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11.重油催化裂化汽提过程的数值模拟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汽提段内待生剂吸附烃类物质的脱附和反应模型,耦合流动和传递模型,建立汽提过程流动-传递-反应的综合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一套工业重油催化裂化(RFCC)汽提段内的流动和反应状况进行了模拟计算,考察了待生剂上烃类物质的汽提反应过程,分析了化学反应对气固两相分布、气固速度分布、组分浓度分布和汽提效率等的影响,揭示了实际RFCC汽提过程中气固两相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并与文献值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待生剂经汽提后约有3.86%(w)的烃类物质被汽提回收,汽提后仍有0.11%(w)的重油吸附在待生剂上进入再生器;进入沉降器的油气中仍含有35%(w)的重油,如何使催化剂上和气相中的重油组分充分反应是RFCC汽提过程优化的关键.
关键词:重油催化裂化;汽提段;待生剂;数值模拟;resid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stripper;spent catalyst;numerical simulation
-
15112.旋转浮阀塔板的气含率分布研究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在内径为600 mm的旋转浮阀塔内,以空气-水为介质,采用电导法对塔板上气液两相接触区域中的气含率进行测试,研究了气相和液相负荷对气含率在板上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气相负荷使气含率明显变大,增加液相负荷使气含率明显变小;随板上高度的增加,气含率逐渐增大,且分布趋向均匀,并在板上高度为30 mm左右时有一个气含率突高点.旋转浮阀塔板的气含率轴向分布较F1型浮阀塔板均匀,板上高度大于40 mm时气含率径向分布明显比F1型浮阀塔板好,且旋转浮阀塔板的气含率分布受液体喷淋密度和空塔气体动能因子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旋转浮阀塔板;F1型浮阀塔板;气含率;蒸馏塔;rotary valve tray;F1 valve tray;gas hold-up;distilling column
-
15113.耐油起泡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为获得具有较好耐油稳定性的泡沫体系,分析了近年来耐油起泡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泡沫的遇油消泡性,并从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表/界面张力的角度分析了相关耐油机理.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耐油起泡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其中超临界CO2泡沫、氟碳表面活性剂的泡沫体系具有一定的耐油性能,但其耐油机理和矿场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今后耐油起泡剂研发的主要方向是有效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或加入合适的助剂,以改善耐油起泡剂的性能.
关键词:泡沫驱;耐油起泡剂;氟碳表面活性剂;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foam flooding;oil resistant foaming agent;fluorocarbon surfactant;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oam
-
15114.载体孔结构对加氢脱硫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针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等有位阻效应的大分子硫化物的加氢脱除,以获得合适孔结构分布的氧化铝载体为目标,通过调整拟薄水铝石制备的老化pH值和时间,并在成型过程中选择对载体孔结构破坏性小的弱酸作为胶溶剂,制得孔体积大、比表面积高、孔径适中的新型氧化铝载体.采用NH3-TPD和吡啶-TPD表征新型载体的酸分布与常规氧化铝载体的差异.以该载体制备Mo-Co加氢脱硫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其表面的成分、价态及能级结构.结果表明,以分子直径小的NH3为吸附剂时,酸量无明显差异,但以分子直径较大的吡啶作为吸附剂时,新型氧化铝载体的酸量比常规氧化铝载体显著提高,显示出有利于大分子吸附的优势;新型氧化铝载体可以减弱活性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更多的加氢脱硫活性中心.以新型氧化铝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及芳烃饱和活性,更有利于4,6-DMDBT的脱除.
关键词:氧化铝;载体;孔结构;加氢脱硫(HDS);催化活性
-
15115.催化剂的扩散性能和本征反应特性对重油分子断裂转化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通过分析烃分子断裂过程的催化反应化学,研究了重油裂解反应网络及各本征反应之间的关系,提出催化剂的扩散性能和本征反应特性是影响烃分子断裂过程的两类重要性质.开展了重油裂解反应化学实验,构建了分别反映扩散性能和本征反应特性的2个催化剂物性变量特征因子,即活性中心可接近性因子(ACI)和酸性特征因子(AFI),并以此两因子为二维调控因素,创建了用于设计重油复杂分子断裂生成丙烯、乙烯反应催化剂的物理模型.该模型表明,在两因子可调控区间内,存在低碳烯烃产率最高值,单独调控某一因子无法达到该最高值,只有耦合调控才可实现,从而显著提高低碳烯烃产率.调控催化剂的ACI会显著影响碳数为40~50的重油分子向低碳烯烃转化的主反应深度,从而调控催化剂的AFI会改变重油分子芳构化、异构化、环化等副反应在反应网络中发生的概率,影响作为低碳烯烃前身物的直链烃类的数量,从而影响低碳烯烃产率.通过对催化剂ACI和AFI的耦合调控,有可能根据目的产物需求,实现催化剂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物性变量;活性中心可接近性;酸性特征;重油;低碳烯烃
-
15116.无溶剂条件下Br(o)nsted酸离子液体催化丙三醇与醋酸的酯化反应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在无溶剂条件下,以Br(o)nsted酸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催化丙三醇与醋酸酯化反应,考察了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效率,比较了不同结构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并讨论了离子液体的相对酸强度与其催化性能的相关性,同时对反应时间、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温度以及离子液体用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n( Acetic acid)/n(Glycerol)=8、n([HSO3-bmim][HSO4])/n(Glycerol) =0.02、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0 min的优化条件下,丙三醇转化率达到97%.
关键词:离子液体(1L);酯化;酸催化;丙三醇;醋酸
-
15117.二氧化碳-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二氧化碳-原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CCMMP)是CO2驱油方案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为了提高CCMMP的预测精度,利用实验测定的46个二氧化碳-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数据,选取油藏温度、原油中的挥发组分、中间组分、C5+、注入二氧化碳中所含的甲烷、乙烷-丁烷、氮气和硫化氢的含量8个因素,运用统计与回归理论建立了8参数的CCMMP预测模型.并将本模型和已经发表的9种方法预测的46个油样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利用该模型对吉林油田CO2驱油试验区的5口井油样的CCMMP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相对误差范围0.05%~3.39%,进一步验证了本模型的可靠性.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回归系数;油样
-
15118.新型静电聚结器中水滴粒径的分布特性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传统电脱水器采用裸电极、乳化液含水率较高时,高强电场作用下容易发生击穿现象.设计了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并加工了新型静电聚结器,采用水/原油乳状液为实验介质,并利用显微高速摄像系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考察了电场强度,乳化液流量、含水率对液滴粒径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滴粒径分布与Rosin-Rammler分布均吻合较好;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可有效防止电击穿现象的发生;增加电场强度有助于油、水分离,但高于临界电场强度后,容易导致液滴破碎,并且含水率越高,最优电场强度越低;随着乳化液流量的增加,电场作用降低,但高强电场在高流量下依然使液滴粒径明显增大.
关键词:液滴;电聚结器;分布;电场强度;含水率
-
15119.混合聚烯烃热裂解动力学建模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通过混合聚烯烃在633.15~673.15 K、初始反应压力6.325 kPa条件下的釜式热裂解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裂解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布的影响,并建立了四集总动力学模型,对聚烯烃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产物分布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误差较小;混合聚烯烃裂解的总表观活化能为110.4 kJ/mol,指前因子(A)为2.69×107 min-1,塑料添加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在653.15 K下混合聚烯烃裂解反应40 min,重组分收率最高,达到57.2%;在673.15 K下混合聚烯烃裂解反应120min,中间组分收率最高,达到57.0%.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废弃塑料热裂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废弃塑料;聚烯烃;添加剂;热裂解;高附加值产品;动力学模型
-
15120.NaAlO2溶液中铝酸根离子的微观结构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IR、27Al NMR和UV 3种波谱方法对不同方式配制的Al2O3浓度和苛性系数基本相同的4种NaAlO2溶液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IR、27Al NMR和UV 3种光谱方法给出的信息可以相互补充支持,共同给出NaAlO2溶液中铝酸根离子的微观结构.溶液配制方式对NaAlO2溶液中铝酸根离子的微观结构具有显著影响,4种NaAlO2溶液中的铝酸根均以四配位[Al(OH)4]-为主体离子,可以排除六配位[Al(OH)6]3-的存在;二聚[Al2O(OH)6]2-的含量因配制方式不同存在显著差别,在方式I配制的溶液中二聚[Al2O(OH)6]2含量很少或不存在,在方式Ⅱ、Ⅲ、Ⅳ配制的溶液中显著存在二聚[Al2O(OH)6]2-,在溶液Ⅱ、Ⅲ中还存在尚未确定结构的离子.
关键词:NaAlO2溶液;铝酸根离子;微观结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