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411 篇 当前为第 446 页 共 542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4451.祁连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1956- 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 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 2 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 m,雪线上升100 ~140 m,河西内流区冰川冰储量减少11.4%;东段冷龙岭有27条冰川在1972-2007年的35年间消失;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呈明显减少趋势,黑河流域略有增加,疏勒河流域增加趋势明显;1958-1988年间,祁连山北坡毁林草开荒面积达10.0万多hm2; 1958-1980年,森林面积减少0.6万hm2; 198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培育,森林逐步恢复,至2008年有林地面积较1989年增加9.4万hm2;因受人为干扰特别是超载放牧影响,1958年以来,祁连山北坡有林地、灌木林及草原的质量一直处于退化状态,致使森林病虫危害严重,灌木林积雪和保水能力下降,草地产草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状况,亟待加强保护与治理.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治理对策
  • 4452.基于SCI论文的中国水产科研态势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文献计量学、分类统计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2002—2011年 Web of Science 发布的 SCI 论文原始数据作为统计源,对中国作者(不含台湾地区,下同)发表的 SCI 论文从核心作者及机构、期刊及学科分布、国际合作、作者机构合作网络以及热点研究领域5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中国水产学科国际发文量及总被引次数呈快速增长态势.应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核心指标排序,筛选出排名前70位的作者作为核心作者,对其发文和被引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学科领域以海淡水生物学和水产学为主,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海洋学和生物技术有较多的交叉;研究热点分布在生态环境、养殖与饵料、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子免疫机制、污水处理等方面;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与当前的热门主题词切合度较高.国内学者间的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的是以麦康森等为主导的学术合作网络,其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和营养生理;另一个是以宋林生等为主导的学术合作网络,其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海洋微生物及病害防治.国内机构合作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导合作机构,其主要合作机构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水产科技合作次数最多,其次是与日本和澳大利亚.刊载中国水产学科论文最多的期刊是《AQUACULTURE》,发表于影响因子2~3区间的文章数量最多(1761篇),发表文章的总平均影响因子高于该学科世界平均水平.本研究旨在为水产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申报以及学术媒体进行专题策划与信息储备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SCI;水产科学;国际论文;核心作者;合作网络;文献计量学;中国;SCI;fishery;abroad article;core author;cooperative network;bibliometric;China
  • 4453.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t)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关键词:大黄鱼;耳石;日轮;次生核;生长率
  • 4454.异育银鲫体内阿维菌素血脑屏障渗透性及组织残留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脑组织匀浆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内不同浓度下阿维菌素(Avermectin, AVM)血脑屏障渗透性及其组织残留情况。结果显示, AVM 在其3个半数致死浓度(24 h LC50:0.127 mg/L、48 h LC50:0.071 mg/L、96 h LC50:0.039 mg/L)及其安全用药浓度(0.0039 mg/L)下,均能从异育银鲫脑组织中检测出AVM;其中24 h LC50浓度下脑中AVM含量最高,为(0.292±0.005)μg/g;并且各半数致死浓度之间脑中 AVM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肾>肌肉>脑;(3)末端消除半衰期(T1/2Z):肝>脑>肾>肌肉;(4)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肝>肾>脑>肌肉。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鱼类血脑屏障、AVM 神经毒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维菌素;组织匀浆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血脑屏障;异育银鲫;Avermectin;tissue homogenate method;HPLC;blood-brain barrier;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 4455.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研究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评价PAHs对海洋生物的生态风险,于2010年6月采集珠江口伶仃洋水域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的16种PAHs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是143.90~522.67 ng/g,平均含量287.05 ng/g,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本实验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比值法(如荧蒽/芘、芘/苯并(a)芘)对调查区域沉积物中的PAHs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站位沉积物中的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仅一小部分站位PAHs来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所设的20个站位中,有3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苊和芴对生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其他站位沉积物中所有PAHs的含量均未达到生态风险评价标准,可以确定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很小;有9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茚并(1,2,3-c,d)芘对生物可能存在生态风险;利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PAHs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的生态风险,认为所有站位处PAHs对生物体的潜在的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 4456.达氏鳇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样本系黑龙江野外采集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亲体经人工受精后孵出的子一代,对刚出膜的仔鱼[0日龄,体长(12.08±0.68) mm]到早期稚鱼[60日龄,(129.21±7.69) mm]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形态发育上看来,达氏鳇仔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阶段,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摄食(9日龄);晚期仔鱼阶段,即从初次开口摄食到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体透明特征消失,鳍褶和颌齿彻底消失(50日龄),之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和分化明显较晚期仔鱼和稚鱼快,运动、呼吸、感觉和消化等器官在此期间发育与分化快速同步协调,且速度快,使得仔鱼获得避敌与摄食能力,提高了成活率.晚期仔鱼发育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鱼鳍游泳器官功能的进一步强化,鳔的发生和发育,表明此阶段游泳和躲避敌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达氏鳇;早期生活史;胚后发育;形态观察;Huso dauricus;early life history;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morphologic observation
  • 4457.大鹏澳海湾养殖生态环境的化学计量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根据2008-2009年在深圳大鹏澳养殖海域周年4个季节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分类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大鹏澳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以海水温度、盐度、海水营养盐中的无机三氮、硫化物、叶绿素a(Chla)和颗粒有机物(POM)等为特征,表征了大鹏澳海洋生态环境主要受气候和水文因素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以海水磷酸盐(PO4-P)和沉积物硫化物为特征,与网箱养殖自身污染效应有关;第三主成分以海水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Mn)为特征,与养殖生物耗氧代谢活动有关;第四主成分以沉积物有机质为特征,与养殖贝类的生物沉降作用有关.该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养殖活动的空间布局及其季节周期性养殖生产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化学计量方法;大鹏澳;养殖生态环境;时空变化
  • 4458.欧李叶表皮形态气孔指标与叶果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的关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欧李;叶表皮;气孔;矿质元素;相关性
  • 4459.不同C:N条件下一株溶藻弧菌对不同种类氮源的吸收特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不同C:N(5、10、15、20)条件下研究了一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Z5对单一氮源(有机氮源、NH4-N、NO2-N)及混合氮源(有机氮源与NH4-N、有机氮源与NO2-N、NH4-N与NO2-N)的吸收利用特性及蛋白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亚硝酸还原酶(NiR)等3种氮代谢相关酶的活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 Z5对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吸收均受到环境中碳含量的影响,在C:N=20时,对NH4-N和NO2-N的吸收率分别是C:N=5时吸收率的3.39倍和2.25倍。在C:N=15和C:N=20的水平下,溶藻弧菌Z5对NH4-N和NO2-N的吸收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藻弧菌(Z5)吸收利用NH4-N和NO2-N的途径分别为NH4-N→细菌菌体蛋白和NO2-N→NH4-N→细菌菌体蛋白。在高 C:N 条件下,溶藻弧菌 Z5对无机氮源(NH4-N 和 NO2-N)的吸收增强,细菌菌体蛋白中来自 NH4-N 和 NO2-N的量分别由C:N=5时的25.0%和19.4%上升到C:N=20时的41.3%和43.0%。GS酶活力受NH4-N调控明显,相比之下,蛋白酶和NiR酶受氮源种类调控不明显。
    关键词:溶藻弧菌;氮源;吸收;酶调控;C:N;Vibrio alginolyticus;nitrogen source;assimilation;enzyme regulating;C:N ratio
  • 4460.甘肃小陇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采用时序研究法对甘肃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6、15、23、35 a)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多因子综合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主成分特征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析土壤性质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发育至近熟林阶段,土壤物理性质变差,表现为土壤密度最大1.62g·cm-3,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降至最低,分别为29.69%、24.45%,并且土壤有机质、氮、磷、钾、镁、钙含量也明显降低;而到成熟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改善,土壤密度降低为1.21 g·cm-3、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恢复至45.56%、42.65%,土壤养分含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超过了中龄林阶段的水平;同时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性质综合得分分别为-0.329、0.188、-0.565、0.739,也表明近熟林土壤性质最差,成熟林土壤性质最好.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性质;发育阶段
首页  上一页  ...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