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中合成色素的前处理与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 发布日期:2015-09-15
合成色素为增进人们的食欲,保持食品色泽鲜艳而添加的非营养成分,多是以煤焦油中提炼出的苯胺染料为原料研制而成。按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使用是安全的,但是,若过量摄入合成色素易造成腹泻、中毒,甚至癌症、畸形或突变等危害,需要建立检测分析方法严格控制和监测食品中合成色素添加种类和添加量。本文就10年来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液液萃取、固相萃取、Qu ECHERs方法等前处理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串联质谱法等检测分析
-
食品中菌落总数快速检测研究及其发展
来源:现代食品 发布日期:2015-09-15
判读食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其中一项标准就是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包括细菌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以及致病菌检测三项内容。进行菌落总数检测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目前食品菌落总数检测的实际情况,介绍国内外现有的菌落总数快速检测的方法,并分析研究未来食品中菌落总数快速检测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为以后的菌落检测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管理视角分析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发布日期:2015-09-15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虽然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必然失败",但仍可从以下几点措施深化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积极推进权责更明晰的责任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条文、重点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力加强食品安全公众维权体系建设。
-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优劣势分析
来源:全球商业经典 发布日期:2015-09-14
我国一直都是食品贸易大国,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就出现了很多变化。近年来食品出口不断走向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盟等主要国家,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国食品贸易趋势不断发展,也使得食品贸易不断走向国际化。
-
2013年杭州地区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污染调查
来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发布日期:2015-09-10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污染状况,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采集杭州地区食品样品166份,其中食用菌30份,茶叶30份,蔬菜80份,水果26份,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灭多威、抗蚜威、残杀威、克百威、甲萘威、异丙威、仲丁威和速灭威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结果 166份样品中,共检出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克百威、灭多威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胆固醇的方法改进
来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发布日期:2015-09-10
目的在胆固醇的HPLC测定GB/T 22220—2008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新建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食品中胆固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样品在60℃恒温振荡器中皂化,提取,用冰醋酸调节p H值,乙醇定容,UPLC定量分析。采用DIKMA Endeavorsil C18色谱柱(50 mm×2.1 mm,1.8μm),甲醇为流动相,PDA检测器在波长205 nm下进行检测。结果胆固醇在10.0μg
-
食品感官分析技术应用及方法学研究进展
来源:食品科学 发布日期:2015-09-10
感官分析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风味营销和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等方面起到强大作用,迅速成为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及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感官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传统方法,着重讨论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以及方法学方面的一些创新。
-
龙头企业对郑州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研究——以三全食品为例
来源:中国商论 发布日期:2015-09-10
郑州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省会城市,不仅自然禀赋食品产业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而且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加之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建设的历史契机,郑州食品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龙头企业三全食品发展的深入研究,发现其能为郑州食品产业集群起到一定的带动效应,同时也为其他食品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共享性资源,以期为郑州食品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出思路与对策,实现其
-
实探美国食品及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来源:世界农业 发布日期:2015-09-10
2013年年底笔者赴美考察学习,通过与当地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有关人士深入交流,系统了解了美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质量追溯制度以及追溯系统在农牧产品生产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美国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特点,得到了一些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追溯体系建设的启示。
-
食品中的丙酸本底含量及产生机理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调味品 发布日期:2015-09-10
国标规定,丙酸及其盐类作为食品防腐剂可用于面包、糕点、酱油、醋等食品中。由于这些标准的原因,在某些食品或食物中检测到丙酸受到法律的监管。实际上,丙酸可天然存在于多种动物、植物及发酵食品中。为了正确认识食品中存在的丙酸,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对食品中丙酸的可能来源、本底含量和产生机理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