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来源:武夷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1-06-2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以化工原理为例,结合课程特点,介绍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意义,并从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案例资源库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有机融合以及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相关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
提升化工原理学习质量的多维度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山东化工 发布日期:2021-06-23
《化工原理》是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该课程多数知识点较为抽象,理解难度大、掌握困难,急需通过多个维度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
基于雨课堂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广州化工 发布日期:2021-06-23
《化工原理》作为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借"雨课堂"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构建流畅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施"雨课堂"以来,学习成效显著。
-
“化工原理——膜分离”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来源:大学教育 发布日期:2021-06-21
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以膜分离章节为切入点,聚焦于常见的微滤膜,录制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微滤膜的制备全过程演示实验视频,并在该章节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课堂上教师就学生不能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述,课后采用在线文档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修读学生对本次教学改革活动的反馈意见。此次教学改革使得本科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科研实验。100%的学生均表示该演示实验提升了对该门课程的
-
化工原理辩证思维教学探讨
来源:广州化工 发布日期:2021-06-08
设备供给量与生产需求量的矛盾贯穿于化工原理的各个单元操作。供给量内又有两个主要问题:总费用与过程速率。对于总费用问题可以协调矛盾的两个方面即设备费用与操作费用来解决;对于串联过程的速率,要着眼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降低控制步骤阻力。将矛盾论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教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知行合一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在线教学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及思政初探
来源:广东化工 发布日期:2021-05-27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期间,《化工原理》课程尝试线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课程思政。通过形象的课堂引入、视频和动画的嵌入、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的交汇以及课后学生的反馈,线上教学初探达到预期教学和育人的效果。本次线上课程的改革和思政的融合为今后的翻转课堂和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奠定了基础。
-
基于OBE理念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考核探索
来源:河南化工 发布日期:2021-05-15
以OBE教育理念为导向,围绕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构建了节点考核、设计文档、小组互评、专项考核、个人答辩的"五步考核法",并配合该考核方法制定了可行的系列考核细则。实践结果证实了以OBE为导向的"五步考核法"的有效性,为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可行途径。
-
化工原理教学中创新案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云南化工 发布日期:2021-05-15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化工原理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在一起,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三传"为切入点,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型案例,分别从动量传递-自动喷泉、热量传递-热致变色材料设计和质量传递-低浓度二氧化碳吸附装置三个典型案例介绍了如何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设置和课堂讲授等环节,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科教导刊 发布日期:2021-05-15
本文对化工原理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要讲好化工原理课程,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删减和增添,明确每次课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时间,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繁杂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一个逻辑关系紧密相连的完整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始终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是提高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知识在化工原理实训中的融合与应用
来源:山东化工 发布日期:2021-05-08
新工科建设对工科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本文提出计算机虚拟仿真、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和安全环保几个方面与化工原理实训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实训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