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19-02-08]
市场表现低迷,汽车行业整体跑输大盘。汽车市场短期需要调整时间,长仍有投资机会。
[汽车制造业] [2019-02-0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逐步加强安全性、规范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从消费端运营端服务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的加强,有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国向强国发展。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9-01-30]
截止1月11日,上证综指收盘为2596点,上涨1. 65%;深证成指7581.39 点,上涨1.44%,创业板指1269.50 点, 上涨 0.63%。申万电气设备指数周涨幅为0.36 %,在 28 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6 位。
[汽车制造业] [2019-01-06]
造车新势力狭义上为创投投资的新兴企业,广义上应延伸至传统主机厂、海外车企巨头和科技企业的造车运动。蔚来汽车和威马汽车在产品量产、团队背景和资本实力方面处于领先,我们预计2019年造车新势力将贡献约15万辆电动车。BYD王朝系列和Model3在2018年的销量攀升显示出爆款实力,具有市场标杆效应。苹果和Google作为科技巨头涉足汽车领域,则侧重自动驾驶研发。由于电气化架构使汽车零部件总数下降,纯制造环节的难度较之于燃油车会有所下降,但是三电部件和智能电子的技术壁垒不亚于工业机械品,且需要时间积淀,这与消费电子品采用代工和能够快速崛起的产业逻辑是有所不同的。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9-01-06]
各国从环保 、技术与能源角度出发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汽车电动化浪潮; 中国构建四维政策体系以激励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近5年来 ,交通运输业与汽车工发展势头良好 ,但2017 -2018 年城镇居民消费涨幅放缓 。
[汽车制造业] [2019-01-05]
自全球工业化以来,每一次经济重心的转换均给汽车产业带来深刻影响。欧洲发明了汽车,美国
首次使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让汽车大规模普及成为可能,日本的精益生产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加速了汽车在全球的普及。随着这些地区和国家汽车工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如德国的大众、博世、大陆等,美国的福特、通用、德尔福、李尔等,日本的丰田、电装、爱信精机等),并促进了汽车技术的进步(如德国发明了汽车,并推进了同平台车型多样化、电气化等;美国推进了汽车自动化大规模生产,电子化和动力系统电动化等;日本推进了汽车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等)。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9-01-02]
电动车2019年国内乘用车延续高增长态势,海外需求周期开始启动,叠加技术升级,龙头强者恒强。1-11月申动车销售103万辆,同增68%,其中乘用车88.6万辆,同增85%,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到超120万辆,其中乘用车超过100万辆,对应55gwh装机申量。尽管18年销量超预期,19年补贴可能出现超预期下调,但是19年运营需求+车型升级,申动车乘用车依然将延续高增长态势,预计19年总销量超170万辆,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乘用车有望达到150万辆,对应电池需求80Gwh,同增45%,其中三元动力电池预计56Gwh,同增8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8-12-27]
全球电动化风起云涌,海外充电网络建设进入快车道。全球多国陆续制定电动车发展规划,以及取消燃油车的时间表。比如荷兰和挪威将禁售燃油车年限划到2025年,美国加州、德国、印度将禁售燃油车年限划到2030年,法国和英国将禁售燃油车年限划到2040年,日本将禁售燃油车年限划到2050年。电动化大潮倒逼海外整车厂商和传统能源公司纷纷加速充电网络建设。大众、宝马、戴姆勒和福特共同成立IONITY,旨在建设泛欧洲的充电网络,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00家充电站,初期重点布局德国、挪威、奥地利等国家,合作伙伴包括壳牌石油、维也纳石油和天然气公司OMV、高速公路加油站运营商Tank&Rast、连锁便利店集团CircleK。而拥有自主充电网络Supercharger的特斯拉也希望通过谈判加入到IONITY充电网络。
[汽车制造业] [2018-12-19]
2018 年12 月1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2018 年度11 月份汽车产销数据发布会。11 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17.3 万辆和16.9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7.6%,同比继续高速增长。1-11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4万辆和10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3.6%和68.0%,同比增速超中汽协年初目标。
[汽车制造业] [2018-12-11]
2017 年开始新能源汽车政策思路开始从规模导向到品质导向转变,双积分制度保障新能源车中高速增长,2018-2020 年整体销量有望超过120/180/250 万辆,相应动力电池需求可达56.3/90.6/143.6GWh,复合增速维持55%以上。2021 年补贴全部退出后,在双积分制的顶层设计下总量管理目标从2020 年产销量200 万辆提升至2025 年700 万辆,同时引导行业向高续航里程、高能量密度的高品质方向发展,高镍三元、硅碳负极以及软包电池等新型电池产品有望加快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