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1.小麦粉中掺杂滑石粉的太赫兹光谱检测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技术在室温下分别对小麦粉、滑石粉及其混合物进行了光谱测量,获得了它们在0.2~1.5 THz波段的吸收谱和折射率谱.结果表明滑石粉在太赫兹波段存在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可以作为其在太赫兹波段的指纹特征用于物质识别;另外,混合物中滑石粉含量越高,吸收系数越小.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对小麦粉中滑石粉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粉中的滑石粉含量与太赫兹吸收系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3 9,均方根误差为1.48%,检出限优于2.0%.
关键词:太赫兹时域光谱;小麦粉;滑石粉;食品检测;偏最小二乘法
-
1162.进口棕榈油短重索赔实证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近年来,我国棕榈油进口量快速增长,与之伴随的是进口短重频发,严重影响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从实证角度对南通如皋口岸的进口棕榈油短重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了储运公司硬件设施的规范建设对货物重量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通过如皋口岸尝试重构进口液态货物的重量检验程序的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进口棕榈油;短重;索赔;实证分析
-
1163.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及亚麻酸甲酯含量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利用HP-Innowax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以十九烷酸甲酯为内标,建立了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含量和亚麻酸甲酯含量的测定方法.分别对不同原料的生物柴油进行重复性试验,脂肪酸甲酯精密度试验变异系数为0.08%~0.15%,亚麻酸甲酯精密度试验变异系数为0~0.62%.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测定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含量和亚麻酸甲酯含量.
关键词:生物柴油;气相色谱;十九烷酸甲酯;内标法;biodiesel;gas chromatography;methyl nonadecylate;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
1164.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数量性状频率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小果油茶分布区的15个居群为研究对象,测定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等12个性状指标,探究不同数量性状的频率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2个性状的众数频率相差不大,亚麻酸、硬脂酸及含油率数量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其余性状数据分布大多数在平均值附近,形成高窄尖峭峰.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性状多样性指数较大,变异程度高.不同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2.912 1,15个居群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576 7.小果油茶含油率及脂肪酸性状及其多样性指数与生态地理因子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不同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影响也不同.在二元三次趋势面分析中,只有饱和脂肪酸及棕榈酸多样性指数与经纬度变化趋势呈明显相关.
关键词:小果油茶;含油率;脂肪酸;多样性指数;Camellia.meiocarpa Hu.;oil content;fatty acid;diversity index
-
1165.植物油制备润滑基础油的化学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对植物油制备润滑基础油的化学改性技术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概括了植物油的特点,分析了其作为润滑基础油的优势和不足,重点介绍了植物油的氢化、环氧化、支链化和酯交换等化学改性技术的研究情况,比较了各种改性方法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环境友好型润滑基础油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植物油;润滑基础油;化学改性技术;研究进展;vegetable oil;lubricant base oil;chemical modification technology;progress
-
1166.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棕榈酸甲酯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棕榈酸甲酯,考察了树脂类型、酸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脱水剂无水CaCl2用量、反应时间和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对棕榈酸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KC-9型树脂催化合成棕榈酸甲酯的效果较好;NKC-9型树脂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酸醇物质的量比1∶2,反应温度70℃,催化剂用量50%(占棕榈酸质量),脱水剂无水CaCl2用量10%(占催化剂质量),反应时间3h;在反应的最佳条件下,棕榈酸转化率可达95.36%;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后棕榈酸转化率仍保持在90%以上.
关键词: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棕榈酸甲酯;生物柴油;strongly acidic cation exchange resin;catalysis;methyl palmitate;biodiesel
-
1167.不同品种葵花籽油抗氧化性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用超声波法提取S-31、MGS、内葵杂3号、T526、白葵杂9号5个品种葵花籽油,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比较加速氧化对不同品种葵花籽油过氧化值、酸值、碘值以及氧化后产生的共轭二烯与共轭三烯含量的影响,综合筛选出具有高抗氧化性的油葵品种.结果显示,S-31葵花籽油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量以及氧化后产生的共轭二烯与共轭三烯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品种(P<0.05),且酸值的变化量显著低于内葵杂3号、T526、白葵杂9号,表明S-31品种抗氧化性较好.
关键词:葵花籽油;过氧化值;酸值;碘值;共轭二烯;共轭三烯;抗氧化性;sunflower seed oil;peroxide value;acid value;iodine value;conjugated dienes;conjugated trienes;antioxidant activity
-
1168.烘烤条件对葵花籽油风味和品质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对烘烤压榨制得的葵花籽油进行感官评价和挥发性物质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同时检测烘烤压榨葵花籽油的品质.结果显示:烘烤条件为140℃/30 min和150℃/30 min时葵花籽油感官评分较高,风味最佳;杂环类化合物是浓香型葵花籽油特征风味的主要来源,其中吡嗪类物质含量最高;烘烤温度升高,烘烤时间延长,葵花籽油色泽加深,生育酚含量减少;酸值和过氧化值随着烘烤温度升高和烘烤时间延长而增大.综合考虑,葵花籽经140℃烘烤30min压榨可以得到相对最佳风味和品质的葵花籽油.
关键词:葵花籽油;烘烤条件;风味;品质;sunflower seed oil;roasting condition;flavor;quality
-
1169.应用化学传感器和GC-MS研究加热温度与大豆油挥发物质的关系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探究大豆油挥发性成分和加热温度之间关系,建立高温煎炸油的快速检测技术,确保食用油的安全.运用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加热温度的大豆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大豆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通过PCA和LDA方法分析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气味明显不同.利用GC-MS从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分别检测出27、60、100、1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醚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氢过氧化物等.未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氢过氧化物含量较高;酮类和醇类是150℃加热处理大豆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表现为炒菜时散发的油香;180℃和220℃加热的大豆油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以及杂环化合物,它们产生焦香味、烤香味的同时也危害人类的健康.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气质联用;大豆油;挥发性物质;高温
-
1170.黄秋葵籽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6-15]
研究了溶剂浸提法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重点探讨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黄秋葵籽出油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石油醚(沸程60 ~ 90℃)作为浸提溶剂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5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秋葵籽出油率为16.22%;黄秋葵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41.13%)、棕榈酸(37.27%)和油酸(17.19%).
关键词:黄秋葵籽油;提取;脂肪酸组成;GC-MS;okra seed oil;extraction;fatty acid composition;G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