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1.马氏刺蛇尾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000μm,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等。因此,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
关键词:马氏刺蛇尾;摄食习性;饵料选择;摄食率;摄食节律;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feeding habit;food preference;feeding rate;feeding rhythm
-
4442.温度与盐度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能量代谢的联合效应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以影响能量代谢的2个重要环境因子(温度和盐度)为自变量,以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为响应值,研究并探讨了温度(13~36℃)与盐度(0~20)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能量代谢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的一次效应、盐度的二次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的二次效应对耗氧率和CO2排泄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所考察因子与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1、0.9778和0.9795 (P<0.01),可用于预测.温度效应较盐度明显,盐度较低时,能量消耗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在等渗点附近,耗氧率、排氨率和CO2排泄率较高;盐度超过等渗点时,低温和高盐环境对幼鱼的能量代谢有抑制作用.氧氮比(O∶N)随盐度变化而变化,温度对其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与盐度分别为13~36℃与0~10时,罗非鱼幼鱼主要依靠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供能;盐度为20时,脂肪成为主要供能物质;本实验条件下呼吸商的均值为0.752.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温度与盐度对罗非鱼新陈代谢的影响,同时可以为研究环境因子对能量的时空分配模式的改变提供生物能量学依据.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幼鱼;耗氧率;排氨率;CO2排泄率
-
4443.杂色鲍幼体附着基藻际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附着基是苗期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表面藻际细菌对幼体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附着基藻际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在杂色鲍育苗期间定期采集附着基样品,再利用PCR-DGGE技术对藻际细菌群落进行多样性及变化规律分析。相似性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藻际细菌群落结构随时间变迁呈现出连续性变化,相邻两天细菌群落的戴斯相似性系数 Cs高达80.9%~96.1%,但育苗前期与育苗后期的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育苗前期藻际细菌多样性随时间变化趋于丰富,之后多样性稍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受附着基上藻类生长状况及鲍摄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细菌多样性指数出现一定波动。本研究旨为鲍的科学育苗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参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变化与鲍苗期细菌性病害的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PCR-DGGE;藻际细菌;细菌多样性;杂色鲍;附着基;PCR-DGGE;bacteria in phycospere;bacterial diversity;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attachment sub-stances
-
4444.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圆田螺和铜锈环棱螺标准代谢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标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35℃范围内,两种螺的耗氧率、CO2排放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至30℃达到最大值.从Q10值来看,铜锈环棱螺的代谢水平对水温的响应较中华圆田螺更为敏感.呼吸熵和氧氮比结果表明,25℃时两种螺体内的蛋白质消耗最少,由此初步判断二者的最适温度在25℃左右.盐度升高至1.8时两种螺的耗氧率等代谢指标显著提高,同时二者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但从动物呼吸熵和氧氮比的测定结果来看,该盐度下机体仍维持在相对正常的代谢水平.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圆田螺代谢活动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对铜锈环棱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两种螺的代谢率都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夜晚的代谢率要显著高于白天.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温度;盐度;昼夜变化;标准代谢
-
4445.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大鲵皮胶原蛋白工艺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了优化人工养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皮中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以加酶量、液料比和酶解时间为试验因素,胶原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进行试验。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了3个因素对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胶原蛋白提取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鲵皮中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大小次序为:液料比>酶解时间>加酶量;交互项中“液料比-酶解时间”项对提取率影响显著,其他交互项对提取率影响不显著。为满足实际需要,对模型预测得到的大鲵皮胶原蛋白最优提取工艺稍做调整,具体参数为:加酶量16.5%、液料比15 mL/g、酶解时间29 h。此条件下,大鲵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可达到66.99%,与模型理论预测值(67.83%)较为一致。
关键词:大鲵皮;胶原蛋白;提取工艺;响应面;Chinese giant salamander;fishskin;collagen;extractio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
4446.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关键词:施氏鲟;温度;摄食;生长;消化酶
-
4447.人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人工纳米材料(MNMs)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和建筑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大量MNMs不断进入水环境,人工纳米粒子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调研人工纳米粒子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对人工纳米粒子在5个方面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进行综述:1)对水生生物个体生长的毒性效应;2)对肝组织、鳃组织和脑组织等在组织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3)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对DNA结构、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4)对水生生物的生殖毒性效应和机制;5)对其他生理作用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毒性影响。同时还分析了MNMs对食物链的影响,进一步对MNMs在水体环境中的毒理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人工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结构;水生生物毒性;食物链;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structure of nanomaterials;aquatic toxicity;food chain
-
4448.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核算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江西省的森林资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森林社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调研的一手资料和文献检索二手资料,获取了江西省林业资源的数据,通过查阅文献和请教专家对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进行分类,采用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CVM)、市场价值法以及人力资本法等进行森林社会效益的定量核算.结果表明:2008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产生的社会效益总货币量约280.08亿元人民币,与周边区域密切相关的森林游憩效益为122.72亿元,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为92亿元,森林脱贫效益为28.64亿元,森林科学文化价值为36.72亿元.
关键词: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核算方法
-
4449.祁连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利用1956- 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 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 2 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 m,雪线上升100 ~140 m,河西内流区冰川冰储量减少11.4%;东段冷龙岭有27条冰川在1972-2007年的35年间消失;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呈明显减少趋势,黑河流域略有增加,疏勒河流域增加趋势明显;1958-1988年间,祁连山北坡毁林草开荒面积达10.0万多hm2; 1958-1980年,森林面积减少0.6万hm2; 198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培育,森林逐步恢复,至2008年有林地面积较1989年增加9.4万hm2;因受人为干扰特别是超载放牧影响,1958年以来,祁连山北坡有林地、灌木林及草原的质量一直处于退化状态,致使森林病虫危害严重,灌木林积雪和保水能力下降,草地产草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状况,亟待加强保护与治理.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治理对策
-
4450.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取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甲壳宽度在15~40 mm,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24 h充气,自然光照,每天换水1/3,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和D3-4期、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R 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虽然在蜕皮前早期 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5)。B细胞数量在蜕皮前早期D0期显著增高(P0.05)。饥饿对处于不同蜕皮时期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影响不同,饥饿48 h后,处于 D0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B细胞和E细胞数量显著下降,F细胞数量上升。处于D1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了解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基础生物学现象,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细胞组成;肝胰腺;蜕皮周期;中华绒螯蟹;cell type composition;hepatopancreas;molt stage;Eriocheir si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