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15768 篇 当前为第 1516 页 共 1577

所属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15151.基于二代小波变换和多级假设检验的输油管道缓泄漏检测方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针对输油管道缓泄漏准确判断与定位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代小波变换和多级假设检验(MHT)的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提升框架的二代小波变换对管道首、末端压力信号进行预处理,分析缓泄漏压力信号的小波分解效果,确定压力信号预处理的小波分解层数.其后,利用低频重构信息为原信号概貌并且能突出信号趋势的特点,将小波分解得到压力信号的各层低频重构信息用于泄漏判断与定位.再后,在给出基于MHT的泄漏判断方法和MHT参数的设置方法基础上,对压力信号的每一层低频重构信息分别进行MHT,并对每层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压力信号下降沿的准确位置后,利用负压波法实现了管道泄漏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和定位管道泄漏,为输油管道缓泄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关键词:管道缓泄漏检测;二代小波变换;提升框架;多级假设检验;负压波
  • 15152.Fe-β催化分解N2O的高温稳定性及其再生性能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考察了铁改性的β分子筛(Fe-β)催化剂用于N2O分解的高温稳定性及其再生性能,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高温处理前后的Fe-β催化剂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了XRD、N2吸附-脱附、FTIR、H2-TPR和XPS等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使Fe-β催化剂的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分子筛的主要晶型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催化剂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三价铁物种转变为活性差的铁的氧化物;另外,部分铁的氧化物向载体表面迁移聚集,活性中心的分散度降低,活性铁物种的比表面积下降,也使催化剂的活性降低.通过H2还原再生,可使Fe-β催化剂的活性基本恢复.
    关键词:铁改性;一氧化二氮分解;β分子筛催化剂;iron modification;nitrous oxide decomposition;β molecular sieve catalyst
  • 15153.[EMIM]Br中H-Beta沸石催化蔗糖脱水制5-羟甲基糠醛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与溴化1-乙基-3-甲基咪唑([EMlM]Br)为混合溶剂,考察了H-Beta分子筛催化蔗糖转化制5-羟甲基糠醛(HMF)反应的性能;以H-Beta分子筛为母体,离子交换法制得Cr-Beta催化剂,并采用XRD、FT-IR和UV-Vi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同时进行了反应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在DMA与[EMIM]Br混合溶剂中,当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90 min、m(DMA):m([EMIM]Br):m(Sucrose):m(Cr-Beta)=100:12:10:9时,HMF的收率可达68.3%; Cr-Beta催化剂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关键词:5-羟甲基糠醛(HMF);蔗糖;Beta;铬
  • 15154.三相多室环流反应器的流动特性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在空气-水-石英砂三相多室气升式环流反应器(MALR)中,依据能量平衡原理及漂流通量模型,考虑到三相流动中固体颗粒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损失,建立了上升室气含率和循环液速的预测模型.在表观气速1.2~4.2 cm/s范围内,研究了气含率、固含率、循环液速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含率随着表观气速的升高先增大后趋于平缓;固含率与表观气速的关系不大,只是随着固体装载量的增加而增大;循环液速随着表观气速的升高先增大而后略有下降,随着固体装载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后用实验结果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多室气升式环流反应器(MALR);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气含率;循环液速;固含率
  • 15155.臭氧氧化降解水中苯酚的效能及动力学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在常温常压下对臭氧氧化降解废水中苯酚的效能、反应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8.50 mg/min、苯酚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初始pH值为11和反应时间为40 min时,臭氧对苯酚的降解效果最好,苯酚从100 mg/L降至0.35 mg/L,降解率达到99.65%;且自来水本底比去离子水本底更有利于水中苯酚的臭氧氧化降解.在上述实验条件下,臭氧对苯酚的降解遵循表观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其相关系数R2 =0.9929,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A=1.06×10-3 s-1.实验还发现,苯酚降解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随着臭氧投加量(4.25~8.50 mg/min)的增加而增大,在臭氧投加量为8.50 mg/min时达到最大值1.06×10-3 s-1;随着苯酚初始质量浓度( 100~250 mg/L)的增大,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从1.06×10-3 s-1下降到0.39×10-3 s-1;随着溶液初始pH值(5~11)的升高,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从0.22×10-3 s-1增加到1.06×10-3 s-1.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与臭氧投加量和溶液初始pH值成正相关性,与苯酚初始质量浓度成负相关性.
    关键词:臭氧氧化;苯酚;降解效果;影响因素;动力学;表观反应速率常数
  • 15156.三八面体皂石的合成与表征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高温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三八面体结构的皂石材料,并考察了合成皂石的影响因素.采用XRD、FTIR、27AI MAS NMR、BET、TEM等技术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晶化温度是皂石合成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只有在晶化温度达到250℃以上时,才能制备出有序度较高的纯相皂石;八面体金属离子对于产物的有序性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皂石;影响因素;合成;表征
  • 15157.临氢条件下NiMoS/γ-Al2O3催化辛烯-1与H2S的反应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在高压反应釜中临氢条件下研究了NiMoS/γ-Al2O3催化辛烯-1与H2S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H2S含量和烯烃体积分数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对反应产物进行GC-MS分析,探讨了辛烯-1与H2S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辛烯-1与H2S反应主要生成硫醇类和硫醚类化合物,辛烯-1本身还会发生加氢饱和反应和双键迁移异构化反应.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反应产物中的硫醇硫和总硫的量均逐渐减少,同时促进了辛烯-1的加氢饱和反应.反应体系中H2S的含量越高,产物中硫醇硫和硫醚硫的含量越大;而且H2S还会促进辛烯-1的双键迁移异构化反应,抑制辛烯-1的加氢饱和反应.随着反应体系中辛烯-1体积分数增大,产物中总硫的含量不断增大,而硫醇硫的含量先增大后减小,此外,辛烯-1的异构化产物和加氢饱和产物也会随之不断增多.
    关键词:辛烯-1;硫化氢;硫醇;硫化物;反应机理
  • 15158.非均质油藏多尺度混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多尺度混合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强非均质油藏中的油水两相渗流问题.与传统有限单元法相比,多尺度有限单元法的基函数具有能反映单元内参数变化的优点,因此这种方法能在大尺度上捕捉解的小尺度特征从而获得较精确的解.笔者阐述了多尺度混合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得到了油水两相渗流问题的多尺度混合有限元计算格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网格粗化技术,多尺度混合有限元能够捕捉小尺度上的非均质特征而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而相对于普通混合有限元方法,多尺度混合有限元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能够减少计算量.
    关键词:油藏数值模拟;多尺度混合有限元;非均质;多尺度;两相流
  • 15159.合成气制备增塑剂醇的初步研究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热重-差热分析( TG-DTG)、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手段对Cu -Fe-Co/SO2催化剂进行表征.将Cu-Fe-Co/SO2用于催化合成气制备增塑剂醇的反应,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对总醇时空收率、增塑剂醇分布及CO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Co 3种活性组分在SiO2载体上分散均匀,且Cu-Fe-Co/SO2 的孔隙丰富,孔道结构牢固,利于增塑剂醇合成反应的进行.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增塑剂醇质量分数逐渐降低,总醇时空收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反应压力增加,总醇时空收率增加,CO转化率缓慢上升,但幅度很小,增塑剂醇质量分数变化很小;当液时空速(GHSV)在3000~8000h-1范围内增加时,总醇时空收率增加,但CO转化率降低,增塑剂醇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当T=623 K、p=5.5 MPa,GHSV=6000 h-1时,随着合成气中H2体积分数的增加,总醇时空收率先升高后降低,增塑剂醇质量分数降低;V(H2)/V(CO)=1时,总醇时空收率最高为260.79 g/(kg·h),增塑剂醇质量分数为28.79%.
    关键词:增塑剂醇;合成气;CO加氢;Cu-Fe-Co基催化剂
  • 15160.菲分子不同碳原子位置加氢初始反应的量子化学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对菲分子中不同位置碳原子的加氢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位置加氢产物的相对能量以及不同位置加氢反应能垒的高低,发现菲分子的外环碳原子较容易发生加氢反应,所得加氢产物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内环碳原子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难以发生加氢反应,也难以生成稳定的产物.
    关键词:菲;分子模拟;加氧;选择性
首页  上一页  ...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