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残留量
来源:中国标准化 发布日期:2018-06-25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残留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提取溶剂、超声时间、提取次数确立了最佳提取条件,采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ESI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时,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的检出限为0.5 μg/kg,回收率为88.4%~109.9%,相对标准偏差为2.9%~6.7%。该方法检出限低,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
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间接电化学检测研究进展
来源:化学与生物工程 发布日期:2018-06-20
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问题受到极大关注,建立了多种具有针对性的高效、高灵敏度检测体系。基于抗生素的间接电化学行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间接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为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的改进及高效、高灵敏度检测新方法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发布日期:2018-06-15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喹乙醇代谢物的不确定度来源,通过对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得出当动物源性食品中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为0.39!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6!g/kg(k=2)。评定结果表明,测量重复性和回收率所引入的不确定度最大。
-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质筛查模式的研究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06-0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食品中非法添加物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其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及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健康和质量安全隐患。因此,建立食品中多种非法添加物质的检测方法刻不容缓。由于非法添加物质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在检测中需要创新筛查模式,结合定向筛查与非定向筛查两种策略,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
-
动物源性食品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来源:山西农业大学 发布日期:2018-06-01
近年来,食品安全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以动物源性成分为主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肉类产品的掺假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由于掺假方式多种多样,仅依靠传统的鉴别方法很难检测出其中肉类成分来源。(1)本研究通过设计猪、牛、羊、鸡、鸭5种动物Cytb DNA特异性引物,克隆测序,扩增出的产物片段长度分别为211bp、100bp、160bp、126bp、110bp,分别与NCBI GenBank进行Blast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敌鼠
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发布日期:2018-05-25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敌鼠的方法。方法本研究考察了提取溶剂、萃取参数及净化小柱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样品用丙酮-正己烷(1:1,V:V)为提取溶剂进行微波萃取,采用C18小柱进行净化,以GC-MS进行检测。结果加标水平为0.001、0.002、0.01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62%~90
-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食品工业科技 发布日期:2018-05-22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经过加工重组的动物源性食品,其物种的原有形态已被破坏,感官鉴定很难辨别真伪。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定义、分类、掺假类型,说明了掺假的潜在危害,主要总结了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动物源性食品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
动物源性食品中性激素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发布日期:2018-05-10
动物源性食品中激素的残留会影响人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因此需要开发具有低检出限、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以保证食品安全。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性激素残留对人体造成的可能危害,综述我国现行的动物源性食品中性激素的检测标准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源性食品中性激素的提取、净化及检测方法的前景和局限性进行展望和分析。重点讨论高灵敏度的色谱-质谱法在动物源性食品性激素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希望为检测人员及相关研
-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咪唑药物及其代谢物
来源:色谱 发布日期:2018-05-08
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dSPE-LC-MS/MS)定量检测4种动物源性食品基质中硝基咪唑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方法。样品(2.0 g)用乙酸乙酯提取后浓缩,经正己烷脱脂、50 mg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吸附剂吸附净化后,过0.22μm亲水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采用C18柱分离,在电喷雾电离(ESI)源和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检测,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在0.5~
-
文献计量导向下的武汉居民经动物源性食品暴露磺胺类抗生素的评估
来源:南华大学 发布日期:2018-05-01
目的(1)运用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磺胺类抗生素残留文献进行探索,对当前研究现状、热点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磺胺类抗生素的研究提供有益启示。(2)监测武汉市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残留水平,并进行暴露评估,为其潜在健康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系统检索知网数据库中1979年1月1日(知网收录文献的最早时间)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与磺胺类抗生素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