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18-07-22]
我们认为,电动汽车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新能源汽车 2014 年开启的“补贴”周期 2016 年底结束,低端供应链将长期低迷;但新一轮“高端”周期,将在 2018 年正式启动,足以带动资源需求再次进入上升通道。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18-07-2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拉动正极材料需求增长。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79.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3%,动力电池装机量达36.23GWh,同比增长29.4%。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210.5万辆,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109.2GWh,CAGR为36%;2020年,国内锂电池总需求有望达到151.6GWh,预计对应正极材料销量将达到36.53万吨,行业规模超过700亿元,CAGR为2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18-07-15]
内资PCB大厂迈入晋升百亿规模的高成长阶段0],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短期来看,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趋势自二季度4月份开始逆转,利好国内出口导向的PCB企业。内资PCB大厂自6月以来订单量增长强劲,逐步进入下半年的旺季周期。中长期来看,全球PCB产业东移路径由最初的外资主导的“产能转移”升级为内资加速崛起的“产权转移”。内资龙头厂商在全球PCB产业景气度持续回升的大周期下,受益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集中度提升的影响,借助融资优势加速扩充规模,并通过智能制造优化升级,不断向百亿规模跃进。
[其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18-07-14]
2018 年,全球汽车制造商已经很大程度的从召回和汽车排污丑闻中缓和过来,并且积极的开始对应相关行业在汽车电动化以及汽车无人驾驶领域的转型。一些相对较为成熟的汽车市场,例如北美、中国以及欧洲由于受到行业周期的影响,其销量在 2018 年或许会保持相对稳健,也可能小幅的下跌;而一些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如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的一些汽车新兴国家由于持续疲软的需求量,将会更具波动性。而中国市场销量依旧稳健,保持着 4%以上的增长;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 5 年间,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速度会加快。随着人口自然增长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
[其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18-07-14]
从宏观大环境看,在国内去杠杆、海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下,中游制造业和可选消费均跌幅居前。汽车行业不仅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毛利率压力,还有去杠杆带来的购买力减弱。从政策面看,下调关税导致 5~6 月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加之放开股比限制、下放投资审批权到各省均让投资者预期行业保护减少、竞争加剧。虽然银根收紧对各行业的估值均会产生带来压制,但是乘用车作为可选消费,会面临实际需求减弱与股市估值下行共振带来的双杀。
[汽车制造业] [2018-07-14]
因为行业增速中枢在下移,2017 年汽车销量增速从 13.6%下降至 3%,2018 年购置税政策完全退出后,1-5 月销量同比增长 5.4%,虽高于2017 年底市场预期的 3%,但仍难言有趋势性机会。而适销新车上市和企业销量增长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可凭借新产品周期穿越行业周期的车企和受益的零部件公司。
[汽车制造业] [2018-07-14]
随着补贴减少,双积分制实施以及外资新能源汽车股权比例的放开,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逐步转向需求驱动。需求在哪里?市场认为“行业进入消费驱动阶段”。但我们认为,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行业由补贴驱动进入需求驱动阶段”。而需求又可分为消费与出行两大市场需求,这两大市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不一样。基于两大市场的差异化分析,许多将乘用车作为单一产品的框架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始逐步清晰,也能够更好的理解未来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成长的空间与路径。
[汽车制造业] [2018-07-14]
以奇瑞 QQ 为代表的精品微型小车在 05-10 年的中国车市备受青睐,因为其经济性符合了当时国民收入水平且能满足实际代步需求,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而车价均价缓慢下行,使得可承受汽车消费大幅提升,昔日宠儿经济型燃油小车难以仅凭低价获得市场认可,随着铃木逐步退出中国,A00 级燃油小车将所剩无几。
[汽车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18-07-14]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车载汽车电子也将迎来第三次升级换代周期。我们认为,包括智能驾驶舱、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在内的汽车电子产品将成为自动驾驶的入口。国内车机厂商凭借成本优势和对市场新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过去几年迎来了高速成长期。
[汽车制造业] [2018-07-08]
现阶段行业增速在高基数下回归个位数增长,未来考虑千人保有量的发展空间,首购需求和换购需求并行,我们预计未来5-10年行业复合增速在3%-5%之间。综合实力比拼,马太效应凸显,行业进入优胜劣汰阶段。随着销量变化行业投资逻辑呈现变化:1)车企从积极抢占市场空白点转到努力提高市占率;2)品牌塑造至关重要;3)研发费用和广告宣传费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4)海外市场的布局,电动化、智能化的行业趋势拓展行业长期增长和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