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811 篇 当前为第 112 页 共 282

所属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 1111.天然燕麦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生物活性初探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以山西产裸燕麦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燕麦肽得率的影响,确定了天然燕麦肽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探讨了燕麦肽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燕麦肽得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燕麦肽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6∶1 (mL/g),提取时间72 min,提取温度34℃.在此条件下,试验得到的燕麦肽得率为5.54 mg/g.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天然燕麦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降血压活性.
    关键词:燕麦;肽;生物活性
  • 1112.可食性绿豆淀粉膜制作工艺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以绿豆淀粉为主要材料,甘油作为增塑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增强剂,以可食性膜厚度、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阻水性为指标,研究了甘油添加量、CMC添加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因素对可食性淀粉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绿豆淀粉为成膜主体,配以0.4g/g淀粉的甘油和0.06g/g淀粉的CMC,在80℃烘干4h,得到淀粉膜的抗拉强度为9.51 MPa,延伸率为114.55%,水滴渗透时间(Ts)为240.98 min/mm.
    关键词:绿豆淀粉;甘油;羧甲基纤维素;可食性膜
  • 1113.碱催化大豆油和三乙酸甘油酯酯交换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以大豆油和三乙酸甘油酯为原料,利用甲醇钠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短碳链的脂肪酸甘油酯,即低热量油脂.考察了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对酯交换反应产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找出了制备该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原料物质的量比为3∶1,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1.5h,甲醇钠用量为底物的0.975%(质量分数比).由色谱分离和分析技术测定,在该反应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产品含量为73.14%,由量热法测定产品的热值为32 450 J/g,约为大豆油热值的71%,故改性能够达到降低热值的目的.
    关键词:大豆油;三乙酸甘油酯;甲醇钠;酯交换;低热量油脂;热值;soybean oil;glycerol triacetate;sodium methoxide;transesterification;low calorieoil;calorific value
  • 1114.均匀试验设计优化酶法提取燕麦全粉蛋白质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采用酶法从燕麦全粉中提取燕麦蛋白.先对提取所用的酶进行筛选,选定提取率最高的碱性蛋白酶为提取酶类,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五因素十水平均匀试验设计对酶法提取燕麦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提取燕麦蛋白的最佳工艺为:加酶量(E/S) 100.358 U/g,pH 10.5,温度53.49℃,液料比18∶1,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84.09%,纯度达89.16%,得到的燕麦蛋白的等电点为4.4,分离率达93.33%.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酶法制备的燕麦蛋白在65.2 ~ 12.5 ku上都有条带分布,其中74.3%的条带集中在31.3 ~40.0 ku和21.0 ~21.9 ku两个区间,与碱法相比,有条带缺失.
    关键词:燕麦全粉;燕麦蛋白;酶法提取;均匀设计;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oat granules;oat protein;extraction with enzymatic method;uniform design;SDS-PAGE
  • 1115.磁性多孔微球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含环氧基团的聚合物载体高分子磁性多孔微球(GHD),用TEM、SEM和Micromeritics ASAP 2010等对聚合物载体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中交联剂含量、固定化时间、给酶量等因素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纳米粒子粒径20 nm,分布均匀,磁性多孔微球粒径从几十微米到一百多微米,粒子大小大体呈正态分布且分布较窄,平均粒径为110 μm,直径在区间80~150μm范围内的粒子占90%以上.微球表面呈皱褶态且呈现多孔性,孔径从几个纳米到几十纳米,为闭孔,且孔间互相贯穿.固定化酶最适条件为给酶量125 mg/g,固定化时间7h,此时酶的吸附量为118.5 mg/g,比酶活7.56×105 U/g,酶的活力回收率95%.以GHD为载体制备的固定化脂肪酶最佳反应温度从37℃上升到42℃,最适反应pH从7.2提高到7.5,固定化后酶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降低,重复使用12次,固定化酶的活力都能保持在92%以上.
    关键词:高分子磁性多孔微球;假丝酵母脂肪酶;固定化;催化活性;magnetic microporous spheres;candida lipase;immobilized;catalytic activity
  • 1116.抗性淀粉饼干的研制及血糖指数评价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抗性淀粉饼干的最佳配方为:以低筋粉小麦粉100%为基准,抗性淀粉25.0%、植物油24.0%、蔗糖32.0%、膨松剂1.6%、全蛋液2.0%、食盐1.0%、水10.0%.在此配方条件下,对抗性饼干进行感官、理化和卫生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抗性淀粉饼干色泽均匀、呈金黄色;外形完整,花纹清晰,厚薄基本均匀,无收缩、变形、起泡、裂痕现象;断面结构呈多孔状,细密,无大孔洞;香味纯正,口感松脆细腻、不粘牙、无颗粒感.其各项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符合饼干国家相应标准;抗性淀粉饼干的水解指数和血糖指数分别为49.19、66.72,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属于中等血糖指数食品.
    关键词:抗性淀粉;饼干;血糖指数;resistant starch (RS);biscuits;glycemic index (GI)
  • 1117.响应面法优化水杨酸比色测定还原糖的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首先分析与比较几种DNS配方测定还原糖的实用效果,然后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对最佳DNS配方进行了响应面优化,确定优化后的最佳DNS配方为:称取9.165 g DNS溶于少量热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426 mL,再加入20 mL丙三醇,摇匀,冷却后定容至1 000mL,贮于棕色试剂瓶中放置7d后使用.按照此配方制作标准曲线非常理想,其R2达到了0.999 9,符合要求,且实际测定结果,新配方比标配方测定的结果平均高约2%,也是符合要求的.
    关键词:DNS配方;还原糖;响应面分析;优化;DNS formula;reducing sugar;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optimization
  • 1118.霉菌毒素在肉鸡体内的残留及其控制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为研究霉菌毒素在肉鸡体内的残留情况,并对3种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控制吸附效果评价,选用210羽三黄鸡,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试验鸡分为试验组Ⅰ(霉菌毒素含量AFB124.71 ng/g;OTA 12.3 ng/g;ZEA 274.62 ng/g),试验组Ⅱ(AFB1 41.18 ng/g;OTA 20.57 ng/g;ZEA 457.7 ng/g),其他各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A与吸附剂B,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霉菌毒素严重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添加吸附剂有效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试验组Ⅰ肉鸡肝内AFB1 、OTA、ZEA的残留量分别为(5.07±0.21)ng/g、(1.17±0.06) ng/g、(16.57±1.00) ng/g,肾脏为(2.57±0.25)ng/g、(2.83±0.25) ng/g、(12.17±1.73) ng/g;试验组Ⅱ肝内残留分别为(7.80±0.36) ng/g、(1.83±0.35) ng/g、(20.60±0.90) ng/g,肾脏为(3.90±0.20) ng/g、(4.50±0.75) ng/g、(18.33±0.85) ng/g.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后,均可有效减低体内残留;AFB1、OTA、ZEA在肝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0.64%、8.74%、15.87%,肾中则降低了24.90%、18.73%、30.98%,而从粪便中排出量分别提高了93.41%、40.24%、72.58%.
    关键词:霉菌毒素;肉鸡;残留;控制;霉菌毒素吸附剂;肝;肾;mycotoxins;table poultry;residue;control;mycotoxin adsorbent;liver;kidney
  • 1119.荞麦抗感染多肽研究进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荞麦种子内发现了很多抗菌肽、抗肿瘤多肽以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感染多肽,这些多肽的结构特征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主要综述了荞麦抗感染多肽的分子结构特征,抗菌、抗肿瘤、胰酶抑制等生理活性及其作用信号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荞麦;荞麦抗感染多肽;抗菌肽;抗肿瘤多肽;胰蛋白酶抑制剂
  • 1120.利用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生物转化脂肪酸的初步研究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4-07-15]

    羟基脂肪酸(Hydroxyfatty Acid,HFA)是一种有多种用途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多碳化学品.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 P450 BM3)可高特异性的催化脂肪酸的ω碳位发生羟基化反应而生成羟基脂肪酸,该研究利用工程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单加氧酶基因P450 BM3,实现了底物脂肪酸的成功转化.最终获得了羟基十二酸和羟基十四酸的最高产量分别为593.3 mg/L和547.3 mg/L,同时外源脂肪酸的转化率分别为59.7%和52.3%.对3种产物ω1、ω2、ω3-HFA进行定量分析发现3种产物的产量基本相同,表明单加氧酶对脂肪酸的羟基化位置没有特定偏爱性.最后通过优化表达载体的拷贝数来进一步优化单加氧酶基因P450 BM3的表达水平,最终利用中拷贝数质粒载体pACYCDuet-1表达单加氧酶基因P450 BM3获得了547.3 mg/L的羟基十四酸,代表了目前羟基十四酸生产的一个较高水平.
    关键词:羟基脂肪酸;大肠杆菌;P450 BM3;脂肪酸;hydroxyfatty acid;E.coli;P450 BM3;fatty acid
首页  上一页  ...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