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3401 篇 当前为第 332 页 共 341

所属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311.搅拌方式对絮凝除藻效果的影响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振荡方式(回旋式与往复式),不同振荡强度及不同藻细胞密度对絮凝剂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絮凝沉降发生后,藻细胞再悬浮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旋式搅拌处理下产生的絮凝效果要明显优于往复式振荡,60r/min回旋式搅拌1min可以得到100%的去除率,而往复式搅拌可得到的最佳去除率仅为30.7%;且絮凝效果随搅拌强度的增加有明显提高;藻细胞密度越高,需要的搅拌强度也越大;絮凝沉降后的静置时间越长,则越不容易发生再悬浮.
    关键词:回旋式搅拌;往复式振荡;絮凝;再悬浮现象;铜绿微囊藻
  • 3312.广州市大气气态总汞含量季节和日变化特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测汞仪(tekran 2537B),于2010-11~201-11对广州市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1a的观测.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4.86±1.36)ng/m3,表明该地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大气汞污染.TGM浓度按季节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TGM污染呈现春高夏低的现象,气象因素如边界层、静止风是影响其季节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日变化趋势为中午最低,早晚出现2个高峰,边界层和温度对TGM日变化有很大影响.对广州市大气气态汞的可能来源分析结果表明,TGM主要来源于本地人为排放,其中市内燃煤电厂和水泥厂等人为源排放可能是广州市大气气态总汞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广州市;气态总汞;季节变化;日变化;来源
  • 3313.根细胞壁及其组分差异对植物吸附、转运Zn的影响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植物根细胞壁组分差异对Zn吸收、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50mg/LZn处理下,不同植物对Zn的吸收、转运系数顺序为:小白菜≈芥菜≈生菜>青椒>西红柿>水稻,而在20rng/L Zn处理下,生菜茎叶中Zn的转运系数则大于芥菜,这可能与低浓度条件下Zn对生菜产生的低剂量刺激效应有关;利用植物活体根细胞解吸法对不同植物活体根系细胞壁中的Zn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根细胞壁在去除了果胶成分后,根细胞壁中Zn的含量显著增加,其中水稻根细胞壁增加最大,达到53.7%,增加最小的是青椒(21.1%),而去除半纤维素后则显著降低了不同植物根细胞壁中Zn的含量,尤其是水稻根细胞壁最明显;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不同处理后的细胞壁对Zn的吸附是个快速反应过程,在吸附30min内所有处理均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1%以上,去除果胶显著增加不同细胞壁对Zn的吸附量,而进一步去除半纤维素后,不同细胞壁对Zn的最大吸附量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半纤维素含量的增加明显提高了不同植物根束缚Zn的能力而降低向地上部的运输.
    关键词:锌;植物;细胞壁;转移系数;吸附动力学
  • 3314.密云水库上游某铁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形态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应用富集因子法(EF)和风险评估编码方法(RAC)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某铁矿矿区及其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元素含量除As外,其余均明显高于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矿区的选冶活动已经对下游的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富集因子法评价表明Cd、Pb、Cr富集较为严重,达到显著污染水平.形态分析表明,残渣态是重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Cd元素可交换态所占比例(2.88%~21.15%)最高,RAC评价结果显示Cd基本处于中等风险水平,Pb为无风险,风险等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Mn>Zn>Cu>Co>Cr>Pb.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形态;富集因子(EF);风险评估编码方法(RAC)
  • 3315.小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对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的河道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同时,通过Mothur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和文库稀释曲线.结果表明,上下游河道水和地下水均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古菌(Archaea)为优势种群,变形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29.7%、30.3%、28.1%、20.9%、14.2%;厚壁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9.7%、20.3%、19.8%、8.6%、39.6%;古菌(不可培养的泉古菌和广古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14.2%、12.3%、11.7%、12.1%、3.5%.表明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有一定的趋同性.另一方面,酸杆菌(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Candidate division OPx等在不同采样点的丰度各异,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多样性指数与稀释曲线有所不同,揭示小流域的微生物组成、结构具有空间差异.研究显示,受周围水文地质条件、补给差异等影响,微生物种群随之演化,微生物特征与水文地质、化学离子密切相关.
    关键词:小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差异;成因
  • 3316.六氯苯碱催化分解脱氯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采用自主设计开发的碱催化设备研究了碱催化分解技术(BCD)对六氯苯(HCB)脱氯的效果.考察了反应温度、氢氧化钠投加比例以及不同催化剂对六氯苯去除效率、脱氯效率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的影响.提高反应温度和氢氧化钠投加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六氯苯的脱氯解毒效率,当六氯苯与氢氧化钠投加质量比为1∶5时,在360℃下反应4h后,六氯苯的去除率为99.97%,脱氯效率达到91.08%.还原铁粉作为催化剂时,在330℃反应1h后,能够将六氯苯的脱氯效率由38.99%提高至77.51%.
    关键词:六氯苯;碱催化分解技术(BCD);反应温度;催化剂
  • 3317.稻草及其燃烧烟尘中正构烷烃的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中国6种稻草及其明火和闷火燃烧烟尘中正构烷烃的含量.结果表明,稻草中正构烷烃的平均含量为73.0μg/g.碳数分布范围为C12~C37,呈以C29为主峰的单峰型分布.高碳数正构烷烃(>C23)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其平均碳优势指数是2.9.在明火焚烧和闷烧烟尘中正构烷烃的含量均值分别是1633.1,5458.5μg/g.碳数分布范围为C14C35,呈以C29或C31为主峰的单峰型分布.碳数在C27以上的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其平均碳优势指数分别是1.5和1.9.稻草烟尘中正构烷烃的组成与原秸秆存在显著的差别.
    关键词:稻草;燃烧;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
  • 3318.污泥植物处理后对玉米生长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为了探明植物处理后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后对后续作物和土壤的影响,将植物处理后的污泥混于土壤,种植后续作物玉米(Zea mays),测定作物产量以及土壤和作物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污泥施用2a后仍有肥效,其玉米生物量显著大于无污泥的对照处理,且单种植物处理后的污泥肥效要优于无植物或套种处理的污泥.施用污泥后的2a内,4季玉米的茎叶和籽粒Zn、Cd、Cu和Pb含量均符合饲料标准;但第3季以后玉米籽粒才可作为食用.施用污泥后土壤重金属含量随时间而下降,Zn的年消失率为32%~35%,Cd为28%~33%,Cu为18%~30%,Pb为15%~23%;施用污泥的土壤重金属年下降率高于对照和化肥处理.污泥施用于土壤2a后,表层土壤全Zn和全Pb含量与对照处理已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植物处理;污泥农用;重金属;玉米
  • 3319.上海冬季公共交通出行PM1污染暴露特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使用DustTrakTM-Ⅱ-8530粉尘仪对上海市居民出行的典型公共交通出行(地铁和公交车)的PM1暴露水平进行了平行监测,以了解其暴露特征.结果表明,公交车和地铁出行的单程平均PM1暴露浓度分别为(0.079±0.067)mg/m3和(0.065±0.056)mg/m3;交通工具内的暴露浓度低于户外步行的暴露浓度,尤其是地铁车厢内.公交车和地铁出行的单程暴露剂量分别为(0.028±0.024)mg和(0.034±0.033)mg.公交车出行的暴露剂量主要来源于车内,其贡献率达52.2%;地铁出行的暴露剂量主要来源于地面步行段(42.4%)及进站候车(44.2%).2种出行方式之间的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相对大小的不同表明,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影响的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出行方式和呼吸速率等的影响.
    关键词:细颗粒物;暴露;公交车;地铁;出行
  • 3320.基于隐含能的行业完全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0-15]

    针对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比较问题,考虑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隐含能思想提出了行业完全能源效率的概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投入产出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了评价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行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和碳捧放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演变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实证分析,对北京市42个行业的完全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鉴别其在生产全流程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高行业完全能源效率的潜力和改进途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第一产业的完全能源效率很低,有些服务业的完全能源效率也较低,相反地有些工业行业的完全能源效率却比较高.这说明,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政府不应该简单地限制所有工业行业发展,也不应该盲目地鼓励发展所有服务业,而应该参考各行业的完全能源效率情况,在充分衡量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之后做出综合决策.
    关键词:能源效率;隐含能;隐含碳排放;数据包络分析;投入产出模型
首页  上一页  ...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