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1.日本蟳入笼行为及其地笼网逃逸口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选取山东沿海捕获的体质健壮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实验室水槽内暂养1周后开展相关实验.观察蟳光照、诱饵条件对日本入笼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蟳日本畏光,在明亮条件下大多数分布于养殖水槽的四角,蟳在黑暗条件下趋向随机分布,遮黑处理和放置诱饵均能增加日本的入笼比例;在地笼网底部设置尺寸(长×高)分蟳别为4 cm×3 cm、4.5 cm×3 cm、5 cm×3 cm、5.5 cm×3 cm 的长方形逃逸口时,日本50%选择甲长(L50)分别为3.75蟳cm、4.24 cm、4.54 cm、5.08 cm,选择范围(SR)分别为0.65 cm、0.45 cm、0.62 cm、0.82 cm; L50与逃逸口长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约为逃逸口长度的92.3%.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日本最小性成熟甲长和市场最小可接受规格,综蟳合分析认为,地笼网逃逸口最适尺寸(长×高)为4.3 cm×3 cm.本研究旨在为有效保护日本蟳幼蟹资源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日本;地笼网;入笼行为;逃逸口;选择性蟳;Charybdis japonica;cage net;ingress behavior;escape vent;selectivity
-
4472.广西龟石水库大眼鳜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2008年9月-2009年8月,在广西龟石水库用刺网逐月采集大眼鳜(Siniperca kneri)标本688尾,摘取鳞片作为年龄鉴定的主要材料,摘取鳃盖骨和臀鳍第二鳍棘作为年龄鉴定的辅助材料,研究大眼鳜的年龄特征,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了大眼鳜的生长特性,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库区大眼鳜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以鳞片作为大眼鳜年龄的鉴定材料较可靠,年轮特征显示为疏密型和断裂切割型,年轮主要形成时期在4-6月,年轮的形成与繁殖有关;年龄组成为0~4龄,0龄和1龄鱼占标本总数的93.32%;体长(L)与鳞径(R)的回归方程为:L--24.47R+4.021 2(r=0.981 9,n=623);体长(L)与体质量(W)的回归方程为:W=0.017 7×L3.0876(r=0.979 1,n=688);体长、体质量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9.04[1-e-0.2692(t+0.2519)],Wt=5 196.88 [1-e-0.269 1(t+0.263 8)]3.0876.分析龟石水库大眼鳜资源现状,认为渔获物中低龄个体占绝对优势与库区无节制捕捞有关.为保护与合理利用库区大眼鳜资源,建议将库区大眼鳜的最小捕捞年龄定为3龄,捕捞规格定为990 g以上.
关键词:大眼鳜;年龄;生长;龟石水库
-
4473.近江牡蛎HSC70基因对溶藻弧菌感染的反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人工注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近江牡蛎6种不同组织器官(外套膜、鳃、消化腺、闭壳肌、心脏和血细胞)中HSC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了近江牡蛎不同组织器官中溶藻弧菌菌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近江牡蛎6种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且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出先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的趋势;其中鳃组织中HSC70基因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72小时出现2次显著性高表达,且在第72小时的表达量高于第6小时(P<0.05).在多数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出现显著高表达后便急剧下降至对照水平,而在消化腺中高表达持续的时间长达18 h(第6-24小时).在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第6小时,血细胞中HSC70基因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接近于对照水平的15倍;而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该基因表达峰值仅为对照水平的2.5倍左右.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3h,3种组织(消化腺、闭壳肌和血淋巴)中均能检测到溶藻弧菌的积累,其中闭壳肌中含菌量最高,6h时闭壳肌中含菌量急剧下降,随后又增加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直至72 h;消化腺中菌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到达峰值后又逐步下降;血淋巴中,溶藻弧菌含量整体上随时间不断增加,到48 h稳定在较高水平.各组织中HSC70表达量与溶藻弧菌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尤其在溶藻弧菌攻击的靶器官(消化腺)中最为明显.由此可见,病原菌感染可以诱导近江牡蛎HSC70基因高表达,并且HSC70可能参与了机体抗病原菌感染的相关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近江牡蛎HSC70基因在抗病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近江牡蛎;HSC70基因;溶藻弧菌;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
4474.葡萄谱系特有基因生物信息学识别、基因结构与表达特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葡萄全基因组29 971蛋白序列为查询序列,与包括葡萄在内的31个已测序植物蛋白序列、TIGR和NCBI数据库中的EST和非冗余蛋白质序列进行非同源性比对分析,保留E值大于0.01的序列,去除重复序列、转座子和注释不准确的基因序列,保留的非同源基因识别为葡萄谱系特有基因;并对谱系特有基因的结构和具有芯片表达信息的谱系特有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识别了2 009个葡萄谱系特有基因,与葡萄保守基因相比较,葡萄谱系特有基因平均外显子数量较少,为2个;平均外显子长度较短,为232 bp;平均内含子长度较长,为1 723bp,与拟南芥、水稻等谱系特有基因结构特点相似,谱系特有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起源和进化模式.在47个具有芯片表达信息和相应UniGene信息的基因中,Vv04 s0023 g01710、Vv00s0187g00160、Vv17 s0000 g09800、Vv14 s0083 g002 60分别在叶片、茎、细胞培养物、果实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 120、2 282、5 566、1 428;有25个谱系特有基因仅在某一器官中表达,表明谱系特有基因具有器官特异性特点;分析34个谱系特有基因在4种非生物胁迫下基因表达情况,表明大部分基因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或不受诱导,推测非生物胁迫影响了这些谱系特有基因正常功能,也说明这些谱系特有基因较少参与非生物胁迫过程.
关键词:葡萄;谱系特有基因;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grapevine;lineage-specific gene;bioinformatics;gene expression
-
4475.印度洋南部大眼金枪鱼年龄鉴定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种群结构和年龄生长做出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资源评估和管理,需要一种简便、可行、精确的年龄鉴定方法.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执行专项调查时采集的275枚第一背鳍鳍条样本,确立了最适的切割位置和年龄鉴定方法,并通过年龄鉴定估算大眼金枪鱼的y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70~1 820 mm,优势叉长组为910~1 500mm,占总体的83.9%;年龄组成以3、4和5龄居多;第1、2条年轮轮径的平均值分别为(4.23±0.71)mm和(5.72±0.48) mm.根据鳍条的切割位置分为3个组别,线性回归关系为拟合大眼金枪鱼鳍条半径与叉长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3个组别在鉴定大眼金枪鱼年龄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赤井信息量标准(AIC)分析结果表明,自骨突处起,全长(L)的10%处为最佳切割位置.大眼金枪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250.5×[1-e-1.05(t+1.85)].
关键词:大眼金枪鱼;印度洋南部;鳍条;年龄鉴定;生长
-
4476.赤眼鳟((♂))与鳙((♂))杂交子代生物学特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对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杂交子一代(杂交F1)与其父母本F1-、二龄鱼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了杂交F1的形态、染色体组型、倍性和红细胞大小.养殖环境分别为网箱和池塘.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双亲的配合力很高,连续两年试验受精率平均为59.65%,孵化率为84.93%,畸形率为4.09%,两年间分别获得鱼苗1.3万和7万尾.通过生长对照试验,杂交F1一龄鱼网箱试验生长速率比母本慢25.32%,池塘试验比母本快41.80%,二龄鱼池塘试验生长速率比父母本都慢.测定了26项形态学性状,有23项偏向母本,3项偏向父本.染色体计数和红细胞长径测定,杂交F1有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分别是2n=48,16m+28sm+4t,NF=92和3n=72,36m+30sm+6t,NF=138.测定了88尾杂交F1红细胞长径,其中二倍体71尾,占80.68%;三倍体17尾,占19.32%.本研究旨在探讨鱼类远缘杂交的可能性和培育成养殖新品种的应用前景,并为鱼类远缘杂交理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赤眼鳟;鳙;杂交;子一代;配合力;生长性能;形态学;倍性
-
4477.丁酸钠对鲫鱼生长和肠细胞增殖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初始体质量(6.02±0.16) g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在鲫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 g/kg、1.0 g/kg、2.5 g/kg、5.0 g/kg、7.5 g/kg的包膜丁酸钠,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研究不同浓度包膜丁酸钠通过促进鲫鱼肠细胞增殖对其生长作用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每水族缸饲喂30尾,每处理组3个重复,以鱼体质量3%~5%投喂量,日投喂3次,试验持续7周。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鲫鱼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显著提高了鲫鱼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以及肠道细胞增殖因子CREB和CDX2基因的表达。当丁酸钠添加量为2.5 g/kg 时,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肥满度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丁酸钠;鲫鱼;肠细胞增殖;生长;sodium butyrate;Carassius auratus;intestinal cell proliferation;growth
-
4478.缺刻缘绿藻FAD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相对转录量对氮饥饿的响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探讨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花生四烯酸(20:4ω6,AA)合成过程中一系列脂肪酸去饱和酶(FAD)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12、△6及△5 FAD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N205757、JN205755和JN205756)及其相应的DNA序列.它们的cDNA全长分别为1 806 bp、2 674 bp及2 318 bp,其中ORF长为1 137bp、1 443 bp和1 446 bp,分别编码由378、480和48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通过其cDNA与DNA序列的比对,发现△12、△6及△5 FAD基因分别具有4、5和7个内含子,其剪切位点均符合“GT-AG”规则.△12、△6和△5 FAD编码蛋白均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约占各自氨基酸组成的52.8%、46.6%及50.9%.密码子的偏好性与缺刻缘绿藻其他基因保持一致.推测这3个FAD基因编码蛋白都存在4个跨膜区,而△12和△5 FAD还各有一个明显不跨膜的疏水区;都具有FAD家族各自相对保守的3个组氨酸簇基序.基于缺刻缘绿藻和其他物种相应的FAD基因编码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 oining(NJ)系统进化树,表明△12、△6、△5及ω3 FAD分别隶属于各自的分支,其中,△12与ω3 FAD的亲缘关系较近,而△6与△5 FAD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这3个FAD基因在缺刻缘绿藻缺氮培养96 h后又恢复氮培养72 h过程中的相对转录量,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的相对转录量都受到氮信号的调控,它们随着氮饥饿培养时间延长明显上升,而氮恢复培养后迅速并显著地下降到氮饥饿胁迫前的水平.结合已知脂肪酸成分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推测这3个基因对缺刻缘绿藻AA的合成和积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6 FAD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关键词:缺刻缘绿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克隆;实时荧光定量PCR;氮饥饿
-
4479.不同营养盐浓度对3种大型红藻氮、磷吸收及其生长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3种大型红藻真江蓠(G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和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这3种海藻对氮、磷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3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明显,并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比较前24h对氮的平均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50 μmol/L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0.739 μmol/(g·h)和0.648 μmol/(g·h),蜈蚣藻在20 μmol/L组出现最大值0.614μmol/(g·h);比较前24 h对磷的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1.0 μmol/L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0.015 μmol/(g·h)和0.018 μmol/(g·h),蜈蚣藻在0.7 μmol/L组出现最大值0.016 tmol/(g·h).结合去除速率常数来看,脆江蓠对硝酸盐和磷酸盐有更好的去除效果.营养盐的起始浓度对脆江蓠、真江蓠和蜈蚣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所有的实验浓度下,8d后的湿重均为脆江蓠增加最大,蜈蚣藻增加最小;并且改变硝酸盐的浓度比改变磷酸盐的浓度更能刺激蜈蚣藻的生长.
关键词:真江蓠;脆江蓠;蜈蚣藻;吸收动力学;相对生长率
-
4480.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大分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海洋酸化可通过影响海洋生物脂质储存、脂肪酸氧化酶、RNA/DNA比值、生物矿化、能量代谢和细胞应激基因表达等途径,影响海洋生物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而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与含量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生长与发育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由于缺少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大分子影响的研究,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亟待加强用多学科、多层次探索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特别是脊椎和无脊椎动物核酸、蛋白质及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及关键基因等方面,综合探究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机理,了解海洋酸化影响的本质,揭示、掌握其规律,从而为预测未来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综述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核酸、蛋白质和脂肪酸的影响和机理,旨在更好地研究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大分子的影响及其机理,为控制海洋酸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同时也为科学调控养殖海水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酸化;核酸;脂肪酸;蛋白质;海洋生物;ocean acidification;nucleic acid;protein;fatty acid;marine org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