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大功率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机
来源:电力电子技术 发布日期:2016-05-20
提出一种由充电功率变换器系统(CCS)和电池储能系统共同组成的快速充电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时供电端的功率缺额由储能系统放电进行补充。介绍了快速充电机的原理、构成及实现方法,并对CCS和储能系统配合运行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台400 kW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机,并成功应用于使用钛酸锂电池的快速充电巴士上。实验表明,该充电机能解决充电功率大于供电端额定功率的快速充电问题,且直流侧电流纹波、
-
串联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探讨
来源:科技展望 发布日期:2016-05-20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危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质量。为此,当代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设计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优化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设计,由此来彰显节能型交通运输特点,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且就此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交通拥挤等问题。本文从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模式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动机驱动系统的具体控制措施。
-
电动汽车的整车动力匹配仿真
来源:汽车电器 发布日期:2016-05-20
动力性指标和续航里程达标是电动汽车最基本的性能要求。本文通过AVL的CRUISE软件,对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进行模拟仿真,在整车设计阶段提前验证车辆基本性能是否达标,对车辆的开发有效性进行提前判断,缩短整车开发的日程。相关的仿真计算结果,通过试验验证对比进行校正,修正仿真结果的偏差,相关偏差可以作为经验值,有效应用到后续车型开发。
-
电动汽车的螺旋平面金属线圈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研究
来源:世界有色金属 发布日期:2016-05-17
电动汽车在行驶中过程中,可以利用安装在公路路边的初级发射线圈进行非接触式充电,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研究电动汽车的螺旋平面金属线圈非接触式充电技术,进行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电能传输系统分析,进行充电系统的等效电路设计和分析,根据轴向切面磁场分布模型进行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的电磁感应激励优化,提高充电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充电负载能力,提高充电效率,且方便可行。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与控制对策分析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 发布日期:2016-05-1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污染的日益严重,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伴随着燃料电池的出现,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传统的电动汽车相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势更大,能更好的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
电动汽车车身骨架设计及分析综述
来源:物流工程与管理 发布日期:2016-05-15
汽车车身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其车身的设计显得愈加重要。一款好的电动汽车车身不仅可以在外观上赢得大众的喜爱,而且还可以在保证安全性,可靠性,实现轻量化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文中综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车身骨架设计的必要性和设计的原则、实现车身轻量化的途径以及车身骨架的CAE分析。
-
美国电动汽车火灾的应急救援
来源:消防科学与技术 发布日期:2016-05-15
美国消防协会针对电动汽车火灾应急救援开展了大量研究,发布了《电动汽车应急救援指南》。该指南针对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火灾扑救、交通事故救援和水淹事故救援等提出了相关程序。对于电动汽车火灾扑救,该指南从扑救原则、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灭火剂的种类和说明以
-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来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发布日期:2016-05-15
文章简述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的概念和意义,分析了影响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的因素,并将目前的预测方法分为基于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蒙特卡洛模拟法以及其他新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并综述分析了各种预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最后提出在未来预测工作中,应准确估计已有预测模型中的参数,并积极探索新的预测模型。
-
低碳时代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计研究
来源:建筑知识 发布日期:2016-05-15
面对低碳时代的到来,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交通工具。作为影响其发展的配套设施——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设计研究却一直滞后于汽车发展。本文通过探讨电动汽车及其充换电设施的发展、分类,力图唤醒人们对身边这一新型公共设施的关注。
-
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与NVH多目标拓扑优化
来源:中国公路学报 发布日期:2016-05-15
为了对纯电动汽车车身进行正向概念设计,以使其同时满足耐撞性与NVH性能要求,在前期研究已获取满足碰撞相容性与耐撞性要求的车头与车尾拓扑构型的基础上,以车身乘坐区为设计区域,围绕NVH对应的车身弯曲、扭转工况与耐撞性对应的侧面碰撞、顶压工况,建立加权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利用变密度拓扑优化方法开展耐撞性与NVH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获取车身乘坐区拓扑构型;对建立的整车车身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和碰撞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