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食品制造业] [2021-10-12]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几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出生率逼近10‰。2019年中国新生儿规模为1465万,人 口出生率为10.48‰。随着二胎的全面放开,二胎占新生儿的比例增加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生儿数量下降的趋势。“全面二孩”时代,生育政策更加放开,同时加强了对母婴群体的保护,倡导科学孕育,健康育养;市场规模受到冲击, 但发展趋势较好;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市场升级,育儿理念更迭,母婴消费品质提高,注重科学育儿、精致育儿; 此外,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赋能母婴市场供给侧产品及服务的提升,促进行业发展。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10-08]
2021年1-8月,我国化工行业运行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但增速自2021年以来逐月下降。二是化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化工行业增加值实现稳定增长。监测的8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化工企业生产持续向好。三是原油价格持续上行支撑化工产品价格,下游市场需求向好带动产品价格上涨,化工行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维持高位,高于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四是海外需求有所恢复,生产订单回流国内带动工业出口,叠加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因素,化工产品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化学纤维和橡胶塑料制品业出口交货值保持高速增长。五是化工行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企业产销加快,化工累计营收快速增长,累计利润持续高速增长,盈利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2021-10-0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10-03]
《前沿技术》聚焦于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工艺等的前沿技术研发、突破 性进展和商业化应用,帮助用户及时了解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动向和主要趋势,以及主要企 业的技术优势和最新进展,以更好地把握和判断相关技术和产品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应用 场景、潜在市场价值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10-03]
新材料指数下跌3.43%,表现弱于创业板指。OLED 材料跌4.16%,半导体材 料跌5.9%,膜材料跌0.11%,添加剂涨2.94%,碳纤维跌0.01%,尾气治理 跌1.12%。涨幅前五为万盛股份、沃特股份、新纶新材、宏昌电子、道明光 学;跌幅前五为瑞联新材、隆华科技、海优新材、晶瑞电材、中石科技。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10-03]
本周申万化工上涨2.8%,跑赢沪深300 指数5.94%,板块继续表现亮眼。虽 然多省市出台了限电限产政策,但市场对于板块的后续走势仍存在分歧,我 们的理解是化工涨价周期还未结束,在供给端边际收紧、需求迎来旺季叠加 低库存的背景下,化工板块有望继续走强。我们看好的方向依然是供给端边 际收紧+需求持续向好的品种,比如:黄磷、草甘膦、金属硅。另外,建议关 注新材料板块,尤其是光学膜以及特种工程塑料。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10-03]
本周跟踪均价的101 个化工品种中,共有64 个品种价格上涨,12 个品种价格 下跌,25 个品种价格稳定。涨幅前五的品种分别是黄磷、磷酸、液氯、NYMEX 天然气、液氨;而跌幅前五的品种分别是丁二烯、对二甲苯、双酚A、顺丁橡 胶、丁苯橡胶。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09-30]
为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中央新提出“双循环”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新兴市场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向好,我国化妆品商品消费增速逐渐加快,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4733.5亿元。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09-30]
“颜值经济”驱动下,我国护肤市场规模及增长率呈明显增长趋势。消费者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了解护肤相关话题。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美白、敏感及补水保 湿的关注度高于其它话题。 面膜作为基础的护肤产品,兼具保湿滋润、深层清洁等多种功效,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疫情爆发前,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功效; 疫情爆发后,产品安全性成为消费者选择护肤品时 最关注的因素。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1-09-30]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0年化妆品零售总额达3400.2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9%,高于全国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期增速。口红是美妆行业的重要细分品类之一。近年来,随着消费群体的增长、电商体系的成熟、MCN机构及 KOL蓬勃发展、短视频和直播等“可视化”强的媒介兴起,强势带动口红产品的传播与“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