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客观因素分析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 发布日期:2016-02-15
内燃机汽车已经占据了交通运输领域长达一个世纪,其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技术的出现给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动汽车的销量依然远远不及内燃机汽车,本文依据目前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电力、电池、温度和环境四个方面对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液压制动防抱协调控制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布日期:2016-02-15
为了保证电动汽车防抱制动过程的稳定性并充分利用电机控制精确、响应迅速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路面附着的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液压制动防抱协调控制策略。以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机扭矩和轮缸制动液压压力可实时测量的优势,根据车辆动力学估计路面附着;针对高、中、低3种路面附着采用不同的再生制动与液压制动协调控制策略,并提出了再生制动退出过程中的协调机制。对该策略的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调控制策略可以在
-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新国标发布 未来充电桩将兼容
来源:能源研究与利用 发布日期:2016-02-15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新国标,备受市场关注的充电接口不统一问题将得到破解。新标准于201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新标准的实施将推动充电桩互相兼容,打开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
-
无线充电对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发布日期:2016-02-10
由于石油资源枯竭、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等因素,新能源电动汽车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却也面临着充电难的困扰。那么,如何使电动汽车充电更加便捷、安全、智能呢?无线充电技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时至今日,国内外已有众多厂商加入到无线充电研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外的高通halo、witricity,国内的中兴通讯,其他一些厂商如WAVE、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丰田、本田、日产等。在2015年10月第二届电
-
场路结合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分析
来源:电机与控制应用 发布日期:2016-02-10
运用MATLAB及ANSYS Maxwell有限元软件,采用场路结合方法设计了一台60 k W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通过对电机的空载反电势、计算极弧系数、空载漏磁系数、直交轴电感等关键电磁参数及电机效率MAP图的分析计算和样机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
结合“互联网+”的电动汽车运营服务信息化系统研究及示范应用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发布日期:2016-02-10
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以及产品技术的日趋成熟,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充电运营服务系统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从电动汽车产业在国内外推广的经验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充电站、充电终端的铺设,还涉及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信息化建设、充换电站运营管理能力建设等。在欧美发达国家,电动汽车充电网络Charge Point通过网站、智能手机APP和车载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的实时信息。在香港,易充站
-
电动汽车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柱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发布日期:2016-02-10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移动式分布式的储能设施,未来将与扁平化、分散式、合作化的能源交互网络连接在一起,体现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特点,并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柱。
-
基于反馈线性化和预测控制方法的电动汽车用IPMSM速度控制
来源:电机与控制应用 发布日期:2016-02-10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PMSM)的转速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应用反馈线性化理论,通过坐标变换和非线性状态反馈,实现了IPMSM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线性化,将原系统分解为两个线性子系统:转速线性子系统和励磁电流线性子系统;然后根据模型预测控制理论,通过推导预测模型和定义的性能指标函数,求得IPMSM控制系统的转速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转速跟踪性能和鲁棒性,
-
尽快完善充电网络是当务之急——从用户使用感受谈电动汽车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发布日期:2016-02-10
关于电动汽车,最近有两件大事:一是为配合《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等产业政策的落实,国家能源局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对标准化提出的新需求和近年来的工程建设实践,组织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优化和补充完善,形成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项目表(2015年版
-
电动汽车时序响应能力模型与控制策略
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布日期:2016-02-10
针对特定区域内的停驶电动汽车,研究了电动汽车负荷的主动控制能力。首先,根据停驶电动汽车的状态参量,建立电动汽车的状态矩阵;其次,将停驶的电动汽车进行状态分群,对其中处于可控状态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实施控制;最后,运用递推的思想计算得到可控电动汽车负荷裕度带,并且针对具体控制目标提出了相应的主动控制策略。在通信系统双向可靠的前提下,上层调度部门可以根据所建立的负荷裕度带,实时监控电动汽车负荷的利用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