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51.丙泊酚和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的影响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观察丙泊酚、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及IL-13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颅内肿瘤手术患者106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异氟醚(I)组各53例,P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6 mg/L,I组使用1% ~2%的异氟醚持续吸入,2组术中均按需静脉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并于手术结束前5 min分别停止丙泊酚输注和异氟醚吸入.2组均于麻醉诱导前(T0)、术后0h(T1)、24 h(T2)和48 h(T3)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4、IL-10和IL-13水平.结果:P组和I组比较,T0、T1时,IL-4、IL-10和IL-13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2时,P组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均P<0.01);T3时,P组IL-4、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均P< 0.01);P组、I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IL-13的水平自T0~T2时逐渐上升,T3时均较T2时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较异氟醚吸入可更好地增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抗炎性水平,这可能是丙泊酚较异氟醚发挥脑保护作用强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脑肿瘤;二异丙酚;异氟醚;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3;丙泊酚
-
31352.脑苷肌肽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 观察脑苷肌肤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脑苷肌肽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或0.01).且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苷肌肽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苷肌肽;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急性脑梗死
-
31353.不同居群的新疆虫草发酵液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 对不同居群的8种新疆虫草发酵液进行体外抗氧化的研究.方法 采用还原能力测定法,Fenton反应法以及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新疆虫草发酵液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DH001虫草发酵液的还原力最强,吸光度值最大,达1.216;BH001虫草发酵液和BE002虫草发酵液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最大,清除率分别达98.7%和95.4%;8种虫草发酵液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均较低.结论 新疆虫草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新疆虫草;发酵液;抗氧化
-
31354.新合成磺酰脲类化合物Ⅰ4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 研究新合成磺酰脲类化合物Ⅰ4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方法 测定Ⅰ4对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小鼠凝血时间、大鼠颈动脉旁路血栓、大鼠血栓阻塞时间的作用.结果 Ⅰ4显著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体外兔血小板聚集,延长小鼠凝血时间,降低大鼠颈动脉旁路血栓重量,明显延长电刺激诱导的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结论 Ⅰ4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作用.
关键词:磺酰脲类;Ⅰ4;血小板聚集,血栓
-
31355.肥胖儿童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脂关系的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 探讨肥胖儿童糖负荷后2h血糖(2 h-PG)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15岁肥胖儿童102例,空腹血糖(FPG)均<5.6 mmol/L,根据2 h-PG分为G1组(2 h-PG≤5.6 mmol/L)、G2组(5.7~7.7 mmol/L)和G3组(2 h-PG≥7.8 mmol/L).比较各组之间糖脂代谢指标的差异及各指标与2 h-PG的相关关系.结果 G1组糖化血红蛋白(HAblc)、FPG低于G2、G3组.G3组空腹胰岛素(FINS)、0.5 h胰岛素(0.5 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G1、G2组.G3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G1组.3组间0.5 h糖负荷后血糖(0.5 h-PG)、2h糖负荷后胰岛素(2h-IN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经胰岛素抵抗校正的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IR-E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扣除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2 h-PG与HAblc、FPG、0.5 h-PG、0.5 h-INS、2 h-INS、HOMA-IR、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IR-EIS呈负相关(P =0.00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 h-INS、FPG、FINS、IR-EIS是2 h-PG的影响因素.结论 肥胖儿童2 h-PG> 5.6 mmol/L时已出现早期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及血脂异常.
关键词:肥胖症;胰岛素抗药性;血红蛋白A,糖基化;葡糖耐量试验;血脂异常;儿童;糖负荷后2h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
-
31356.苯扎氯铵联合生肌膏对疮面细菌清除和愈合作用的临床观察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观察苯扎氯铵联合生肌膏换药对老年褥疮患者疮面细菌清除和愈合作用的疗效。方法将62例老年褥疮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疮面局部应用苯扎氯铵联合生肌膏换药治疗,对照组应用碘伏联合无菌凡士林常规换药。结果62例疮面组织学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分别为48%、43%和9%。试验组治疗2周后疮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3.1%vs 73.3%, P>0.05),治疗4周后疮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23.3%vs 50.0%, P<0.05);试验组治疗2周和4周后疮面缺损肉芽组织的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换药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的治愈率(71.8%)和总有效率(100%)均高于对照组(46.7%、86.7%),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褥疮患者疮面局部应用苯扎氯铵和生肌膏换药,能有效杀灭疮面细菌,缩短疮面愈合时间,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苯扎胺化合物;祛腐生肌;生肌玉红膏;压力性溃疡;伤口愈合
-
31357.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57.6%(38/66)和83.3% (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在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在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平滑肌肿瘤及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P<0.01),与其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1表达在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L1可作为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
关键词: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胃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胃肠道间质瘤
-
31358.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分布及不同菌种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91例CRBSI患者,分析和研究其病原学分布、临床特征、炎性标志物和预后情况。结果91例CRBSI中有31株(34.1%)念珠菌,31株(34.1%)革兰阴性杆菌,29株(31.8%)革兰阳性球菌。念珠菌及革兰阴性杆菌CRBSI临床特征表现为高热寒战,革兰阳性球菌表现为中低度热,寒战少见。3组病原体CRBSI炎性标志物均增高,但念珠菌及革兰阴性杆菌CRBSI炎性反应更重,念珠菌CRBSI病死率高(P
关键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念珠菌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31359.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 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及凝血系统异常改变进行研究,分析其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 选择CHF患者152例(CHF组)和健康对照15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组织因子活性(TF:A)及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结果 CHF组的vWF:Ag、TF:A、TA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度心衰患者vWF:Ag、TF:A高于Ⅰ度心衰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度心衰患者vWF:Ag 、TF:A、TAT高于Ⅱ度心衰患者(P<0.01).CHF患者vWF:Ag与TF:A和TAT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21、0.40,P> 0.05),TF:A与TAT呈正相关(r=0.69,P< 0.01).结论 CHF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发生显著活化,导致血栓风险增加.vWF:Ag 、TAT和TF:A水平变化与患者心衰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心力衰竭;von Willebrand因子;抗原;凝血致活酶;抗凝血酶类;内皮细胞
-
31360.非小细胞肺癌全脑放疗复发后替莫唑胺联合立体定向放疗补救治疗临床观察
[医药制造业] [2014-04-15]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全脑放疗后颅内失败采用替莫唑胺联合立体定向治疗挽救的价值.方法 54例患者进入本次研究,所有全脑放疗后颅内复发转移的患者接受替莫唑胺化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分析局控率,生存率情况,多因素分析确定和生存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 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独立递归分级指数(RPA)l,2,3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14,9个月.自脑转移开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6~22个月),立体定向治疗加替莫唑胺挽救治疗后6和12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和65%.结论 联合治疗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在NSCLC中颅内治疗失败后作为挽救治疗推广.
关键词:替莫唑胺;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