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811 篇 当前为第 142 页 共 282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1411.高温压榨花生饼粕酶法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以从高温压榨花生饼粕中提取的花生蛋白为原料通过酶解抗氧化肽.研究表明,碱性蛋白酶2709适宜制备花生抗氧化肽.以抗氧化能力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优化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和加酶量,获得的最佳酶解工艺为:温度45℃,加酶量为7 885 U/g蛋白,pH 9.40,酶解时间取1.98 h,在此条件获得的抗氧化能力为(70.2±0.63)%.分析水解度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发现,当水解度控制在18%以下时,增加水解度有利于提高抗氧化活性,但水解度继续上升,抗氧化活性反而有所下降.
    关键词:酶解;抗氧化肽;高温压榨花生饼粕;花生蛋白
  • 1412.高粱米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研究不同极性溶剂对高粱米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溶剂对高梁米中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有明显的影响.80%丙酮提取物中的多酚、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6.49 mg GA/g和61.2 mg/100 g,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次80%甲醇和80%乙醇提取物也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与此相反,正己烷提取物中的多酚、黄酮含量最低,分别为1.30 mg GA/g和9.6 mg/100 g,抗氧化能力较差.相关性分析表明,提取物中的多酚、黄酮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高梁米不同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提取物中抗氧化物质的量的差异.
    关键词:高粱米;溶剂;提取物;抗氧化能力;sorghum rice;solvents;extracts;antioxidant activity
  • 1413.小麦醇溶蛋白亚基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利用A-PAGE技术,分析了20个小麦品种(系)醇溶蛋白的等位变异,共检测出51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带Gli-16.5,Gli-19.1,Gli-23.2,Gli-31.4,Gli-34.8,Gli-36.6,Gli-46.2,Gli-55.3,Gli-58.6,Gli-63.0,Gli-69.4出现频率高于50%.结合凝胶成像系统,对这些谱带与小麦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li-19.1与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Gli-63.0与湿面筋呈极显著正相关,Gli-16.5、Gli-58.6、Gli-69.4与沉降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Gli-31.4与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Gli-34.8与沉降值显著负相关,Gli-36.6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Gli-19.1、Gli-63.0、Gli-16.5、Gli-58.6、Gli-69.4可以作为生化标记用于强筋小麦的辅助选择.
    关键词:小麦;醇溶蛋白;等位变异;品质;wheat;gliadin protein;allelic variation;quality
  • 1414.普通玉米高油化对籽粒脂肪酸组分积累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以3种高油玉米为授粉者,与2种普通玉米品种杂交,研究其籽粒形成过程中各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籽粒的成熟,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不断下降,油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断升高.与普通玉米自交相比,授高油玉米花粉的普通玉米籽粒成熟时含油量平均增加35.41%,油酸含量平均增加11.99%,硬脂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有所降低,杂交当代籽粒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普通玉米自交的籽粒含量.说明高油玉米花粉的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籽粒的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普通玉米;高油化;含油量;脂肪酸组分;normal corn;high-oiled;oil content;fatty acid component
  • 1415.真空爆裂大豆生胚细胞壁技术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在生产分离蛋白过程中,由于细胞壁的阻遏作用,使得蛋白的提取率受到很大的限制.本试验对真空爆裂大豆生胚细胞壁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将75℃的大豆生胚置于真空罐内,在瞬态真空作用下,借助于大豆生胚细胞内水分产生的闪蒸蒸汽压力,达到爆裂细胞壁的目的.通过电镜观察,处理后的大豆生胚细胞壁大部分被破坏,细胞质结构明显发生变化.通过检测结果对比发现,处理后的生胚NSI(氮溶解指数)降低1.3%,脂肪提取率提高2.25%,蛋白质提取率提高3.91%.
    关键词:真空爆裂;大豆生胚;细胞壁;NSI;提取率
  • 1416.米淀粉为基质的脂肪替代品中麦芽糊精结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利用特异性酶解法研究了米淀粉为基质脂肪替代品中支链麦芽糊精的精细结构、直链麦芽糊精和支链麦芽糊精外链的平均链长;用X-Ray衍射法研究了脂肪替代品分子中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脂肪替代品中支链麦芽糊精分子的A链:B链为1.5:1;支链麦芽糊精分子的内链平均链长为8.2个葡萄糖单位;DE值为2、3、4的脂肪替代品中直链麦芽糊精分子的链和支链麦芽糊精分子的外链的平均链长分别为15.6,12.6,10.4个葡萄糖单位.脂肪替代品中麦芽糊精和脂肪复合物形成了少量的V型晶体.
    关键词:脂肪替代品;麦芽糊精;淀粉;结构;链长;晶体;fat substitute;maltodextrin;starch;structure;length of chain;crystal
  • 1417.米糠多糖和大豆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免疫调节活性比较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以米糠和豆粕为原料,采用热水浸提制备米糠多糖(RBP)和大豆多糖(SBP),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的差异.通过凝胶过滤色谱法和紫外/红外光谱法证实RBP和SBP均为蛋白多糖,结合化学组成分析确定其多糖与蛋白的质量比值分别为7.71和1.90.RBP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物质的量比4.27∶1.00)组成,而SBP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物质的量比5.55∶3.49∶1.00)组成.相比空白组,两种多糖在50 ~ 400 μg/mL剂量范围内显著刺激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P<0.05),但仅在50μg/mL剂量下促进正常和LPS诱导的增殖(P<0.05).在该剂量范围内,RBP和SBP均能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但前者抑制其NO生成,而后者剂量依赖性促进NO生成.米糠及豆粕中多糖作为免疫佐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米糠;大豆;多糖;结构;免疫调节;rice bran;soya bean;polysaccharide;structure;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 1418.呕吐毒素(DON)生物合成和降解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呕吐毒素(Vomitoxin),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镰刀菌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是污染粮食的主要真菌毒素.随着我国灾害气候的频频发生,DON的污染程度呈现加剧趋势,因此DON污染的控制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DON的物理化学特性,结合化学结构和基因遗传分析了DON的生物合成途径,并综述了微生物对DON的生物降解研究,推测了DON可能的作用位点、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以此启发利用生物技术,探求安全、高效,低成本的DON生物降解途径,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关键词:真菌毒素;粮食;生物合成;降解;mycotoxins;grain;biosynthesis;degradation
  • 1419.树龄及采摘时间对高州油茶经济指标及其茶油品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为了探究树龄与采摘时间对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品质的影响,对不同树龄(11年、9年、7年)与不同采摘时间(10月20日和1 1月9日)的果实质量、茶籽千粒重、茶籽得率、籽仁得率和出油率等经济指标,以及籽仁和茶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采摘时间的推迟,高州油茶的茶籽与籽仁得率、出油率等经济指标和籽仁的脂肪、蛋白质、淀粉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且高树龄的果实质量、茶籽得率等指标均比低树龄的有较大的增加,但在籽仁的主要成分的含量上则无显著优势.此外,树龄和采摘时间对其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影响不大.
    关键词:高州油茶;树龄;采摘时间;成分;脂肪酸;Camellia gauchowensis;tree-age;picking time point;ingredient;fatty acid
  • 1420.响应面分析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工艺优化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5-15]

    茶叶籽作为茶叶生产副产物,富含油脂及茶皂素等成分.试验采用中性蛋白酶进行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工艺研究,单因素试验探索酶量、作用温度、作用时间、料液比等对油得率影响,并对副产物茶皂素得率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心组合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对油脂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为:Y=-65.950+3.011X1+1.522X2+10.167X3+5.685X4+0.167X1X3-0.108X1X4+0.0433X2X4-0.300X3X4-0.166X12-0.0157X22-1.059X32-0.797X42,最佳提取条件为酶量10.83 mL、酶解温度53℃、料液比1∶5.19、酶解时间3.30 h,验证试验油得率为26.053%,为茶叶籽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茶叶籽油;中性蛋白酶;响应面分析;tea-seed oil;neutral protease;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首页  上一页  ...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