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410 篇 当前为第 444 页 共 541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4431.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的细根现存量及养分内循环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细根现存量;养分内循环
  • 4432.细鳞鲑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消化系统发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至幼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消化系统(口咽腔、胃、幽门盲囊以及肠道等组织)早期发生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2.0~16.2℃时,细鳞鲑胚胎期消化系统原基发生与分化的过程为,在卵受精后125~165 h,胚胎进入原肠期发育,随着原肠作用的进行,脊索开始分化;卵受精后201 h,消化系统原基细胞团在脊索下方出现,为单层的扁平细胞;卵受精后480 h,消化系统原基位于脊索和卵黄囊之间,呈直管状;卵受精后552 h,管状消化系统内层细胞大量增殖,外层由两层细胞构成。细鳞鲑胚后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为,初孵仔鱼即具有富含油球的大卵黄囊,消化系统呈简单的盲管状,肛门尚未与外界连通;2~7 DAH,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7 DAH后,仔鱼已初步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肠以及肝;10 DAH,仔鱼消化器官已基本分化完毕,肛门已向外界连通;14 DAH,仔鱼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完毕;19 DAH,稚鱼胃固有膜内出现胃腺;49 DAH,幼鱼幽门盲囊分化完毕,肝和胰脏功能完善;64 DAH,幼鱼口咽腔和胃的组织结构与成鱼基本相同,前后肠组织结构相似;105 DAH,幼鱼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具有28~36个。细鳞鲑仔鱼的最佳人工开口驯化时间应该在10~14 DAH,可通过不断投喂适口饲料的方式来强化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本研究旨在为深入了解细鳞鲑仔鱼的消化生理、摄食转变及开口驯化时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细鳞鲑;消化系统;幼鱼;胚胎;器官发生;组织学;形态学;Brachymystax lenok;digestive system;organogenesis;histology;morphology
  • 4433.碳酸盐碱度对青海湖裸鲤幼鱼肝和肾SOD、ACP和AKP酶活性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以下简称裸鲤)为耐盐碱鱼类。自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取裸鲤幼鱼,全长(4.42±0.02) cm,体质量(0.84±0.01) g。碳酸盐碱度暴露浓度设定为32 mmol/L(CA32)和64 mmol/L(CA64),通过测定青海湖裸鲤幼鱼肝和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酶活性变化规律,探索裸鲤幼鱼肝和肾中 SOD、ACP 和 AKP 对碳酸盐碱度胁迫的生理响应。在本试验范围内,裸鲤在高碱环境中显示出较强的适应调节能力,在碳酸盐碱度胁迫下, SOD、ACP和AKP酶活性均能在发生显著变化后快速恢复到初始水平,但3种酶显示出不同的变化规律:(1)肝SOD在CA32和CA64胁迫3 d、肾SOD在CA32胁迫4 d、CA64胁迫3 d时,酶活性均显著升高。(2)肝和肾ACP活性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肝ACP活性仅在CA64胁迫组4 d出现显著上升,而肾ACP活性在CA32胁迫0.5 d、7 d和CA64胁迫1 d时分别出现了显著性波动。(3)肝AKP在CA32胁迫1 d、CA64胁迫3 d时,酶活性显著升高,而肾AKP仅在CA32胁迫0.5 d时,酶活性显著升高。在碳酸盐碱度胁迫下,3种酶活性均能发生显著变化,说明青海湖裸鲤幼鱼通过抗氧化及去磷酸化应激调节,来更好地应对高碱环境。
    关键词:青海湖裸鲤;碳酸盐碱度;SOD;ACP;AKP;青海湖;Gymnocypris przewalskii;carbonate alkalinity;SOD;ACP;AKP;Qinghai Lake
  • 4434.半滑舌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根据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ther)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I)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编码IGF-I成熟肽序列,此序列由210个碱基组成,包括B-C-A-D 4个功能域。利用PCR方法将扩增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ET-28a 上,得到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 BL21( DE3)后经 IPTG 诱导产生 N端含6个组氨酸的融合蛋白。以SDS-PAGE电泳检测和SigmaScan软件分析获得的多肽,结果表明: IGF-I融合蛋白大小为11.4 kD, IPTG诱导3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细菌总蛋白的58.5%,1 L菌液表达目的蛋白40.7 mg,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利用Western-blotting方法验证融合蛋白可特异性的被6×His抗体识别。诱导表达后的菌液沉淀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获得大小为11.4 kD的纯化蛋白。细胞增殖实验表明, IGF-I融合蛋白可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MDA231细胞的增殖,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体外重组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半滑舌鳎IGF-I融合蛋白,结果可为半滑舌鳎生长调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半滑舌鳎;IGF-I;原核表达;生物活性;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ther;IGF-I;prokaryotic expression;bioactivity
  • 4435.副溶血弧菌融合蛋白FlaA-OmpK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保护作用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延伸PCR技术拼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ATCC 17802)的外膜蛋白K基因ompK和鞭毛蛋白A基因flaA,获得融合基因flaA-ompK.制备高纯度的r-OmpK,r-FlaA及r-FlaA-OmpK蛋白.分别以所制备的OmpK、FlaA-OmpK和混合蛋白OmpK+FlaA作为免疫原,通过口服及注射的方法免疫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研究其免疫原性及对野生副溶血弧菌(Vp89)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ELISA分析结果表明,注射FlaA-OmpK 组抗体效价最高,是OmpK组的2倍,是混合蛋白组的4倍,注射FlaA-Ompk提供的免疫保护率达到80%.本工作制备了FlaA-Ompk肠溶口服微球疫苗,口服免疫组血清抗体效价低于注射组血清抗体效价,口服FlaA-Ompk提供的免疫保护率达到50%.研究结果显示融合蛋白FlaA-Ompk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多元弧菌疫苗抗原成份.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融合蛋白FlaA-Ompk;免疫原性;口服疫苗
  • 4436.金苍林场蒙古栎天然中龄林竞争关系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仓林场2块面积为0.25 hm2的蒙古栎天然中龄林固定样地为对象,采用8个竞争指标,研究蒙古栎天然林种内、种间竞争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分竞争激烈,蒙古栎与其他各树种存在种间竞争,但其主要竞争压力来自种内,种外竞争压力主要来自黑桦与白桦.其它树种的竞争主要为种间竞争.蒙古栎竞争能力处于中等,白桦与黑桦最强.各竞争指标结果存在差异性,但均能反映蒙古栎天然林竞争状态.蒙古栎竞争强度与胸径存在幂函数关系,竞争强度随个体大小的增大而减小.
    关键词:蒙古栎;天然中龄林;竞争指标
  • 4437.β-葡聚糖与硒、维生素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选取800尾初始体质量为(0.83±0.02)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随机分成5组,分别投喂添加β-葡聚糖(βG)、硒(Se)和维生素E(VE)的饲料,其组合和添加量分别为:0、300 mg/kgβG、300 mg/kgβG+0.2 mg/kg Se、300 mg/kgβG+100 mg/kg VE、300 mg/kgβG+0.2 mg/kg Se+100 mg/kg VE,记为G0、G1、G2、G3和G4,养殖35 d,养殖结束后,采用肌肉注射法对凡纳滨对虾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结果显示,养殖结束时G2组对虾增重率最高,比G1组提高6.4%;饵料系数比G1组降低6.3%,显著低于G1组(P0.05),但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4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G1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G2和G4组(P
    关键词:β-葡聚糖;硒;维生素E;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抗病力;Litopenaeus vannamei;β-glucan;selenium;vitamin E;growth performance;non-specific immunity;antioxidant capacity;disease resistance
  • 4438.不同技术处理的钝齿短浆蟹淋巴液中和麻痹性贝毒毒性的效果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钝齿短浆蟹(Thalamita crenata)淋巴液可以中和麻痹性贝毒(PSP)的毒性,这个信息为PSP的降毒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但是淋巴液处理方法是否对其毒性中和效果有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腹腔注射法,以淋巴液的PSP毒性中和效果为指标,探讨抗凝剂、提取方法和冻存条件等淋巴液处理方法对其PSP毒性中和效果的影响,为蟹淋巴液的制备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抗凝剂对淋巴液的 PSP 毒性中和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EDTA抗凝剂对淋巴液的PSP毒性中和效果最好,相对于对照组(小鼠致死时间在5 min左右), PSP-EDTA-淋巴液组的小鼠均存活。低浓度EDTA (5 mmol/L)即可起到抗凝作用并保持淋巴液较好的PSP毒性中和效果, EDTA浓度过高反而对PSP毒性中和效果产生抑制作用。在低浓度EDTA条件下,针头抽取淋巴液的PSP毒性中和效果明显优于组织破碎法。EDTA浓度为5 mmol/L时,在针头抽取淋巴液组中,67%的小鼠致死时间超过30 min。相比之下,组织破碎提取的淋巴液组的小鼠致死时间均分布在8.1~24 min。另外,蔗糖对淋巴液的冻存起到较好的抗冷冻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淋巴液处理方法对其麻痹性贝毒毒性中和效果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钝齿短浆蟹;麻痹性贝毒(PSP);淋巴液;毒性中和效果;Thalamita crenata;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s;hemolymph;PSP toxicity neutralization
  • 4439.矿山型东南景天cDNA表达文库构建与耐镉基因筛选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筛选出的镉超积累矿山型东南景天为材料,经镉胁迫后提取总RNA,纯化mRNA,利用改良SMART技术合成了全长cDNA,回收500 bp以上cDNA大片段克隆到改造过的大肠杆菌/酵母穿梭载体pYES2.0G中,建成东南景天镉全长cDNA文库,对随机挑取的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插入片断大小在1 000bp左右,说明所构建的文库达到了用于目的基因分离筛选和表达的建库要求,为将来筛选克隆与东南景天抗重金属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东南景天;cDNA文库;耐镉;酿酒酵母
  • 4440.人工养殖条件下岩原鲤幼鱼排空率与摄食量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室内微流水养殖条件下,以水蚯蚓(Limnodrilus sp.)为饵料,应用现场胃含物法,研究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 (Tchang)]幼鱼的排空率和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呈现较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其摄食强度高峰时间在0:30到6:30;在实验水温18.6℃时,用湿重表示胃含物质量,线性、指数和平方根3种常用模型均可较好拟合岩原鲤幼鱼[体质量(3.30±0.94)g]的排空率实验数据(df=18,P<0.001),综合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其中指数模型拟合度最好,所得模型为S1=0.139e-0.1691(r2=0.952,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以湿重计)为0.169 g/( 100g·h).实验得到养殖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湿重)为24.91 g/(1 00g·d);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评估得到自然环境中岩原鲤幼鱼日摄食量(以湿重计)Cd=14.309 g/(100g·d).研究建立的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最(BW)经验关系式为EDW=0.24(BW/BL)1.547-0.139(n=83,r2=0.89).研究表明,指数模型最适于描述岩原鲤幼鱼胃排空特征,Flliott-Persson模型在野外环境中岩原鲤幼鱼摄食评估上具有较大适用性.这些结果可为岩原鲤幼鱼摄食生态的定量研究及环境容纳量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岩原鲤;胃排空率;日摄食量;模型
首页  上一页  ...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