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制造业] [2019-12-24]
2019 年3 季度医药行业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保管理制度 及药品结构逐步完善,医保待遇清单制度征求意见,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药品 结构进一步优化,“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第二,国家药品生产及用药监管 趋严,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出台,人用疫苗总论国家药品标准修订草案 公示,新版《药品生产许可证》等7 种许可证书9 月启用;第三,医疗信息化进程持续 跟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试点工作启动,两部委发文在医联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工 作,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全面推行;第四,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优化,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多项举措方便群众看中医,国家卫健委要求做好2019 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
[医药制造业] [2019-12-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以及失能人口数目增多,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加。根据我国15 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的经验,大多数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选择与医疗保险挂钩,并辅以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德国和日本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并且都是采用社会保险模式,对我国有着较强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本文将对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探究,以取得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发展的启示。
[医药制造业] [2019-12-24]
老龄化趋势下,医药行业面临未来二十年的人口结构红利:60岁以上中老年的患病率约是中青年的4-10倍;与此同时,需求 升级(如身高干预、脱敏治疗等)和技术进步(如肿瘤免疫、化学发光等)不断催生新的赛道。头部平台型企业凭借从研发到 销售的综合实力,对广阔赛道实施扫射战略;中小龙头则狙击利基赛道,由于庞大人口基数效应,也有非常可观的市场空间; 各领域领先企业高毛利业务和产品持续提升。
[医药制造业] [2019-12-24]
伴随居民整体收入增长以及医疗健康重视程度加深,高端医疗、健 康管理及部分高端品牌消费品种近几年增速强劲,未来随着品牌 建设推广和基层市场逐步开拓,相关细分领域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建议关注持续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处方外流利好影响的零售 药房板块,以及不受医保控费影响、市场潜力较大的儿童用药生长 激素领域,重点推荐安科生物。
[医药制造业] [2019-12-24]
2019 年,医药行业指数上涨34%,内部子行业市场表现分化进一步加 剧,优质核心标的普遍表现较好。展望2020 年,在带量采购、医保 谈判和控费降价常态化的背景下,行业加速出清,工业端预计将维持 低位增长,但我们认为结构性机会犹存。
[医药制造业] [2019-12-24]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医药产品终端价格由药企、流通商和医院共同 形成,几乎涵盖了医药供应链上所有参与方。2016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 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强调“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把药价作为突 破口。”针对我国原有药价形成弊端,从药企端、流通端和医疗机构终端全 方位降药价,分别相继出台针对药企端的带量集采和医保准入谈判,流通端 的两票制,以及医院端的零加成等降低药价政策。
[医药制造业] [2019-12-23]
国内药品定价体系重塑期,新的定价体系逐渐明朗。国家医保局成立 以后,作为现阶段国内医药支付端单一大买方,开始推行仿制药带量采 购,创新药谈判进医保,一举打破国内原有的药品定价体系。现阶段, 新的药品定价体系正在逐步明朗。医疗器械的地方试点集采模式逐步 推进,药监体系标准国际化是本轮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核心,以CFDA 加入ICH 成为其全球第8 个监管机构成员为标志,围绕药品研发生产 全过程监管体系进行了一些列改革,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医药制造业] [2019-12-23]
医药生物11 月行情回顾:2019 年以来,医药生物上涨31.54%, 本月医药生物下跌2.65%,沪深300 指数下跌1.49%,医药生物 跑输沪深300 指数1.15 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药表现相对较 好,下跌0.28%。医药生物整体估值32.95 倍,全部A 股估值 14.11 倍,医药生物相对于A 股溢价率133.61%。
[医药制造业] [2019-12-23]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丌完美的时代。一斱面,老年化给医药行业提供显著增量需求,国家鼓励创新药(器械)等产 业政策亦为行业腾飞提供额外劢力;另一斱面,受制于医保资金刚性约束,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政策戒将常态化, 行业发展亦面临一定挑戓。如何在丌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什么才是未来5-10年医药行业确定性最强的赛道?
[医药制造业] [2019-12-23]
医保资金支出压力增大,是医药行业政策变化的大背景。仿制药不合理定价机制是加剧医保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利过期原研药“超国民待遇”占用大量医保资金。 一致性评价是带量采购的前提。国内仿制药此前审批标准低导致批文扎堆,质量和疗效参差不齐,降低医保资金使用 效率。只有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才能认为仿制药和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