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1.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贮量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7%,11.78%和14.49%,林下植被层分别低于对照20.82%,19.80%和0.20%,凋落物层分别低于对照15.81%,2.87%和27.31%;间伐对土壤层碳贮量和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影响,但有降低土壤碳贮量和增加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的趋势,土壤碳贮量分别低于对照4.15%,1.83%和5.53%,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分别高出对照2.62%,4.19%和3.58%,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措施对各器官碳贮量在乔木层的分配无显著影响,各处理均表现为树干(53.38% ~60.12%)>树根(15.70%~16.74%)>树皮(12.88%~14.38%)>树枝(7.53%~9.12%)>树叶(2.27% ~2.88%).
关键词:抚育间伐;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贮量;分配;thinning;Pinus massoniana;plantation;biomass;carbon storage;distribution
-
5152.一个新的通用性相对生长生物量模型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针对West等(1997;1999)提出的理论生物量模型与经验模型存在显著差异的问题,对应用最广的一元生物量模型M=aDb的2个参数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基于几何学的观点推导出参数b的理论值为7/3(≈2.33),与大量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该理论参数值能够很好地描述地上生物量与胸径之间的平均相对生长关系;然后,利用包含1441株样木的5组立木生物量数据对新提出的通用性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分析参数a与木材密度ρ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新的模型既简单明了,又能反映不同树种之间的生物量差异,可为建立用于区域性和国家级森林生物量估计的通用性生物量模型提供可行途径.
关键词:相对生长模型;生物量估计;几何学;理论参数;木材密度
-
5153.三峡库区消落带陆生植被对首次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基于固定监测样地,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海拔156 ~172 m区段首次经历冬水夏陆交替变化影响前、后的植物组成、个体数量、物种盖度等群落学特征进行调查,并计算各类植物生活型在群落中的比例以及各物种的重要值,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陆生植被对首次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经历水陆交替变化前,在样地上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5科147种,经历水陆交替变化后,仅剩17科32种,科数减少了69.1%,种数减少了78.2%,与此同时,样地上出现了49种新植物,约占调查当年样地植物种数的60.5%;植物生活型组成发生改变,乔木和灌木减少,草本植物增加;不同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莎草科、禾本科和菊科的草本植物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代表种有香附子、狗尾草、狼把草、马唐、野茼蒿和青蒿,黄荆、盐肤木、假奓苞叶马桑和铁仔这4种灌木树种的1年生实生苗及乌桕、复羽叶栾树和构树这3种乔木树种的1年生实生苗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消落带;陆生植被;生态适应性;三峡库区;hydro-fluctuation belt;terrestrial vegetation;ecological adaptability;Three Gorges Reservoir
-
5154.华仁杏杂种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以华仁杏6个杂交组合为实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亲本与杂种扩增谱带的多态性,以甄别真假杂种.筛选出在亲本和杂种之间存在双亲互补带型的引物6对,除2个杂种无法鉴别外,其余品种均可鉴别为真杂种.另外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合杂交后代表现出来的一致性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差不大,但当父本选择X1时,母本选择H1或H3杂交后代差异比较显著.
关键词:华仁杏;SSR;杂种鉴定;聚类分析;遗传变异
-
5155.神农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解释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研究神农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E.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单峰分布格局;DCA二维排序图第1排序轴表达了植被以海拔梯度因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分布格局;CCA协变量矩阵偏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总体上可以对50.35%的植物多样性变异格局进行解释;CCA排序图表明第一轴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水平为0.936),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相关水平分别-0.714和-0.752),而CCA第2排序轴与土壤pH值负相关(相关水平为-0.775),表明这些因子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DCA排序;CCA排序;环境解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species diversity;DCA ordination;CCA ordination;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hennongjia Natural Reserve
-
5156.杨树良种‘南杨’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杨树良种‘南杨’是通过人工控制授粉选育而成,雄株,为美洲黑杨种内杂种,其母本为50号杨,父本为36号杨.6年生平均胸径20.70 cm,平均树高15.0 m,单株材积0.183 4 m3,比对照中林46杨和I-69杨材积生长量分别提高22.3%和14.7%.树干通直,窄冠,速生,抗光肩星天牛,耐桑天牛,耐水涝.
关键词:杨树;良种;选育;poplar;elite variety;selecting and breeding
-
5157.机械处理对房山栎和夏栎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以房山栎和夏栎种子为材料,研究去碗疤、去皮、去除1/2子叶、去除2/3子叶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房山栎和夏栎存在延迟萌发、出苗不整齐和只出根不萌芽现象.2)与对照相比,去皮(全子叶)、切除1/2子叶和2/3子叶均显著降低房山栎和夏栎种子根和芽的平均萌发时间,提高根和芽的萌发整齐性指数,增加根和芽的活力指数;去皮和1/2子叶处理显著增加种子出根率、萌芽率、根长和苗高,而切除2/3子叶处理种子的出根率和萌芽率有显著提高,但根长和苗高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与全子叶比,去除子叶过多(2/3)显著降低种子的出根率和萌芽率.4)去碗疤显著降低房山栎和夏栎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但萌发整齐性指数、出根率、萌芽率、活力指数、根长和苗高没有显著增加.因此,去皮(全子叶)和去除1/2子叶处理效果较好,能有效促进房山栎和夏栎种子萌发和整齐性出苗.
关键词:机械处理;出根率;萌芽率;种子;房山栎;夏栎
-
5158.川南山丘区典型退耕竹林凋落物产量动态与养分归还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以麻栎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照,研究四川长宁山丘区硬头黄竹林、毛竹林、苦竹林3种典型退耕竹林凋落物的生产模式、年产量动态、周转时间与养分归还.结果表明:硬头黄竹林与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为双峰模式,毛竹林与苦竹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为左偏单峰模式,麻栎次生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呈现右偏单峰曲线;退耕竹林凋落物年均产量都高于对照林分,排序为硬头黄竹林(5.87 t·hm-2)>苦竹林(5.47 t·hm-2)>毛竹林(4.56 t·hm-2)>麻栎次生林(4.46 t·hm-2)>杉木人工林(1.93 t·hm-2);凋落物周转时间排序为杉木人工林(2.77 a)>苦竹林(2.19 a)>硬头黄竹林(2.09 a)>毛竹林(1.72 a)>麻栎次生林(0.43 a);3种退耕竹林凋落物大量元素N,P含量均低于对照林分,K含量以麻栎次生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竹林凋落物Si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麻栎次生林大量元素(N,P和K)归还量最多(117.43 kg·hm-2),杉木人工林最低(31.59 kg·hm-2),3种竹林微量元素(Si,Ca和Mg)归还量均高于对照林分,养分总归还量排序为硬头黄竹林(382.55 kg·hm-2)>苦竹林(295.00 kg·hm-2)>麻栎次生林(179.11 kg·hm-2)>毛竹林(142.33 kg·hm-2)>杉木人工林(53.36 kg·hm-2);川南山丘区退耕竹林虽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仍可选择麻栎等乡土阔叶树种混交,并增加N,P和K肥施入,以加快凋落物周转和养分归还.
关键词:退耕竹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归还;山丘区;returning farmland to bamboo plantation;litter production;nutrient return;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region
-
5159.绿洲林网区上层动力速度与防风效应估算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为准确评估大范围绿洲防护林对上层气流动力速度的影响,利用动力平衡法推导上层气流相对动力速度的公式,并在4个不同结构网格进行实测估算,同时利用磴口荒漠生态定位站50 m通量塔风速数据拟合估算,得到4,5月大风时段防护林健全的绿洲区内部上层相对动力速度v′*约为1.3.分析绿洲防护林边缘区和内部上层动力速度变化的力学机制、防护林树高以下动力速度的构成因素,给出绿洲区地面阻力评价的方法,并以贴地层相对风速γ为目标参数构建大范围绿洲区防风效应评价的近似计算公式γ=v′*α √2l/[20α2l+(1-α2)A2].阐述透风系数α、以树高倍数表示的林带间距l、树高的对数积分特征值A与林网区整体防风效应的关系.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相对风速;透风系数;林带间距;动力速度;farmland shelterbelts;relative wind speed;permeability of windbreaks;distance between main belts;power speed
-
5160.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农、林、牧、渔业] [2013-10-15]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 ~ 10 cm)最高可达73.2 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 ~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 cm)和深土层(200~400 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0 ~ 50 cm浅土层表现为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 ~ 400 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积水区,而在50 ~ 200 cm中间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0 ~ 400 cm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C/N值多小于15,这有利于高寒湿地土壤碳的积累;若尔盖嵩草草甸湿地的有机碳储量极高,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无积水区在0 ~ 40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4.87,71.21和76.45 kt· km-2,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20 ~ 40倍;约60%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在l m以下土层;整个若尔盖高原地区的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0.245 Pg.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储量;嵩草草甸;水分条件;若尔盖高寒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