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云平台的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来源:汽车维护与修理 发布日期:2019-03-15
异军突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全新产业,新能源汽车企业亟需包括工程设计、试验维护及售后维修等在内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适应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应有的义务。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该专业人才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前提。但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仍缺乏科学性,并存在滞后性。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
-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19-03-15
汽车行业对工匠精神的诉求突出反映在对品质的追求上。赋予工匠精神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是支撑汽车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工匠精神内涵、缄默式存在提供了培育路径的分析框架,工匠精神解读、工匠之师培养、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库平台设计构成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四个维度。
-
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汽车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来源:才智 发布日期:2019-03-15
通过对当前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校企合作中的体制机制融合、继续教育中的知识结构契合度,以及拓展职工继续教育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待调适与优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在于,高职院校未能充分把握汽车企业对职工继续教育的诉求,同时也未能在助力继续教育中获得信息反馈来支撑高职教学改革,从而在缺乏有效互动的情况下便衍生出合作中的诸多问题。通过现状分析,解决措施可围绕着:以获得知识外溢效应为校企合作的目标、强
-
“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三)
来源:纺织导报 发布日期:2019-03-08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纺织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人员:孙卫芳、王可、王曙东、马倩、吴建国、徐宏桂、周彬、王慧玲、徐帅、赵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双重挤压,倒逼纺织业转型升级,对纺织类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要求。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
-
“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来源:时代汽车 发布日期:2019-03-05
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行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了"互联网+"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及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来源:科教导刊(下旬) 发布日期:2019-02-25
体验式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总结了思政理论课在创新课程体系、创设情境体验、拓展实践体验渠道等方面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创新做法和经验,并提出了提高体验式教学认识、加强体验式教学设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改进体验式考核评价等建议。
-
浅谈高职机械制图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
来源:科技资讯 发布日期:2019-02-23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具备良好的读图能力,才能将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工作岗位上。基于此,该文阐述了机械制图教学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上的方法,通过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培养空间想象力、增加读图练习,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读图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发布日期:2019-02-20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当中,机械类专业是十分重视实训类课程的专业,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情况将直接影响机械类专业理论科目教学质量。本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机械类实训类课程设计展开了研究,明确了当前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
关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来源:汽车维护与修理 发布日期:2019-02-15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其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都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创新和特色发展。本文结合我院的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
-
湖南智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机械职业教育 发布日期:2019-02-15
服务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工程机械产业链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命题。以建设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群,校企双主体协同共育人才,校企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创新工程机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等为载体,提出了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