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08-16]
本报告综合描述了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载货类商用车产销情况,按重型车辆、中重型车辆、轻型车辆、微型车辆等细分市场分析了2016年该市场的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剖析了载货类商用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方面预测了2017年载货类商用车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021-08-16]
本报告描述了2016年我国客车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新能源客车市场、客车行业新技术及部分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了2016年我国客车行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并就进一步推动客车工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16]
本报告阐述了201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状况,分析了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格局、产业链、产品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后市场等情况,以及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在顶层设计、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和产业环境等方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出了发展建议。
[汽车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08-16]
本文介绍了2016年国内外主要汽车企业发展概况,国内企业包括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3各;国外企业包括大众汽车公司、丰田汽车株式会社等9家。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08-16]
客车的新能源化,不仅仅改变了客车的驱动形式,更改变了客车行业的生产方式。客车的制造模式、营销模式都因新技术以及新进入者,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由新能源客车进入汽车领域的一批企业,在带来全新技术、产品和理念的同时,也改变了客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垄断客车行业十几年的“一通三龙”格局被打破,全新的客车巨头正在出现。本文将从客车新能源化引发的竞争格局变化入手,探讨客车行业制造模式、营销模式与服务模式的新特点,梳理当前客车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展望客车行业的未来。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汽车制造业,金融业] [2021-08-16]
2016年轻客市场出现近12年以来的最大跌幅,最主要的原因是453号文件导致日系M1类车型销量大幅下降,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导致纯电动轻客销量回落。其次,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盈利不佳,商贸流通业态变革带来物流车辆效率提升,同城货运平台兴起削弱自备用车意愿等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下拉作用。2016年轻客企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企业表现明显分化,欧系轻客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柴油动力份额随之上升,主力需求区域仍然是江浙沪、鲁豫、京、粤等商业发达地区。2017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深度调整对市场影响深远,欧系轻客扎堆出新品利好市场需求释放,预计2017年轻客需求仍将小幅下跌,未来几年有望重回增长态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汽车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21-08-16]
客车安全性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民众出行的安全。2017年多项与客车安全相关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从整车性能、车身结构、主动安全、被动安全、逃生便利、安全防护、材料阻燃防火等方面对客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提出了安全性更高的技术要求。这些标准的实施,将对我国客车及客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汽车制造业] [2021-08-15]
7 月乘用车终端零售150 万辆,同比下降6.2%,新能源车增长203%,下游需求较好。21H2 重点看好新能源车和自主整车的投资机会。7 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150.7 万辆,同比下降8.2%,环比下滑1.9%;1-7 月累计批发1132.8 万辆,同比增长21.6%;7 月零售销量150 万辆,同比下降6.2%,环比下降4.9%,与历年的平均月度环比增速相当,1-7 月累计零售1144.5 万辆,同比增长22.9%。7 月销量较去年同期下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二是芯片供应边际恶化导致供给不足。全球汽车芯片供给不足导致国内部分车企7 月大幅减产,其中南北大众受到冲击较大。随着东南亚疫情得到控制,芯片企业逐渐复产,行业产销有望得到改善。
[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1-08-15]
狭义乘用车7月批发 150.7万辆,同比-8.2%,环比-1.9%;产量152.9 万辆,同比-9.5%,环比+1.6%。新能源乘用车:7月批发销量24.6 万辆,环比+5.1%,同比+202.9%。其中出口大约3 万辆,且特斯拉出口2.44 万辆,上汽乘用车出口4,407 辆,比亚迪出口781 辆,奇瑞出口120 辆。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1-08-15]
从近期政策与市场动态来看,“双碳”工作的具体推进更趋市场化,主要体现于:官方发文,引导完善分时电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更经济
的方式解决尖峰用电需求问题,更好发挥电价的信号作用,并有助激发储能产业发展活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 月16 日顺利启动,近期运行良好,为探讨环境效益成本核算方式市场化提供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