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1.上海居住建筑的外窗固定遮阳的能源消耗和效率的效果分析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15]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simulation software DeS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fixed shading over external window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cy, on the base of a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Shanghai.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xed shading over south window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overall energy sav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For east and west external window, if window area is not very large and its shading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e effect of fixed shading installation on energy saving is not obvious.On the contrary, if its area is large and its shading performance is ordinary,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Furthermore, when room ventilation capacity is poor, the effect of energy saving by fixed shading installation is more prominent.
关键词:节能;固定遮阳;能源损耗;居住建筑
-
2622.亚热带地区(中国广西省南部)低碳宜居住宅设计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14]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residence design in subtropical region. It uses several new techniques to build a low carbon and liveable house. It also gives many calculations to prove its energy-saving and efficiency.
关键词:节能;低碳;单体式住宅;亚热带地区
-
2623.北美地区海事担保市场报告(2015-2019年)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15-07-07]
Maritime security refers to securing marine ports, vessels, and facilities.
关键词:北美;海事担保;海上安全
-
2624.干湿循环对三峡支流消落带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及其形态分布的影响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04]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沉积物中氮素的“源-汇”关系密切,本研究选取三峡典型支流澎溪河消落带上、中、下这3个水文断面,160M和170M两个水位高程,0~20、20~40、40~60、60~80、80~100cm共5个深度的沉积物样品,通过研究其总可转化态氮(TF-N)与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含量及分布特征,旨在揭示周期性水位变化对消落带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澎溪河消落带沉积物总氮含量在313.02~3255.53mg﹒kg-1之间,空间分布上呈上站位(渠口)>中站位(高阳)>下站位(双江)的趋势;总可转化态氮含量范围为288.54~1123.27 mg﹒kg-1,均值为639.40 mg﹒kg-1,空间分布趋势与总氮一致;TF-N中各形态氮的大小顺序为:OSF-N(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IMOF-N(铁锰结合态)>CF-N(碳酸盐结合态)>IEF-N(离子交换态)。沉积物中TF-N主要以OSF-N(50.9%)和IMOF-N(33.3%)形态存在。OSF-N很难释放,不易参与氮循环。IMOF-N受水文条件影响显著,表现为在低水位高程和下采样站位沉积物中含量更低。淹水胁迫、水体富营养化等情况下氧含量较低,相对还原条件下有利于其向水体释放。而TF-N及其形态分布在垂直深度上无显著差异。可见,三峡库区特殊调蓄水制度加速了澎溪河下流、低水位高程消落带沉积物中IMOF-N向水体的释放。
关键词:氮形态;支流;水位波动;富营养化;干湿循环;长江
-
2625.利用主要缺氧段ORP作为连续流单污泥污水脱氮除磷系统调控参数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04]
为了优化污水脱氮除磷系统的运行,基于试验结果和物料平衡分析,以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和缺氧吸磷性能为评价依据,考察主缺氧段氧化还原电位(ORPm)作为连续流单污泥脱氮除磷系统运行调控参数的可行性,并揭示其与氮、磷物质转化规律的关系,确定最佳ORPm设定值。试验期间,以硝化液内循环流量为被控变量,采用PLC自动控制系统调控ORPm,其它运行参数保持不变。试验分为6个阶段,各阶段控制系统ORPm设定值分别为-143、-123、-105、-95、-72以及-57mV。结果表明,不同ORPm设定值条件下,出水氨氮浓度变化较小,但TN、TP浓度变化较明显,当ORPm设定值由-147mV增加至-57mV时:①主缺氧段硝酸盐氮反应量分别为214.40、235.16、241.16、244.02、240.90以及233.65mg﹒h-1;该段内TN转化量分别为244.92、255.85、328.04、347.45、336.42以及320.60 mg﹒h-1,硝酸盐氮和TN反应量均在ORPm设定值为-95mV时达到峰值。②厌氧段释磷量分别为-214.12、-228.64、-259.26、-264.54、-256.92和-252.84 mg﹒h-1,系统总吸磷量分别为252.15、275.85、332.25、338.10、336.15和324.30 mg﹒h-1,其中主缺氧段吸磷量分别为30.27、62.14、124.58、154.41、150.41和138.30 mg﹒h-1,吸磷量在ORPm设定值为-95mV时达到峰值。结果表明,ORPm值可作为连续流单污泥脱氮除磷系统运行调控参数。
关键词:ORP;连续流;调控参数;脱氮;除磷
-
2626.BDD和PbO2电极电化学氧化苯并三氮唑的对比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04]
分别构建了以掺硼金刚石膜电极(BDD)和二氧化铅电极(PbO2)为阳极的电化学体系,对比考察了两种电极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苯并三氮唑(BTA)的降解及体系的矿化效果,并从电极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数量与形态角度深入探讨了影响电极矿化能力大小的内在因素。结果表明:①BDD和PbO2电极均对BTA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电机12h后BTA去除率分别为99.48%和98.36%,但BDD电极的矿化能力明显强于PbO2电极,电解12h后矿化率为87.69%和35.96%;②BDD体系阳极﹒OH产生速率和阴极H2产生速率均低于PbO2体系,即表面活性位点数量少于PbO2电极,因此﹒OH数量不是决定矿化能力大小的关键;③BDD电极表面吸附氧活性更强,结合能(532.37eV)大于PbO2(530.74eV),且表面吸附层更薄,产生的﹒OH形态更自由,是决定其具有更大矿化能力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掺硼金刚石;二氧化铅;羟基自由基;苯并三氮唑;活性位点;吸附氧;吸附层
-
2627.基于透射光法探讨水流流速对DNAPL运移分布的影响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04]
重非水相污染物(DNAPL)在地下水中的运移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选择四氯乙烯(PCE)作为DNAPL的代表,通过二维砂箱实验探究地下水流速对DNAPL运移分布的影响。采用透射光法(LTM)监测DNAPL在砂箱内的运移行为并定量分析DNAPL的饱和度,进而采用空间矩分析DNAPL污染羽的平均运移行为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透射光法分析得到的DNAPL计算体积与实际注入体积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8),LTM的测量精度较高,可准确反映DNAPL的入渗行为和再分布过程。DNAPL饱和度和污染羽一阶矩(质心)的分析结果表明,流速的增加能够促进DNAPL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移使得运移路径倾斜,且其对DNAPL垂向入渗的村金作用更为明显;污染羽二阶矩(展布)的分析结果显示流速的增加还提高了DNAPL在横向和垂向的扩散速度,导致污染区域增大。实验过程中,DNAPL的饱和度直方图在较小地下水流速下始终呈单峰分布,在较大地下水流速下则逐渐呈双峰分布,且流速越大,两个峰值的间距越大。
关键词:重非水相;饱和多孔介质;透射光法(LTM);DNAPL饱和度;空间矩;地下水流速
-
2628.宁波三江口水域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04]
首次应用16S rRNA基因-Ⅰ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甬江流域宁波三江口区域的表层水体原核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共获得215504条高质量序列。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流域的水体原核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丰富度。菌群分类分析发现,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um)、放线菌门(Actini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主要的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占总群落的78.88%。对比不同站位的原核生物群落,发现水文环境可能是影响三江口水域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以往报道对比分析表明,甬江流域分布有多种污水和粪便污染指示菌,其中余姚江污染指示菌的丰度最高,说明其受污染的风险可能较高。病原菌BLASTN分析表明,在种和亚种水平上,分别检出76和18种潜在病原菌,占序列总量的2.19%和0.40%。本研究为系统认识甬江流域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关键词:甬江流域;原核生物群落;16S rRNA基因-Ⅰllumina Miseq测序;污染指示菌;潜在病原菌;生物信息分析
-
2629.全氟化合物对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04]
选择集中分布氟化工相关企业的山东省小清河水系,自上游至菜洲湾入海口采集10个表层沉积物样点(XQ1~XQ10),采用高校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检测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分析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基础环境因子,提取细菌DNA并运用第二代Ⅲumina MiSeq测试技术分析其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小清河流域沉积物中12种PFAS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并以全氟辛酸(PFOA)为主,生产企业集中区下游样点XQ5的PFOA浓度在4、7月分别高达456.2ng﹒g-1和748.7 ng﹒g-1。PFOA是小清河4月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与群落丰富度和均匀度呈显著负相关;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在底浓度PFOA条件下数量较少,但在高浓度PFOA下数量较高且成为优秀菌种,初步证明硫杆菌属是PFOA污染响应的敏感物种,有作为指示微生物的潜质;PFOA在浓度较低时(<100 ng﹒g-1)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全氟化合物;全氟辛酸;微生物群落;环境因子;沉积物;冗余分析
-
2630.岩溶泉水化学性质及δ13CDIC影响因素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7-04]
为了深入研究岩溶泉水水化学性质与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雨季(2014年6月~2014年10月)对柏树湾泉、兰花沟泉、后沟泉进行检测,并与旱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岩溶泉在预计的碳酸盐岩溶蚀量大于旱季,但消耗的CO2量却小于旱季,其中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CO2消耗量为负值。相对于雨季其他月份,7月与旱季一样,岩溶作用减弱但消耗的CO2量增加。因为受到水动力条件影响,7月H2CO3对碳酸盐岩溶蚀的贡献增加,而HNO3与H2SO4对碳酸盐岩溶蚀的贡献则降低。另外,HNO3与H2SO4溶蚀碳酸盐岩及其对HCO3-产生的脱水作用都会导致δ13CDIC偏正,因此δ13CDIC与(NO3)-+(SO4)2-浓度呈现出正相关性,而与HCO3-浓度呈现出负相关性。这说明水动力条件以及HNO3与H2SO4的参与对岩溶泉水化学性质及δ13CDIC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岩溶泉;水动力条件;HCO3-脱水;水化学性质;δ13C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