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热泵空调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发布日期:2021-11-15
文章基于公司某款纯电动汽车,分析了热泵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整车热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工作模式、控制系统架构,详细说明了以热泵空调为中心的车内制冷、电池制冷、车内和电池同时制冷、车内制热、远程遥控空调等主要工作过程及热泵空调控制策略。
-
智能汽车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来源:中国电信业 发布日期:2021-11-15
当前,汽车行业面临从驱动动力、控制方式、产品形态到运行管理的全方位颠覆性变革,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三大浪潮加速重构百年汽车行业,智能电动汽车成为行业新的风向标。汽车动力系统从燃油转向电动后,其动力底盘系统性能逐步实现标准化,汽车差异化焦点从动力底盘性能转移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智能化性能,软件定义的智能化水平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
轻型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标准解析
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发布日期:2021-11-15
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指标,国家发布了2021版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标准。为推动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标准,文章阐述了轻型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标准的演变历史,分析了新标准修订的主要思路及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并对新标准中的试验循环工况、测试流程、试验结果计算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和分析,为企业贯彻新标准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参考。
-
基于能量流分析的电动汽车整车能耗研究
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发布日期:2021-11-15
电动汽车能耗水平是限制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展基于整车能量流分析的车辆能耗因素研究有助于提升电动车能量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进行整车目标分解,同时有助于提升自主品牌技术提升。文章以某款先进纯电动汽车能量流测试为例。通过对车辆构型分析、对标方案设计、总线信号解析及关键部件传感器安装,实现对车辆高压系统、低压附件系统、机械系统等开展能量流分析,对提升能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电动汽车防火安全策略
来源:消防界(电子版) 发布日期:2021-11-15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电动汽车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有助于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具有环保的特点。然而,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会受到外界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火灾事故的出现,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以降低电动汽车的风险。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的火灾事故进行分析,明确电动汽车电池热失控的机制,探索电动汽车防火安全策
-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计量准确性提升技术研究
来源:内燃机与配件 发布日期:2021-11-12
针对不同充电模式和方法下的动态特性对计量产生的影响问题,以分析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电网影响因素、改进电动汽车充电计量准确度,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计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电动汽车高速充电冲击性负荷的特性,提出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谐波计量和冲击负荷计量的方法,通过仿真分析进行了验证,小波变换计量的基波和谐波的精度较FFT算法低,但对非稳态波(三角形冲击波)的计量精度较FFT算法更高。
-
电动汽车CAN通信故障检修
来源:内燃机与配件 发布日期:2021-11-12
CAN总线是当今汽车各电控单元间通信的总线标准,在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获得广泛应用,一旦发生通讯故障,车辆部分功能受限甚至失控。本文通过故障案例介绍了电动汽车CAN通信故障的检修方法。
-
9月全球多数国家汽车销量继续下降
来源:汽车纵横 发布日期:2021-11-11
根据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1年9月,半导体供应短缺导致汽车供应不足,欧洲新车注册量创下了26年来同期最低纪录。美国:新车销量同比下降25.0%据报道,芯片库存紧张和供应链中断正在削弱美国汽车行业从疫情中复苏的势头,另外,墨西哥湾沿岸和东海岸遭遇的恶劣天气和洪水也影响了9月的销量。根据J.D. Power等公司的预测,美国9月汽车销量略低于100万辆,同比下降了25.0%,为20
-
汽车产业路在何方?
来源:汽车工艺师 发布日期:2021-11-10
大自然是巨大的技术加油站,地球上没有新鲜事。人类所"创造"的任何技术,永远都无法逾越大自然的馈赠。当一群从大自然而来的技术整合在一块的时候,他们相互支撑组合,就界定了一个产品甚至产业。如果你不理解这个命题,我们就不如深入汽车产品,探寻一系列支撑性技术背后自然现象的存在。1)压缩机系统能量传递时,流体流速和压力可以改变。
-
电动汽车非尾气颗粒物的排放研究综述
来源:当代化工研究 发布日期:2021-11-08
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暴露可导致人体健康负面影响,为了减少环境空气污染,各政府推进电动汽车(EV)使用。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别车辆非尾气排放文献,发现车重与非尾气PM排放因子呈现正相关;因EV比同等内燃机汽车(ICEV)重24%,EV与ICEV的PM_(10)总排放量相当,PM_(2.5)排放量仅降低1%~3%。分析亦发现,交通中>90%的PM_(10)和>8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