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醛吸附与催化氧化技术基础原理及研究进展
来源:化学试剂 发布日期:2021-10-28
为了给消费者筛选新居室内甲醛污染治理方案提供参考,通过综合列表法概述了不同甲醛背景浓度下物理化学吸附、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新型TiO_2复合型光催化氧化等理论除醛技术进展及应用,简略阐述了理论除醛技术相关原理,基于各类除醛技术进展及原理提出在未来应用于新居室内环境治醛中的改进措施。这些技术进展、原理以及改进措施为未来室内环境治醛提供了新方案,综合对比得出新型TiO_2复合型光催化剂催化
-
电子级高纯乙炔的纯化工艺
来源:低温与特气 发布日期:2021-10-28
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和半导体工业的原料,电子级高纯乙炔C2H2(体积分数≥99.99%)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用于碳掩膜制备,如介电膜和光刻碳层掩膜,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可以形成稳定的碳层膜。为满足半导体工业对电子级高纯乙炔的需求,需要对工业乙炔进行纯化,通过吸附和吸收解吸实验进行乙炔的纯化,得到符合要求的电子级高纯乙炔。
-
粉煤灰、滑石粉及重钙粉对低含油废水除油研究
来源:水处理技术 发布日期:2021-10-27
为处理水中低含量油,满足排水或膜过滤、离子交换等工艺进水水质要求,选用粉煤灰、滑石粉和重钙粉为吸附剂,去除油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单因素实验中粉煤灰、滑石粉、重钙粉在投加20 g/L吸附剂,搅拌转速为200 r/min,吸附时间分别为60、45、45 min条件下,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4.61%、57.66%、43.72%,除油速率大小顺序为粉煤灰>滑石粉>重钙粉。除油过程符合准2级动力学模型,Hen
-
镧改性赤泥对废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性
来源:水处理技术 发布日期:2021-10-27
针对氧化铝工业产生的废物赤泥在环境中的堆积问题,研究利用镧改性赤泥(La-RM)制备用于废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材料。结果表明,La-RM吸附磷酸盐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反应为单层表面化学吸附,自发吸热反应。La-RM对磷酸盐的吸附容量与温度和初始磷酸盐含量呈正相关,与溶液的pH呈负相关,实际最大吸附容量为42.8 mg/g。废水中共存的SO_4~(2-)和F~-对磷酸盐的吸附有显著的竞
-
两种纳米颗粒对沸石吸附环丙沙星的影响
来源:环境科学 发布日期:2021-10-27
为了探明纳米颗粒(NPs)共存对抗生素在黏土矿物上的吸附的影响,以沸石为供试黏土矿物,环丙沙星(CIP)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不同温度、 pH值和离子强度条件下,纳米氧化锌(ZnO NP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_2 NPs)这2种NPs对沸石吸附CIP的影响,并结合沸石的表面特征探讨不同类型NPs对CIP吸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除5 mg·L~(-1)ZnO NPs共存时,轻微促进了CIP的吸附
-
气体分子在类石墨烯材料负载单个金属原子表面的吸附特性
来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发布日期:2021-10-2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气体小分子在类石墨烯材料(graphenylene)衬底支撑的金属原子(M=Co, Mo和Pd, gra-M)表面的吸附特性,系统地分析了吸附不同数量的NO和CO分子的稳定构型,吸附能,电荷转移量以及引起的体系电子结构和磁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 NO、CO气体小分子的稳定吸附位在金属原子顶位,吸附物与衬底间的电荷转移量表明负载不同的金属原子能够有效地调
-
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表面上的NH_3吸附与直接分解的第一性原理
来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发布日期:2021-10-25
NH_3的催化分解一直是制备高纯度氢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的贵金属被广泛的应用于催化解离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纯金属催化剂的利用效率低,增加催化成本.最近的研究发现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以其突出的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能替代现有贵金属催化剂的材料.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H_3在单原子催化剂Ir_1/MoS_2上的吸附与活化.结果表明:NH
-
含氮官能团种类对活性碳纤维吸附催化SO_2的影响
来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发布日期:2021-10-25
活性碳纤维(ACF)可用于低温吸附催化脱除燃煤烟气中的SO_2,大量实验证明对ACF表面进行掺氮改性可显著提高其脱硫率,但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同种类含氮官能团对脱硫的影响仍未有定论.为此,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波函数分析对不同种类含氮官能团修饰的ACF的表面结构、静电相互作用、极化和分子轨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氮修饰不仅有利于增强ACF与吸附质分子SO_2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其催化氧化和
-
不同粒径生物炭和微塑料共存对菲吸附的影响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发布日期:2021-10-21
为研究环境中生物炭和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污染物吸附产生的影响,选取两种粒径范围[0.85~2.00 mm(L)和0.11~0.18 mm(S)]的小麦秸秆生物炭(BC)和聚乙烯微塑料(PE),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测定了吸附平衡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浓度和组成,研究了其单独和共存时吸附菲的行为。结果表明:同种颗粒物不同粒径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总比表面积、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数量;SBC的总比表面积(
-
废弃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吸附动力学及其体系设计
来源:现代纺织技术 发布日期:2021-10-21
为了探究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去除水中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并设计合理的吸附体系,以废弃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为吸附剂,甲基橙染料为吸附质,构建了不同的吸附体系,获得吸附平衡和动力学数据。运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评估材料的吸附平衡,应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模拟,进而基于平衡和动力学模拟结果,采用静态吸附法评估了吸附体系所用的吸附剂用量和最优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