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21.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智能井动态优化技术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为了最大化油藏价值,以油藏开发周期的净现值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建立了智能井生产优化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模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中的伴随法计算优化算法所需的梯度值,并结合序列二次规划法,获得最优的生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控制的生产方案相比,优化后的生产方案可使累积产油量增加22.2%,累积产水量下降33.6%,净现值增加了33.2%.
关键词:生产优化;智能井;伴随法;序列二次规划;净现值
-
15122.胶质降解和生物乳化在稠油降黏中的作用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芽孢杆菌QB26是一株高温解烃茵,能以胶质为唯一碳源生长,在以2%胶质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55℃好氧振荡培养14d,胶质降解量可以达到45.96%;同样培养条件下,该菌发酵液可以较好地乳化等体积的稠油(55℃条件下黏度为1146 mPa·s),稠油降黏率达到66.49%.该菌与一株假单胞菌T-1复配(VQB26∶VT-1=1∶1)后作用稠油,可以显著改善稠油的乳化效果(乳化稳定性增强,平均乳化粒径为17.88 μm,减小粒径67.3%),此时的稠油乳化黏度为5.11 mPa·s,仅为初始黏度的0.45%.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中提高模拟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分别为14.4%和22.38%,达到了降解胶质和生物乳化的双重降黏效果,大幅度提高了原油的流动性.
关键词:胶质降解;降黏;微生物;乳化作用;物模实验
-
15123.自然对流垂直管内插旋流片的强化传热研究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水为工质,采用Fluent软件,对垂直放置的缩放管内插旋流片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光滑管、光滑管内插旋流片、缩放管和缩放管内插旋流片4种管道的传热情况进行对比,并将模拟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两者的结果基本吻合,模拟结果表明,4种换热管中,缩放管内插旋流片水的传热系数最大,传热强化综合因子达到4以上;缩放管配合旋流片能加强壁面附近流体的扰动,又能使管内中心流体形成较强的漩涡流,加强壁面与管内中心流体的热量交换;减小速度场与温度场之间的夹角是增强传热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缩放管内插旋流片的场协同角的体积平均值最小,因此缩放管内插旋流片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协同程度更高,更有利于传热.
关键词:自然对流;缩放管;旋流片;强化传热;数值模拟;natural convection;converging-diverging tube;twisted-tapes;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numerical simulation
-
15124.NaY分子筛制备技术的综合改进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对NaY配方进行优化以降低外排母液中SiO2含量,将母液中SiO2回收形成硅铝胶重新用于合成分子筛.这2种工业生产方法,经过试验后在工业上得到成功应用.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硅铝胶加入量对NaY分子筛质量没有影响.通过上述应用,解决了催化裂化催化剂装置外排污水悬浮物高的难题.
关键词:NaY配方;硅铝胶;母液;NaY成胶;悬浮物
-
15125.柠檬酸对NiW/γ-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柠檬酸(CA)为助剂,采用不同浸溃方法制备NiW-CA加氢脱硫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浸渍方法对催化剂性质及其柴油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采用TPR、SEM-EDS、XRD、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助剂能够减弱NiW催化剂中金属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金属组分在硫化过程中的再分散,增加金属的硫化度和WS2晶粒的堆叠,因而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先浸渍柠檬酸的催化剂CA+M、共浸渍柠檬酸的催化剂CAM、后浸渍柠檬酸的催化剂M+ CA.
关键词:柠檬酸;浸渍;加氢脱硫;催化剂
-
15126.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催化丙烯/1-丁烯共聚及其共聚物的表征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制得丙烯/1-丁烯共聚物.利用13C NMR,DSC,DMA等方法对该共聚物的微观序列结构、熔融结晶性能、热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1-丁烯单体的插入速率小于丙烯单体,1-丁烯单元无规地分布于共聚物链中;当反应单体中1-丁烯的含量为80.00%(x)时,共聚物中1-丁烯单元的含量可达58.86%(x);1-丁烯单元的插入可降低共聚物的熔点与结晶度,当共聚物中1-丁烯单元含量为5.79%(x)时,共聚物的熔点较均聚物低约20℃;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1-丁烯单元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温度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时,共聚物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共聚物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柔顺性.
关键词:丙烯/1-丁烯共聚物;共聚反应;Ziegler-Natta催化剂;polypropylene/1-butene copolymer;copolymerization;Ziegler-Natta catalyst
-
15127.聚丙烯发泡珠粒的双熔融峰形成及影响因素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聚丙烯(PP)为原料制备了PP微颗粒,再以CO2为发泡剂,采用釜压发泡工艺将PP微颗粒进行发泡得到PP发泡珠粒.利用DSC和XRD方法对PP发泡珠粒的熔融行为及晶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P发泡珠粒具有独特的熔融双峰,随发泡温度的升高或压力的增大,熔融双峰向高温区移动,且高温峰焓值减小,低温峰焓值增大;高温峰为PP微颗粒在发泡温度下的不熔晶体或以不熔晶体为“核”生长的新晶体的熔融峰,低温峰为PP熔体在淬冷作用下结晶所得晶体的熔融峰;熔融双峰的形成是由于在发泡升温过程中,PP的部分结晶被消除了所致.
关键词:熔融行为;釜式发泡;聚丙烯;结晶;熔融双峰;melting behavior;autoclave foaming process;polypropylene;crystal;double melting peak
-
15128.Ru-Cu/AlOOH催化苯选择加氢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Cu)∶n(Ru)的Ru-Cu/AlOOH催化剂,利用XRD、TG-DTA、TEM、N2吸附-脱附和XP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了苯选择加氢反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50℃、氢气压力4.5 MPa、搅拌转速1 200 r/min、ZnSO4浓度0.40 mol/L的条件下,n(Cu)∶n(Ru)=0.12的Ru-Cu/AlOOH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当反应17 min时,环己烯收率达到最高值(46.6%).Ru-Cu/AlOOH催化剂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主要归结于活性组分的高度分散、载体良好的亲水性能以及助剂Cu对催化剂活性表面的调变作用.
关键词:苯;环己烯;选择加氢;钌-铜/一水软铝石催化剂;benzene;cyclohexene;selective hydrogenation;ruthenium-copper/boehmite catalyst
-
15129.低温选择加氢脱硫醚催化剂的研究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多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所制备催化剂的低温选择加氢脱硫醚性能.以含1-戊烯和叔丁基甲基硫醚的环己烷模型化合物为原料,考察了单组分、双组分及三组分元素组合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o系和W系双组分催化剂的选择加氢脱硫醚的性能明显优于单组分催化剂;经过适当组合的三组分催化剂的选择加氢脱硫醚的性能有所改变,其中以NiMoZn/Al2O3催化剂的选择加氢脱硫醚性能最好.以FCC全馏分汽油为原料,对NiMoZn/Al2O3催化剂进行150 h的长周期实验,在氢压1.5 MPa、温度200℃、液态空速4h-1、氢油体积比100的条件下,异戊二烯完全脱除,叔丁基甲基硫醚转化率维持在80%左右,单烯几乎不加氢饱和,且有一定的单烯异构.
关键词:选择加氢脱硫醚催化剂;叔丁基甲基硫醚;FCC汽油;sele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catalyst;tert-butyl methyl sulfide;FCC gasoline
-
15130.基于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岩性随机模拟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进行三维储层随机模拟一直是油气储层随机模拟中的难点,在二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其计算公式,解决了应用马尔可夫链进行三维储层岩性随机模拟的问题.对于水平方向岩性转移概率矩阵求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从钻井的岩性资料出发,运用瓦尔特相律来推测其他方向岩性转移概率的方法,并推导出了利用垂直方向的转移记数矩阵求取水平方向上转移记数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的公式.在此思路下,对某地区进行岩性模拟,并与序贯指示模拟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这种方法能更准确反映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关键词:三维马尔可夫链;岩性随机模拟;转移记数矩阵;转移概率矩阵;储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