书汉译实践报告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随着中国的汽车产业不断发展进步,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也迅猛发展,国外各大主机厂为节约成本,试图在中国寻找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汽车零部件技术规范书为国外主机厂下发给供应商的技术需求,是国内零部件制造商与国外主机厂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项目文件。笔者基于通用汽车下发的汽车零部件技术规范书汉译的翻译实践,发现了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面的诸多翻译问题。词汇方面的翻译问题主要为专业术语误译、缩略词是否翻译以及忽视源文本语气;句法方面的翻译问题主要为忽视目标读者表达习惯,主要表现在被动句、复合句以及名词化结构的翻译。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汽车零部件技术规范书这类科技文本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内容第一,形式第二”,重视读者反应,主张用最自然最贴近的语言传递源语信息,与汽车零部件技术规范书的翻译要求一致。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本实践报告提出了解决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翻译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词汇层面:翻译专业术语时主要采用形译、音译、直译以及根据上下文和专业人员解释确定词义的方法;翻译缩略语时主要采用零翻译、直译以及补全翻译法;翻译情态动词时主要采用直译。在句法层面,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保留被动、被动变主动、分译、顺译以及转换。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技术规范书;;功能对等理论;;英汉翻译;;翻译方法
  • 6692.汽车流通领域政策解读——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政策处处长肖荣臣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编者:2018年4月26日下午,在2018中国汽车论坛之"[趋势前瞻]汽车市场趋势与消费升级"主题论坛上,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政策处处长肖荣臣发表了题为"汽车流通领域政策解读"的演讲。下面为其演讲实录。]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统计说,近几年我国汽车零售额一直占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4以上的份额;若加上二手车销售、后市场零部件销售,以及连带的加油和汽车旅游消费等,这个份额会更
    关键词:流通体系;二手车交易市场;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流通领域;政策解读;
  • 6693.汽车美容市场的隔热膜产品顾客价值及营销改善策略研究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在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太阳光成为节能环保学科的重要课题。对于汽车驾乘来说,通过在汽车玻璃粘贴隔热膜产品来实现对太阳光的光控选择是合理利用太阳光的重要应用,因此,汽车隔热膜成为降低汽车能耗、改善驾乘环境以及增强行车安全的代表产品,并逐渐被广大车主接受和选择。据统计,作为汽车隔热膜产品的主要市场,2016年中国狭义乘用车(普通轿车、SUV、MPV)销售量为2323万辆(数据来自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如果按每台车平均4.5平方米的隔热膜产品用量来计算,每年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亿平方米,庞大的需求让厂商看到了汽车隔热膜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但是,汽车隔热膜产品属于异类资源替代性弱而同类资源替代性强的产品,近年来随着市场上大量汽车隔热膜品牌的涌入,产品在属性方面严重同质化,各品牌之间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也互相抄袭模仿,少有真正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诉求的营销方案产生,竞争态势也日益恶化。为了在未来竞争中赢得胜利,企业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无疑是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即在充分了解顾客价值的基础上,企业通过针对性的努力,确保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比竞争对手更高的顾客价值。因此,本论文以M公司为例,选取三个有比较价值的典型区域,首先勾勒出汽车隔热膜销量的总体趋势,对区域顾客特征进行了分析,提炼出共性销量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区域的顾客偏好。其次,根据Woodruff提出的经典的顾客价值定义,运用Gutman提出的手段目的链理论衡量出了M公司隔热膜产品的顾客价值,找出了影响客户价值的关键指标,以及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再次,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顾客偏好,提出了改善顾客价值具体指标的营销改进意见和建议,并结合M公司的现状情况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最后,关于如何保障实现这些营销改进意见,提出了风险存在点和制度规章设计。论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典型区域汽车美容市场的汽车隔热膜产品顾客价值,发现了产品属性、体验结果及其体现的最终价值追求三者之间的联系,了解消费者消费产品时所要传达的个人价值和目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向公司提出改善现有产品营销策略的建议,为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汽车隔热膜;;顾客价值;;手段目的链
  • 6694.智能汽车交通车辆的综合认知及其虚拟测试方法研究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汽车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由最初的纯机械系统,发展到如今的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并正在向智能化阶段迈进。目前,配备一级、二级驾驶自动化系统的量产车型已经进入市场,国内外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具备三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车型的研发与产品化工作。对于三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因为已经无需驾驶员对周围交通环境进行监控,所以实现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全面认知就成为系统能够运行的必要前提条件。交通车辆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它的全面、准确认知,是所有后续决策、控制方法正确执行的前提。同时,具备高等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真正走向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离不开科学、全面、标准化的测试与认证。然而,如果仍然按照传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方法对其进行测试,则至少需要几十亿公里的道路测试才能满足认证要求,特别是一些需要在多车参与的复杂交通环境下或极限工况下进行的测试,从成本、安全、可控等方面考虑都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虚拟测试——场地测试——道路测试相结合的测试、认证方法正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基于驾驶模拟器的虚拟测试,在测试条件经济、安全、可控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真实驾驶员参与的主客观评价,已经成为智能汽车虚拟测试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对交通车辆进行认知时:车辆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在彼此之间形成遮挡,导致传感器无法对被遮挡车辆进行感知;为降低智能汽车的感知系统成本,车上布置的多传感系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盲区,使系统在局部区域内无法获得交通车辆的感知结果;现有的传感器一般只能感知交通车辆的部分运动状态且会出现误检、漏检等识别错误。因此,对交通车辆的认知,不仅要融合单一时刻多传感器数据提高感知精度,还应该实现对进入感知范围交通车辆的全程稳定跟踪与所需状态准确估计。在对智能汽车进行虚拟测试时:即使进行单一智能汽车仿真,基于物理机理的传感器物理模型因为计算过程复杂、对场景建模要求高,仍然没有完全攻克实时仿真的难题;基于统计特性的功能模型忽略了传感器的内部工作过程,所以大都只能模拟传感器的感知误差,并不完全满足对综合认知和高级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的需求;如果希望模拟遮挡之类的基本现象仍需额外执行复杂的计算过程,将难以对多智能汽车同时参与的复杂测试场景进行实时仿真。因此,建立既能体现传感器必要的物理特性又具备高计算效率的传感器模型,仍是目前进行智能汽车虚拟测试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针对交通车辆认知和虚拟测试中的上述问题:本文试图探索一种基于机动目标跟踪理论的交通车辆认知方法,在交通车辆的感知信号出现短时丢失或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并估计运动状态;为了利用驾驶模拟器对本文提出的认知方法进行虚拟测试,本文还建立了能够反映必要物理特性并具有高计算效率的传感器功能模型,使之既能用于对单一智能汽车的虚拟测试,也能支持多智能汽车并发实时仿真,并研究了面向智能汽车仿真的驾驶模拟器虚拟测试平台集成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在交通车辆认知方面,针对交通车辆存在易被遮挡、进入感知盲区和传感器误识别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动目标跟踪理论的交通车辆综合认方法,并探索了跟踪与估计过程中的关键方法。具体包括:基于DS证据理论和碰撞检测算法融合不同对象特征的数据关联方法,在大型车辆被感知为多个目标时仍能进行可靠的数据关联;考虑轮廓特征与分类的几何轮廓融合估计方法;基于自适应滤波的运动状态融合估计方法。结合道路实验,验证了综合认知方法能够在城市快速路、环城路上对各种类型的车辆进行稳定跟踪,并对估计车辆几何轮廓和相对、绝对运动状态的准确程度进行了定性分析。第二,在传感功能模拟方面,现有的传感器功能模型大都只能体现感知误差,缺乏对遮挡效果等其他由物理特性导致常见现象的模拟,不能完全满足对综合认知和高级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的需求,如果考虑其他物理特性往往计算量过大,又将难以实时仿真多智能汽车同时参与的复杂测试场景。本文提出了一种能体现必要物理特性并具备高计算效率的传感器功能建模方法,并对其中关键环节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为了能够实时仿真多智能汽车同时参与的复杂测试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位置和几何轮廓的对象信息快速提取方法,实现了对大规模三维视景仿真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快速检索;为了在感知误差之外模拟其他由物理特性导致的常见现象,基于本文定义的可见三角形与可见角,分别提出了物体之间遮挡关系的快速判断算法和激光雷达感知物体几何轮廓的快速计算方法。仿真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照相机模型均能够很好地模拟真实的产品特性,并且计算效率高,具备多模型并发实时仿真的能力。第三,为了集成面向智能汽车仿真的驾驶模拟器虚拟测试平台,全面分析了智能汽车仿真对传统驾驶模拟器的新需求,并研究了驾驶模拟器虚拟测试平台集成的有关关键技术,包括:基于路段的分层道路建模方法,在主要描述几何、光照真实感的三维道路模型上,实现了对道路结构化、逻辑连接关系等交通、传感器仿真必备属性信息的模型化表达;在引入交通仿真后,能够支持大量交通数据实时同步显示的分布式视景系统集成方法;以及屏幕固定的开放式驾驶模拟器视景系统斜视校正方法,保证了驾驶员视觉与体感的协调一致,使之具备了进行智能汽车控制性能主客观评价的基础条件。本文提出的驾驶模拟器虚拟虚拟测试平台集成方法已经应用在不同规模、结构形式的驾驶模拟器中,并且能够用于智能汽车控制性能的主客观评价。最后,分别为智能汽车集成了用于综合认知的实车硬件平台,和在实车、模拟器环境下通用的软件开发平台,利用驾驶模拟器和实车实验对本文提出的交通车辆综合认知方法进行测试,并定量分析了对交通车辆运动状态的估计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认知方法能够实现对交通车辆的稳定跟踪,几何轮廓和运动状态的准确估计;通过模拟器与实车实验的对比,验证了本文建立的传感器功能模型和驾驶模拟器虚拟测试平台,能够用于智能汽车相关功能的开发和虚拟测试。
    关键词:智能汽车;;交通车辆认知;;驾驶模拟器;;传感器功能建模;;虚拟测试
  • 6695.“2018成都汽车消费节”圆满落幕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本刊讯(记者朱永润)2018年5月24-27日,"2018成都汽车消费节"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本届展会展出面积达4万平方米,吸引了近百种品牌、千余款车型参展。现场购车不仅可以享受上半年最大优惠,展会主办方还精选了十款热销车型推出"半价购车"与"万元购车现金补贴"等优惠活动,吸引了近10万人次参与其中。
    关键词:汽车消费;
  • 6696.汽车后市场为什么难整合?浅谈行业的怪现象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本文系供应链专稿文章之一。由AC汽车联合中国汽车后市场巅峰创新智库策划发起、智库创始人林一夫主持的"汽车后市场供应链谁主沉浮;供应链连锁企业或电商平台与区域内配件经销商相互竞争,谁更有胜算"主题辩论中,来自汽车后市场各个领域的资深从业者针对这一主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本刊将这些观点整理编辑后呈现给读者。
    关键词:汽车后市场;经营者;从业者;加盟连锁;维修企业;
  • 6697.新能源汽车前大灯光源选择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汽车前灯照明,不仅仅是照亮前方道路那么简单,其中涉及交规、近远光配比、光照强度和色温等诸多问题。尽管LED光源技术已日臻完善,但由于车灯光源特殊性,文章对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灯上的LED光源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车前灯;;LED模块;;近远光配光;;透镜
  • 6698.基于深度学习的共享电动汽车碰撞检测与预警研究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近些年来,在严重的空气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困扰下,电动汽车由于其零排放、能源利用效率高、噪声小等优点,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和民众的认可。然而,电动汽车价格偏高、续航里程有限、充换电不方便,成为了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问题,采用共享租赁的方式向社会推广电动汽车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电动汽车共享租赁可以解决其购买价格偏高、技术不成熟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堵塞,改善城市环境。因此,共享电动汽车不但能满足用户用车需求,而且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电动汽车共享租赁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尤其是对用户行车过程中是否存在碰撞或潜在碰撞等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分析和记录。本文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检测和分割算法对车辆碰撞进行检测识别,并提出了基于视频预测算法和边框预测算法的车辆碰撞预警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共享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汽车碰撞检测和预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对与本课题有关的深度学习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并概述了当前深度学习研究的最新进展。2)对多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研究和对比后,选择了高精度、实时性的目标检测模型——SSD,作为目标检测的基础模型,并在本课题标注的车辆检测数据上进行了实验。为了进一步提高目标检测模型的运行效率,对SSD模型的特征提取部分进行了改进,对分类、定位层进行了裁剪,并使用了量化算法对模型做进一步的压缩,对改进后的SSD模型进行了实验对比;另外,本文提出了像素-距离转换模型,结合车辆检测算法,可以近似计算出车辆的距离。3)对图像分割算法进行简要介绍,提出了基于跳跃连接和带洞空间金字塔池化的图像分割模型——SkipASPPNet,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对基于图像分割模型的车辆碰撞检测和预警进行了可行性验证。4)对主流的视频预测算法进行概述,提出了基于卷积LSTM和生成对抗网络的的视频预测模型,对车辆轨迹进行预测,从而可以提前推理出车辆可能的位置,并对车辆的潜在碰撞进行预警;为提高车辆轨迹预测的准确度,提出了基于LSTM的汽车边界框位置预测算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关键词:碰撞检测;;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图像分割;;视频预测
  • 6699.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打造有效课堂——以《汽车商务礼仪》课程为例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借助翻转课堂,以《汽车商务礼仪》课程为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实践证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更加凸显,问卷调查和考核对比显示学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混合式学习;;有效课堂
  • 6700.汽车驱动桥振动噪声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

    [汽车制造业] [2019-08-21]

    汽车振动噪声问题是衡量汽车设计制造质量的综合性问题,也是消费者感受最直接的问题。据统计表明,各大汽车厂商每年投入20%左右的研发资金来解决汽车的振动噪声问题。驱动桥作为汽车主要振动噪声源之一,对汽车整体NVH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驱动桥振动噪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从驱动桥振动噪声分析和减振降噪改进措施研究两个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驱动桥振动噪声问题。本文采用的有限元与边界元相结合仿真振动噪声的方法,以及提出的减振降噪改进措施,对整车其他部件振动噪声的研究和控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驱动桥振动噪声激励传递以及辐射噪声分析。将主减速器主、被动齿轮啮合模型简化为单自由度振动模型,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传递误差激励、啮合刚度激励和啮合冲击激励。之后以亥姆霍兹方程为基础,采用边界元法将驱动桥表面离散化,预测驱动桥辐射噪声场中声压、声强和声功率,作为辐射噪声仿真的理论基础。其次,驱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模态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驱动桥有限元模型。之后对驱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仿真分析,并对驱动桥进行模态试验测试,将模态仿真和模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模态分析结果高度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再次,驱动桥振动仿真分析和辐射噪声仿真预测。对驱动桥在80km/h和120km/h匀速工况下的振动噪声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分析主减速器主、被动齿轮啮合接触应力来验证齿轮副啮合的正确性。之后对主、被动齿轮齿根应力、齿轮中心位移以及桥壳振动加速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减速器齿轮啮合激励为脉冲式激励;驱动桥振动呈周期性,驱动桥的桥壳后盖中心位置Z向的振动最剧烈;驱动桥在120km/h匀速工况比80km/h匀速工况振动剧烈。然后,采用Virtual.Lab软件的直接边界元模块对驱动桥辐射噪声进行仿真。通过对辐射噪声场声压云图和预测点声压级时域图的分析发现,驱动桥辐射噪声以桥壳后盖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传播,预测点噪声声压级在120km/h匀速工况比80km/h匀速工况高6dB左右,均呈周期性。然后,驱动桥振动噪声的试验研究。针对驱动桥振动噪声问题,分别进行了台架试验以及整车道路试验。驱动桥台架试验方案参照QC/T 533-1999《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将测得的振动噪声试验数据与振动噪声仿真结果相对比,发现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高度吻合,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行性、正确性。而整车道路试验是对驱动桥在4挡、5挡加速工况与滑行工况中的振动噪声进行测试,分析发现4挡滑行工况输入轴转速为2700rpm时,驱动桥发生共振,其辐射噪声对驾驶室内噪声的影响不容忽视,该工况为问题工况。最后,提出减振降噪改进措施。针对问题工况,考虑到方案可行性以及成本问题,提出了在驱动桥上安装阻尼式动力吸振器,在桥壳表面喷涂2mm水性阻尼涂料的减振降噪改进措施。为了验证改进效果,分别对驱动桥是否采用改进措施的振动噪声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该改进措施可以将驱动桥振动衰减40%,噪声声压级降低2.88dB。结果表明,该减振降噪改进措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驱动桥;;振动噪声;;动态仿真;;试验研究;;改进措施
首页  上一页  ...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