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发布日期:2016-11-30
探讨一种金色葡萄球菌定量检测的操作方法。采用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第二法Baird-Parker平板法,以接种量0.3、0.3、0.4 m L和0.1 m L两种方法对同一浓度的金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将各数据进行记录对比分析。计数结果在10、100 CFU/m L和1 000 CFU/m L 3个数量级菌浓度上两种操作方法相近,其中接种
-
探析公共食品安全事件中政府的舆论引导策略——以2016年上海“假奶粉”事件为例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发布日期:2016-11-30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其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均处于所有突发公共事件的前列。本文将以2016年上海"假奶粉"事件为例,对政府在案例中发布信息、处理问题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我国政府应对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时应该采取的舆论引导策略,包括及时发布信息、提高议程设置能力以及做好舆情监测工作。
-
构建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对策研究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 发布日期:2016-11-30
协同机制是食品安全治理实现的关键,食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主要包括利益机制、约束机制、减熵机制,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构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的对策。
-
我国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来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发布日期:2016-11-30
目的统计历年我国各省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引用各类文献的监测数据与保健食品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结果在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检出率均较高。沙门菌在肉类中检出率最高,为12.55%。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检出率较高,为10.9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生肉中检出率较高,占6.82%。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熟食中检出率为4.63%,蔬菜中检出
-
北京“十三五”时期食品安全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发科技提升工程
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发布日期:2016-11-30
北京市食品安全防控不仅面临病原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和非食用物质非法添加等传统风险,还面临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带来的未知风险,以及重大活动保障中敏感物质的检测需求。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需要不断提高危害物检测技术。"十三五"时期,建议北京市开展食品复杂基质的高通量前处理技术、动物源性食品中兴奋剂多组分检测及来源鉴别技术、食品安全风险高通量高灵敏度同步识别技术、食品中未知化
-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
来源:农技服务 发布日期:2016-11-30
近年来,中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但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不断发生,甚至危害到了人体的生命安全。此类事件的数量也在明显上升。我国向卫生部上报的食物中毒的人数,大部分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
-
食品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研究进展
来源:食品与发酵工业 发布日期:2016-11-30
食品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食品安全。文中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制作、食品贮藏销售3个方面综述了食品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以期为探寻当前食品重金属残留的产生因素,并制订具体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来源:武警医学 发布日期:2016-11-30
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红心鸭蛋"、"老酸奶工业明胶"、"地沟油"、"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和"双汇瘦肉精"[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并在近些年得到迅速发展。实验室大型检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毛细管电泳—质谱、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等,检测结果虽然准确可靠,但是操作过程复杂、周期长及
-
加强食品安全治理;完善茶叶生产销售管理的研究
来源:福建茶叶 发布日期:2016-11-30
食品安全治理的本质是指食品产业链上市场的各个主体如何履行产品质量合约的过程。将食品安全治理引入茶叶的生产及销售管理,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茶叶生产、销售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食品安全治理背景,本文探讨茶叶生产、茶叶销售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茶叶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包装从多方面保障食品安全
来源:中国包装 发布日期:2016-11-30
包装是食品供应链中一个主要环节,对保障食品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本文在分析了包装影响食品安全的3个主要因素后,重点探讨了食品包装从减少材料"迁移"的危害,选用适宜阻隔性材料,使用真空、气调和无菌包装技术,提高食品包装机械的自动化及安全卫生性能,研制有预警功能的智能包装、包装信息技术和射频标签等多方面来保障食品安全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