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1.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石油污染土壤上的吸附解吸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程度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作用,并探讨了土壤中此类抗生素与石油污染物形成的复合污染环境行为.结果表明,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高石油污染和低石油污染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均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和解吸数据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性(P<0.01).金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S型”,土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L型”,而四环素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土壤均具有很强的吸附性,金霉素吸附容量(lgKf) (4.168和4.514)高于四环素,而四环素lgKf(2.975和2.771)高于土霉素lgKf (2.340和2.337).此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吸附均以物理性吸附为主.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滞后系数顺序均为: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于同一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石油污染土壤的不同程度并未对抗生素的吸附容量、吸附强度、吸附等温线形状、吸附机理以及解吸滞后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四环素类抗生素进入石油污染土壤将加重土壤污染的程度和复杂性.
关键词: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吸附;解吸;石油污染土壤
-
3252.新兴产业周刊——2013年42期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综合,通用设备制造业] [2013-11-15]
本刊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研究重点,关注国家高层和各部委的动态,剖析国家和地方的新兴产业政策。本刊设有政策导读、领导讲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周国内外行业动态和重点企业新闻、投资专题四大板块,能够实时监测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动态,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发展重点,寻求发展机遇。
关键词: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
3253.类芬顿试剂液相氧化法脱硝的实验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以类芬顿试剂(H2O2/Fe3+/UV)液相氧化法脱硝,探讨了液相催化和类芬顿脱硝反应的机理及其关系.研究了H2O2浓度、[H2O2]/[Fe3+]、初始pH值、气体流量、紫外光和H2O2投加方式对NO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硝效率随H2O2浓度增加而升高;H2O2浓度一定时,Fe3+浓度的增加有利于NO的脱除,[H2O2]/[Fe3+]=6时,脱硝效率最高;当初始pH值<3时,脱硝效率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当初始pH值>3时,pH值升高,脱硝效率下降,初始pH值为3时脱硝效果最好;NO去除率随气体流量的增加而下降;紫外光的照射能提高脱硝效率;分3次等量投加H2O2可以使脱硝效率维持在80%左右.
关键词:类芬顿试剂;氧化;液相催化;脱硝
-
3254.北京地区3500m高空内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利用2007~2010年北京地区3500m高空内飞机探测的大气污染物(NOx、SO2、CO和O3)数据资料,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4~11月期间,NOx、SO2和CO月均值有比较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规律,NOx、SO2和CO月均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而O3月均值随高度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温度较高月份(7~10月)值较小,而温度较低月份(4~6月、11月)值较大,但O3月均值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5~9月的较大,春秋季4月、10~11月的较小.不同的高度大气污染物浓度白天逐时变化并不一致,其变化率是1500m以下的比1500~3500m的明显高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分布特征是,除城区四环明显较高外,城区正北面、西南面(北京-保定方向)、东南面(北京-天津方向)较高,西北面(北京-张家口方向)较低.
关键词:大气污染;氮氧化物;臭氧;空间分布;飞机探测;北京地区
-
3255.流域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在分析流域生态风险发生机理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框架,从风险评估三要素风险源-生境-受体出发,构建了危险度-脆弱度-损失度流域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综合模型的构建、指标体系选取、等级体系划分与评估单元确定等内容,并以太湖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生态风险整体以中等风险为主,呈升高趋势,与2000年相比,2008年高、较高生态风险所占面积比分别增加了0.39%和S%.实证分析基本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太湖流域
-
3256.湖北枝江市石子岭水库蓝藻水华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2009年8月21日对枝江市作为饮用水源的石子岭水库浮游植物和水体营养盐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库已经发生了微囊藻水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定量分析和多样性指数计算表明石子岭水库明显富营养化,惠氏微囊藻是是群落中绝对优势种.同时浮游植物生态位测度值表明微囊藻等蓝藻在时下的生态因子作用下将呈现逐渐衰退,而绿藻种群扩张,水库中浮游植物明显呈现由蓝藻优势向绿藻优势群落演替趋势.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以了解微囊藻水华的生长状态,比较研究中午强光下和经过24 h暗恢复及与室内培养的惠氏微囊藻三者的差异,表明夏末秋初阶段水库中微囊藻受到了一定的光照胁迫.水库中营养盐分析表明过高的总氮、总磷浓度和适宜的N/P比可能是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石子岭水库浮游植物呈现特定的群落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石子岭水库;蓝藻水华;浮游植物;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
3257.漆包线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根据“源头追踪”思路,结合生产工艺调查,现场采样及实验分析,研究了漆包线制造过程中挥发物有机物(VOCs)从原物料输入到产品输出(原物料输入、净化销毁、泄露、逸散、最终排放、产品残留)备环节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41种VOCs,从原物料输入的VOCs,有81.1%得到了销毁,3.5%从涂料储槽,供漆系统等环节逸散,2.6%从炉膛出口及其他环节泄露,8.4%经管道有组织排放,只有极少部分残留在产品中.主要排放的VOCs成分是乙苯、甲酚、二甲酚、苯酚、二甲苯、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VOCs排放系数为(24.75±6.52)gVOCs/kg漆包线.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2010年全国漆包线行业VOCs的排放量和2015年的预期排放量分别为2.62万t和3.19万t.
关键词:漆包线;挥发性有机物;源头追踪;排放特征
-
3258.亚铁盐除磷工艺的优化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以响应曲面法研究了亚铁盐除磷过程主要操作条件(Fe(II)/P、pH值、快速搅拌速度(FMS)对废水除磷效果的单独效应和联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各操作条件对除磷效率的贡献排序为:Fe(II)/p>pH值>FMS;操作条件间的复合效应为负效应,其大小排序为:Fe(II)/P-FMS>pH值-FMS>Fe(II)/P-pH值.提出了“优先/联合”优化模式,确定了对于浓度为100mg/L的含磷废水,经优化的操作参数为:Fe(II)/P为3.32,pH值为7.49,FMS为182r/min.采用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验证了该优化模式的实施效果,验证结果表明,“优先/联合”操作模式行之有效.
关键词:含磷废水;亚铁盐除磷;响应曲面法;优化模式
-
3259.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与储存特征分析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根据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结果,运用有机质含量、干容重、泥炭储量、泥炭地面积等数据估算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并探讨其碳储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泥炭地有机碳总储量约15.03亿t.在各省和各气候区分布不均匀,四川省(6.45亿t)和云南省(2.91亿t)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丰富,占总储量的62.29%.各气候区中高原湿润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大(7.14亿t),特别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有机碳储量(6.30亿t)占总储量的41.92%.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在80~140kg/m3,最大值为270~360kg/m3,最小值小于80kg/m3,其分布以燕山、太行山至横断山为界,西北部低,东南部高.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均值为143.97kg/m2,滇南高原最高,达到637.06kg/m2.区域平均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为208.23t/km2,若尔盖高原最高达3972.7tt/km2
关键词:泥炭地;碳密度;有机碳储量;有机碳积累强度
-
3260.L-半胱氨酸对酰胺类除草剂的离体脱氯反应与机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研究了L-半胱氨酸与酰胺类除草剂的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及其机制.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促进酰胺类除草剂的降解,该反应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除草剂降解速率同除草剂分子的亲电常数线性相关,降低顺序为甲草胺(kL-cysteine=7.65×10-3mol/(L·s))>乙草胺(kL-cysteine=7.23×10 3mol/(L·s))>丁草胺(kL-cysteine=6.01×10 3mol/(L·s))>S-异丙甲草胺(kL-cystine=2.15×10-3m ol/(L·s)),这与其土壤和高效菌降解速率顺序相一致;产物的质谱鉴定表明,L-半胱氨酸取代除草剂分子中氯原子.表明该反应为双分子亲核取代脱氯反应.热力学分析显示,该反应为焓控反应.除草剂间降解速率的差异性由熵变控制,且除草剂的降解速率与反应熵变(△S)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S数值越负,除草剂的降解速率越小.分子中N原子上的醚键取代基支链结构及链长度对反应速率影响较大,而芳环取代基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L-半胱氨酸;酰胺类除草剂;亲核取代;脱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