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941.不同程度间歇低氧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的影响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间歇低氧(IH)处理的3T3-L1脂肪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建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模式间歇低氧/再氧合(IH/ROX)细胞模型,将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分为5组,即3个不同程度IH组(5%O2,7.5%O2,10%O2,编号为IH-1,IH-2,IH-3)、持续低氧(10%O2,CH)组和正常氧对照(21%O2,IN)组。采用ELISA法测定脂肪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瘦素和脂联素的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脂肪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水平,Real-time-PCR测定脂肪细胞中HIF-1α、Glut-1、TNF-α、IL-6、瘦素、脂联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IH组和CH组TNF-α、IL-6和瘦素蛋白及其mRNA水平均高于IN组,IH-1组TNF-α、IL-6和瘦素蛋白及瘦素mRNA水平高于IH-2、IH-3组(均P<0.05);IH组和CH组脂联素蛋白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IN组,IH-1组低于IH-2、IH-3组(均P<0.05)。结论OSA模式IH与脂肪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的表达和释放有关,IH可能是脂肪细胞炎症反应的基础,参与OSA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关键词:间歇低氧;胰岛素抵抗;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葡萄糖转运体1型;瘦素;脂联素;intermittent hypoxia;insulin resistance;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terleukin-6;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 subunit;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1;leptin;adiponectin
-
32942.糖耐量正常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内脂素水平与围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NGT)孕妇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内脂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围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135例研究对象均为经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为NGT的孕足月妇女,根据HbA1c水平是否≥5.5%分为高HbA1c组(n=66)和正常HbA1c组(n=69)。收集临床资料,高效液相离子层析法测定HbA1c水平,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不同HbA1c组孕妇体质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内脂素、血糖、血脂等水平的差异,分析HbA1c、内脂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分娩方式、围生结局等的相关性。结果高HbA1c组NGT孕妇孕期体质量平均增长量、血清内脂素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均高于正常HbA1c组;前组新生儿具有较高的平均出生体质量和较低的血糖水平以及较高的剖宫产率;羊水过多、羊水粪染、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HbA1c组。在135例NGT孕妇中,HbA1c水平与孕期体质量增加量、内脂素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内脂素表达上调可引发孕妇血糖水平升高;应选择适宜分娩时机及方式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血红蛋白A,糖基化;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预后;pregn;hemoglobin A,glycosylated;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prognosis
-
32943.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Ⅰ类整合子和ISCR1的分布及结构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中Ⅰ类整合子、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的分布情况,研究它们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方法收集来自临床的5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CR检测Ⅰ类整合酶基因、Ⅰ类整合子可变区、ISCR1和ISCR1下游基因环境,DNA序列分析检测Ⅰ类整合子和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PCR-mapping检测Ⅰ类整合子与ISCR1的关系。结果5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45株,32株检出可变区结构, DNA序列分析显示携带aacA4-catB8-aadA1、aacC1-orfA-orfB-aadA1、blaPSE-1-aadA2-cmlA1-aadA13种形式的耐药基因盒;ISCR1阳性22株,5株检出ISCR1下游基因,DNA序列分析结果为qnrA1-ampR。PCR-mapping显示2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的ISCR1直接连接在Ⅰ类整合子3′保守区下游。结论Ⅰ类整合子、ISCR1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中起重要作用,且Ⅰ类整合子和ISCR1可以串联形式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类;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聚合酶链反应;插入序列共同区;acinetobacter baumannii;integrons;polymorphism,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
-
32944.天津地区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耐药检测及分析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住院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MP)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情况及主要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确诊为肺炎患儿的肺泡灌洗液标本237份,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进行肺炎支原体病原检测,从检测阳性标本中按每月随机抽取3~5份共50份进行巢式PCR反应,电泳,在紫外灯下切胶纯化回收产物并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 23 S rRNA基因作对比,观察其有无耐药基因位点的突变.结果 237份标本中MP阳性率为54.43%(129/237); 50份测序结果显示,其中4份的测序结果与NCBI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 23 S rRNA基因序列一致,其余46份均出现2063位A→G突变,未见其他位点的突变,耐药率为92%(46/50).结论 天津地区MP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现状严重,其主要的耐药机制为23 SrRNA V区产生A2063G点突变.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RNA,核糖体,23 S;大环内酯类;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反应;儿童;天津
-
32945.2006-2011年60株血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及耐药基因分析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 了解2006-2011年临床分离的60株血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及毒素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鉴定卡、药敏卡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ecA、耐消毒剂基因(qacA)、杀白细胞素基因(pvl)、肠毒素基因(sea、seb、secl、sed、see)及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1基因(tst).结果 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91.7%),其次为红霉素(65.0%)、克林霉素(65.0%)、庆大霉素(40.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菌株.其中携带耐药基因mecA 13株(21.7%)、qacA 3株(5.0%)、检出毒素基因pvl4株(6.7%)、肠毒素基因sea 20株(33.3%)、seb 3株(5.0%)、sec9株(15.0%)及sed7株(11.7%),未检出see及tst.结论 血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高,同时携带多种毒素及耐药基因,临床应加强毒素及耐药基因检测.
关键词:葡萄球菌感染;葡萄球菌,金黄色;细菌毒素类;抗药性,细菌;聚合酶链反应
-
32946.密歇根筛查量表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 探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价值.方法 糖尿病患者267例分别进行MNSI筛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依MNSI体检评分将患者分为A组(0~2.4分)112例、B组(2.5~4.4分)88例及C组(≥4.5分)67例,比较各组间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情况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的差异.对MNSI问卷中可能影响DPN的问题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将MNSI问卷评分和体检评分与上述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A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低于B、C组,C组患者无波形比例(16.42%)高于其余2组(P<0.05).(2)A组患者的胫后神经运动神经波幅以及双下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B、C组,其DPN确诊率(50.89%)低于B、C组(P<0.05).(3)MNSI问卷中问题1、2、11及14是DPN的影响因素.(4)MNSI问卷评分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与胫后神经运动神经波幅、双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MNSI体检评分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人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与胫后神经运动神经波幅、双下肢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以MNSI问卷评分4分,体检评分2分为截点,能较好诊断出神经电生理异常,且DPN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电生理学;人体质量指数;神经传导;诊断,鉴别;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
-
32947.粗毛豚草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 探讨粗毛豚草素体外对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粗毛豚草素作用人肺癌细胞A-549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 检测周期蛋白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1和p27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结果 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15、30、60、120 μmol/L)粗毛豚草素作用72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7.30±3.92)%、(43.91±4.32)%、(17.82±2.73)%和(13.20±2.46)%,均低于对照组(96.3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粗毛豚草素(15、30 μmol/L)作用A-549细胞24 h,可使细胞发生G1/S期阻滞.3种浓度(15、30、60 μmol/L)的粗毛豚草素作用24 h,可抑制A-549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DK4的表达,使p21蛋白表达增高,但对p27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粗毛豚草素(15、30、60 μmol/L)可显著抑制PCNA表达,其表达强度分别为(35.7±2.3)%、(26.6±2.1)%和(14.1±2.2)%,均低于对照组(45.2±3.3)%(P﹤0.01).结论 粗毛豚草素可抑制肺癌细胞A-549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下调cyclin D1、CDK4表达,上调p21的表达等有关.
关键词:肺肿瘤;细胞系,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1;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增殖细胞核抗原;粗毛豚草素
-
32948.H.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患者胃黏膜中β防御素-2的表达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研究人β防御素-2(HBD-2)在幽门螺杆菌(H. pylori)相关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BD-2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在根除治疗前H. pylori(+)且根除治疗后H. pylori为(-)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作为HP组,同时收集36例H. pylori(-)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BD-2的表达情况。结果 HBD-2在H. 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根除H. pylori治疗后,HP组HBD-2表达水平降低(P<0.01);且HBD-2在H. 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间质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淋巴瘤细胞(P<0.01);HBD-2在淋巴瘤细胞中无表达。结论 HBD-2可能参与了H. 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过程;但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尚不明确。
关键词:淋巴瘤, B细胞,边缘区;螺杆菌,幽门;β防御素;胃肿瘤;胃MALT淋巴瘤;lymphoma,B-cell,marginal zone;helicobacter pylori;beta-defensins;stomach neoplasms;gastric MALT lymphoma
-
32949.芪杞参颗粒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研究芪杞参颗粒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周龄昆明种小鼠分空白对照组、芪杞参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腹腔注射鸡红细胞混悬液,观察芪杞参颗粒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制备绵羊红细胞(SRBC),观察血球凝集程度,测定血清溶血素;以靶细胞(YAC-1细胞)与脾细胞(效应细胞)的反应检测芪杞参颗粒对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淋巴细胞转化法观察芪杞参颗粒对细胞免疫的影响;计算小鼠胸腺质量/体质量及脾脏质量/体质量为脏器系数观察芪杞参颗粒对小鼠脏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芪杞参颗粒显著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可增强小鼠NK细胞活性;对刀豆蛋白(Con)A诱导下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有增强作用;对脏器系数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芪杞参颗粒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预示其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芪杞参颗粒;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吞噬作用;溶血素蛋白质类;杀伤细胞,天然;淋巴细胞活化;qiqishen granules;immunity,cellular;humoral immunity;phagocytosis;hemolysin proteins;killer cells,natural;lymphocyte activation
-
32950.CIK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
[医药制造业] [2014-02-15]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研究其增殖、免疫表型变化及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进行诱导,扩增培养CIK细胞,细胞计数检测其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人B淋巴瘤细胞系BJAB、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CIK细胞在第5天开始进入快速增殖阶段,20 d后增殖为原种植细胞数的182倍,免疫表型为CD3+(97.83±1.03)%、CD3+CD8+(77.12±1.60)%、CD3+CD56+(27.58±2.02)%。CD3+、CD3+CD8+、CD3+CD56+的比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增殖迅速(P<0.01);培养第13天,细胞杀伤效靶比为40∶1的情况下对细胞系进行杀伤,K562为(88.89±7.22)%、BJAB为(75.42±9.52)%、A549为(63.19±5.67)%、MCF-7为(43.53±6.31)%、HepG2为(42.63±7.69)%,CIK细胞对以上细胞系均有明显的杀伤活性。结论通过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可以在体外大量增殖CIK细胞,CIK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株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细胞,培养的;细胞系,肿瘤;白血病;淋巴瘤;肺肿瘤;乳腺肿瘤;肝肿瘤;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immunophenotyping;cells,cultured;cell line,tumor;leukemia;lymphoma;lung neoplasms;breast neo-plasms;liver neoplasms;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