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91.AA/HPA/AMPS钠盐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分散性能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以丙烯酸(AA)、丙烯酸羟丙酯(HPA)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制备了AA/HPA/AMPS钠盐三元共聚物,用FTIR、1H NMR和静态激光光散射对共聚物的结构及其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n(AA)∶n(HPA)∶n(AMPS)=3∶1∶1.6、w(APS)=15%、w(异丙醇)=15%、80℃下合成的聚合物(PAPA-10)对TiO2的分散效果较好.同时考察了悬浮液pH和聚合物剂量对分散TiO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APA-10具有较好的抗酸碱能力,在pH=4~ 13时TiO2悬浮率均在90%左右;PAPA-10剂量为0.010 g时TiO2悬浮率为92.8%.聚合物间的静电斥力及空间位阻作用使TiO2颗粒间的团聚现象减弱,TiO2颗粒的粒径减小,悬浮率提高.
关键词: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水溶性共聚物;分散剂;二氧化钛;分散性能;acrylic acid;hydroxypropyl acrylate;2-acrylamido-2-methyl propane sulfonic acid;water-soluble copolymer;dispersant;titanium dioxide;dispersing performance
-
15092.预处理方法对Mo-Ni/γ-Al2O3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o-Ni/γ-Al2O3催化剂,利用BET、XRD、NH3-TPD等方法对还原态和硫化态Mo-Ni/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模型化合物乙酸和F-T合成轻质油为原料,研究了还原态和硫化态催化剂的加氢脱氧(HDO)性能.结果表明,还原态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活性组分分散度较高;硫化态催化剂的酸性大于还原态催化剂.还原态催化剂具有比硫化态催化剂更好的HDO催化活性,不论是对模型化合物乙酸还是F-T合成轻质油都能获得更高的转化率;但用模型化合物乙酸的研究结果表明,硫化态催化剂不利于C-C键的断裂.
关键词:催化剂;加氢脱氧;预处理方法;乙酸;F-T合成轻质油
-
15093.羰基合成反应中催化体系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综述了烯烃羰基合成反应中金属铑催化体系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羰基合成反应催化体系中有机膦配体经过氧化或水解而变质的历程和铑络合物催化剂失活的原理,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围绕设计合成稳定的配体和通过添加剂抑制催化剂失活而提出的保持羰基合成反应中催化体系稳定的方案,分析了各种方案的利弊,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羰基合成;铑催化剂;膦配体;亚磷酸酯;oxo synthesis;rhodium catalyst;phosphorus ligands;phosphate
-
15094.运用多氢源匹配法设计多杂质氢分配网络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将处理单杂质系统的多氢源匹配法与浓度势方法相结合,提出了设计多杂质氢网络的多氢源匹配法.该方法的求解过程是:运用浓度势方法确定用氢过程的执行顺序;向过程分配源物流时,对源物流互补的概念进行了扩展,通过借鉴单杂质多氢源匹配法的设计思想,提出一种源物流选择和分配的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来分配源物流.多氢源匹配法的特点是设计步骤简捷,优化效果好.实例计算表明,采用本方法所得外部源物流消耗量降低了42.5%,而且减少了3个管路连接数,简化了网络结构.
关键词:多杂质氢网络;多氢源匹配法;浓度势方法;互补源物流;hydrogen networks with multiple impurities;sources matching method;concentration potential method;complementary sources
-
15095.固定床中甘油催化重整制氢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白云石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Ni基催化剂,选取甘油作为生物质裂解油的模拟物,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甘油重整制氢反应,探索了催化重整制氢反应条件和反应规律.采用XRD和SEM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通过TG方法分析了催化剂的积碳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Ni/DM(DM表示白云石)催化剂中添加氧化物MgO或MoO3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有效降低碳的沉积速率.选择Ni/Mo-MgO-DM催化剂,以气体产物中H2,CO,CH4,CO2的含量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水蒸气与甘油中碳的摩尔比(水碳比)和进料空速对甘油重整制氢反应的影响,获得的较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50~ 700℃、水碳比8~ 10、进料空速2.4~ 3.6 h-1.在此条件下,气体产物中H2含量能达到74%(x)以上.
关键词:甘油;催化重整;制氢;镍基催化剂;glycerol;catalytic reforming;hydrogen production;nickel-based catalyst
-
15096.13X分子筛对氢同位素的吸附性能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储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测试仪(PCT)研究了13X分子筛对氢同位素气体的吸附性能,并对其活化再生工艺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3X分子筛对氢同位素的吸附为物理吸附,活化温度控制在350~400℃;再生条件为升温至室温下脱附即可;吸附速率很快,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吸附饱和.低温下对氢同位素的吸附存在差异,-196℃时饱和吸H2量为6.98 mmol/g,饱和吸氘气量达到7.38 mmol/g.
关键词:13X分子筛;氢同位素;活化再生;吸附性能;饱和吸附
-
15097.胜利原油活性组分对其与烷基苯磺酸盐溶液组成的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对胜利原油进行分离,依次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胜利原油得到其酸性组分,测定了各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盐配制的系列标准溶液组成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原油的酸性组分在低质量分数时通过改变油相的等效烷烃碳数(EACN)影响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高质量分数时则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使得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大幅度升高.胶质对其模拟油-表面活性剂标准溶液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与酸性组分的规律一致;沥青质的界面活性弱于酸性组分,混合吸附能力较弱,高质量分数时使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小幅度升高;饱和分和芳香分只影响油相的性质.
关键词:界面张力(IFT);等效烷烃碳数(EACN);胜利原油;原油活性组分;酸性组分
-
15098.国内火驱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论述了国内火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的历程,阐述了目前国内在火驱机理研究、地质与油藏工程、火驱工程技术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火驱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指出了火驱技术在稠油老区和难动用储量上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关键词:火烧油层;发展历程;应用前景;稠油老区;难动用储量
-
15099.离子液体中季铵型六聚钨酸盐相转移催化氧化脱硫性能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制备了亲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 BF4)和4种季铵型六聚钨酸盐催化剂,通过FTIR,UV-Vis,TG等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以H2O2为氧化剂,季铵型六聚钨酸盐催化剂在离子液体[Bmim] BF4中相转移催化氧化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随H2O2和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DBT脱除率单调增加;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以季铵型六聚钨酸盐[C18H37(CH3) 3N] 2W6O19为催化剂,模拟油用量5mL、离子液体[Bmim] BF4用量1 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0h、n(催化剂)∶n(DBT)=1∶10、n(H2O2)∶n(DBT)=4;在此条件下,该脱硫体系的DBT脱除率可达99.6%,其脱硫效果好于仅用离子液体萃取脱硫和无离子液体的催化氧化脱硫体系的脱硫效果.
关键词:离子液体;季铵型六聚钨酸盐催化剂;相转移催化氧化;脱硫;二苯并噻吩;ionic liquid;quaternary ammonium hexatungstate catalyst;phase transfer catalytic oxidation;desulfurization;dibenzo-thiophene
-
15100.基于气体钻井工艺参数的钻具冲蚀模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针对气体钻井中钻具冲蚀磨损严重而造成钻具过早降级和报废的问题,基于微切削理论,建立了钻井环空中钻具的冲蚀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推导出了气体钻井中钻具冲蚀强度的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把气体钻井中钻具的冲蚀强度同井下状态参数、钻具材料、井身结构,以及注气量、机械钻速等钻井工艺参数联系起来.通过钻具冲蚀模拟实验确定了数学模型中的常数,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正,为气体钻井作业中合理选择钻井工艺参数和预测钻具的冲蚀磨损提供了依据.利用该数学模型分析表明,气体钻井中的注气量应以保持排屑顺畅即可,过分加大注气量,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而且会加剧钻具的冲蚀磨损,导致钻具过早降级或报废.
关键词:气体钻井;工艺;钻具;失效;冲蚀磨损;数学模型;冲蚀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