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型农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
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日期:2015-08-26
发展环保型农资产业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通过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并借鉴国外环保型农资发展经验,提出政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健全环保型农业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毒性和检测方法综述
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发布日期:2015-08-25
亚硫酸盐作为一类食品添加剂,具有漂白、防腐、抗氧化、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然而摄入过量的亚硫酸盐会对人体造成全身性的危害。如何控制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成为食品安全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深刻地认识亚硫酸盐对人体的危害,解决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问题,本论文对食品中的亚硫酸盐进行综述,介绍了食品中亚硫酸盐的存在形式、作用、限量标准及现状,重点阐述了食品中亚硫酸盐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列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三甲胺
来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发布日期:2015-08-25
目的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三甲胺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检测。方法样品经5%三氯乙酸溶液提取后,在提取液加入50%Na OH溶液,在40℃下平衡40 min,顶空进样。选择强极性色谱柱,初始柱温为40℃,保持3 min,以30℃/min升至220℃,保持1 min,进样口温度为220℃。选择响应值较高的3个离子m/z 58、m/z 59和m/z 42作为定性离子,以丰度最高的离子m/z 58为定量离子
-
2014年商丘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快速检验结果分析
来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发布日期:2015-08-25
目的监测了解2014年商丘市食品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污染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为政府掌握食品安全动态和监管部门有效实施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要求,在全市6县2区范围随机监测抽样,按照指定检验方法检验,对样品检测数据分析。结果监测到的940份样品,共取得检测数据1 300项,合格1 150项,合格率88.46%,不合格150项,不合格率11.54%。食用植物油中
-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与责任主体
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发布日期:2015-08-25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与风险总是协调统一、动态存在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更侧重于风险监测,只有正确识别、监测、评估和预防风险,才能将食品安全事件扼制在初始状态。本文通过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识别出我国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因素,找到可能引起风险的责任主体,并将责任主体划分为人、物和管理3个方面。从分析中可以得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食品安全的首要风险,人的因素是第一责任主
-
引入“公众参与”和“信用推定”原则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来源:经营管理者 发布日期:2015-08-25
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形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有监管力量薄弱,食品生产线长面广,处罚力度小以及利益链条难以破解等因素。食品安全管理引入"公众参与"和"信用推定"原则,可以有效化解监管执法力量不足问题,破解利益链条阻碍,建立起全方位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
新食品安全法的十大亮点(二)
来源:食品与发酵工业 发布日期:2015-08-25
2015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共154条,比原法增加了50条,对70%的条文进行了实质性修改。新食品安全法总结国内经验,借鉴国际有益做法,增设了食品安全基本原则,巩固深化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改革创新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强化了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以及部门监管职责,完善了社会共治,
-
食品生产者对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认知研究——基于南京市食品生产者问卷调查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发布日期:2015-08-25
借鉴违法决策模型,基于对江苏省南京市180份各类食品生产者的问卷调查,研究了食品生产者对食品安全违法成本的认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食品生产者对《食品安全法》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比较低;生产者认知调查显示,食品安全违法被发现的概率低,同时惩罚严重程度低是法律威慑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通过设问调查方法发现,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和提高违法惩罚额度,能够提高法律威慑力。
-
探讨我国食品安全及其相关对策
来源:法制博览 发布日期:2015-08-25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餐桌上食品种类增多的同时,食品安全也显得尤为重要。食品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政府重要职责的体现。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食品问题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本文从食品问题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究,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
食品安全报道舆论导向误区及应对策略——以核辐射酱油事件为例
来源:中国报业 发布日期:2015-08-25
民以食为天,媒体对食品安全的报道通常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然而,食品安全报道时常会因专业知识缺乏、过分追求眼球效应、食品安全判定延时等因素,造成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受损,甚至导致舆论导向走偏。本文以"核辐射酱油"事件为例,分析大众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并归纳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