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374 篇 当前为第 505 页 共 538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5041.重瓣山茶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CjAPL1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为研究A功能基因在山茶花重瓣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扩增方法,从重瓣山茶花品种‘金盘荔枝’发育早期的花芽中获得了山茶花AP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CjAPL1,GenBank登录号JX657332.该基因全长114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741 bp,5'非编码区长度206 bp,3'非编码区长度202 bp.经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jAPL1基因编码一条含有2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猕猴桃、八仙花等植物的Ap1蛋白同源性均在75%以上.Rea-time PCR结果显示,CjAPL1基因在‘金盘荔枝’不同发育时期花芽中的表达量为:花芽发育早Ⅲ期>花芽发育早Ⅱ期>花芽发育早Ⅰ期>现蕾期,表达趋势表现为先逐渐升高而后急剧降低;花器官不同部位中的表达量为花柱最高,其次为子房和萼片,在雄蕊下部和外轮花上部中的表达量最低.这些差异表明,CjAPL1基因可能在‘金盘荔枝’重瓣花形成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山茶花;CjAPL1基因;序列分析;相对荧光定量PCR;表达;Camellia japonica;CjAPL1 gene;sequence analysis;relative real-time PCR;expression
  • 5042.辽东栎林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主导因子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利用影响植物分布的8个变量(年均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冷月温度、最暖月温度、大于5℃积温、湿润指数、年辐射量和海拔)以及辽东栎林地理分布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筛选出影响辽东栎林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即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气温、大于5℃积温和年辐射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辽东栎林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辽东栎林的潜在地理分布,其潜在分布区覆盖了我国东北南部、华北中南部、华中西北部、华东北部、西南东部部分地区及西北东部地区.影响辽东栎林潜在分布的各主导因子阈值分别为:年均降水量340~1 060 mm、最冷月气温-17~4 ℃、大于5℃积温800 ~3 700℃·d-1、年辐射量1.08×105~1.41×105W·m-2.
    关键词:辽东栎林;潜在地理分布;主导因子;最大熵模型;Quercus wutaishanica forest;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dominant factors;maximum entropy model
  • 5043.枫香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对取自枫香16个群体的幼嫩叶片样品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显著.在所分析的6个酶系统共6个位点中,各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从0~1不等,16个群体中有9个群体存在稀有基因,6个群体存在特有基因,一共发现了4个稀有基因,3个特有基因;(2)枫香群体水平每位点等位基因数总平均为3个,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总平均为1.855 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总平均为100%,观察杂合度总平均为0.582,期望杂合度总平均为0.443,Shannon信息指数总平均为0.711 0.从整体上看,群体内的杂合子超过了哈代-温伯格平衡所要求的比例,杂合子过量.(3) UPGMA聚类分析显示,枫香16个群体中分为2大类,第1大类就是福建建瓯,其他15个群体即为第2大类.在第2大类中遗传距离较远的群体是重庆丰都、安徽黄山,它们与本类群体中其他13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而该13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因此可以看出,福建建瓯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最远的,16个群体基本上呈现按地理距离聚类的趋势,与地理分布格局较吻合.
    关键词:枫香;同工酶;遗传多样性
  • 5044.白刺光合生理特性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即内蒙古磴口县,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仪测定不同增雨处理(4个增雨处理的增雨量分别是当地年降水量的25%、50%、75%和100%)条件下,典型荒漠植物白刺的光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曲线进行拟合,计算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以及光饱和点(LSP)等生理参数,研究白刺光合生理特性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结果表明:对照的Amax、AQY、Rd、LCP和LSP分别为13.41 μmol·m-2·s-1、0.029 mol·mol-1、0.61 μmol·m-2·s-1、20.63 μmol·m-2·s-1和481.85 μmol· m-2·s-1.增雨使白刺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Amax、AQY和Rd升高,使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增雨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白刺的光合生理特性,提高白刺的光合生产能力.对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的变化分析表明:气孔因素是限制光饱和阶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白刺;光响应曲线;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
  • 5045.云南切梢小蠹的室内饲养及隐蔽期生活习性的观察方法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and Faccoli)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的主要害虫之一[1],该虫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滇中地区大面积危害,以后蔓延至云南省15个州(市)65个县,迄今已导致6万多公顷云南松林死亡[2-5].2008年以前,该虫曾经长期被认为是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1].与大多数小蠹相似,云南切梢小蠹钻蛀在树皮与边材之间,终生潜伏生活,只有新成虫羽化后的短暂时间飞离树身,在林中活动、觅食、交配,另筑坑道入侵新寄主[6-7].
    关键词:云南切梢小蠹;松木段;人工蛹室;饲养方法;Tomicus yunnanensis;pine timber segment;artificial pupal cell;rearing method
  • 5046.杉木耐贫瘠优良无性系苗期初选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20世纪90年代,我国南方营造了大量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速丰林,但由于忽视了良种的耐贫瘠特性,致使约30%的杉木人工林不能成林,约20%的人工林不能成材;另外每年新增大量的退化地需要治理,也需要大量耐瘠薄的优良品系.因此,杉木良种的抗逆性评定与选择十分重要.杉木无性系在良种培育中具有独有的优势,它能保持母本的的遗传特性,生长一致,林相整齐,便于集约经营,尤其是无性系的木材材性均匀一致,收获期相同,是建立工业用材林的最佳材料[1-2].无性系育种是杉木良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理应引起林业界的重视.
    关键词:杉木;无性系;耐贫瘠;主成分选择指数;初选;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one;tolerance to barrenness;PCA index;trait evaluation
  • 5047.干旱胁迫对青藏高原4种灌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以江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锦鸡儿(Caragana sinica)、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唐古特莸(Caryopteris tangutica)4种青藏高原灌木树种为试材进行干旱胁迫模拟盆栽试验,通过对比干旱胁迫后4种灌木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对供选树种进行抗旱性能分析与评价,为青藏高原地区造林筛选优良耐旱灌木.研究表明,4种供试植物在轻度干旱时体内MDA含量缓慢升高,重度干旱时达到最大值,唐古特莸MDA含量峰值和增幅较另3个树种最小,其次是锦鸡儿和江孜沙棘,而砂生槐的MDA峰值和增幅都最大.SOD和POD活性的变化规律都为“单峰曲线”,其中唐古特莸和锦鸡儿遭受干旱胁迫时SOD活性峰值出现最迟,值也最大,SOD活性降低最少,充分反映出该2种树种对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及自我调节能力,江孜沙棘和砂生槐则相反.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唐古特莸的POD活性始终维持在较低活性水平,而且增加的幅度最大,达到805.23%,增加幅度远高于另外3个供试树种,表现出超强的抗旱能力,而其余3个树种POD活性增幅较小,对干旱的适应性差.4树种的脯氨酸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唐古特莸增幅最大,与正常水分条件相比增加了10.86倍.苗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唐古特莸增幅最大为213.44%.通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性强弱顺序均为:唐古特莸>锦鸡儿>江孜沙棘>砂生槐.
    关键词:干旱胁迫;青藏高原;生理指标;drought stress;Qinghai-Tibet Plateau;physiological index
  • 5048.云南红豆杉人工药用原料林春芽数量及其动态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芽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是植物体的重要构件之一,也是植物树冠形成的基础(魏媛等,2010).芽的萌发预示着冬眠结束和生长开始(Yakovlev et al.,2008),并影响着许多过程,以及各种动物行为(Wesolowski et al.,2006).因此,乔木芽萌发、芽的时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机制,对于理解乔木的许多季节现象非常重要,对于制定物种管理方法(Akamine et al.,2007)及探讨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具有重要价值(Wesolowski et al.,2006;Rohde et al.,2011).植株树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芽在植物上的着生位置、排列和活动状况.
    关键词:春芽数量;时间动态;春芽密度;相关性分析;云南红豆杉;spring bud numbers;temporal dynamic;spring bud density;correlation analysis;Taxus yunnanensis
  • 5049.森林碳汇交易会计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碳交易情景下,森林碳汇将成为林业经营组织(如林业企业、国有林场等)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生态资源,会计系统该如何对这一新型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这是作为核算和监督职能的会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森林碳汇内涵、林木资产会计、碳排放权会计、森林碳汇计量等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从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森林碳汇交易会计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与展望.
    关键词:碳交易;森林碳汇;会计核算;carbon trading;forest carbon sinks;accounting
  • 5050.无患子种实形态及经济性状的地理变异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对我国无患子分布区7个产地的种实形态性状及种仁含油率进行取样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实各性状在产地内单株间的变异程度不同,但多数性状在多数产地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在产地内进行单株选择是可行的.在不同产地间,无患子种实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西峡产地果实和种子较大,与其它产地间差异显著.无患子种仁含油率产地间变异系数最小,与地理气候因子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种子质量、种子出仁率在不同产地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且与种实大小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选择较大的果实、种子来提高产油量.聚类及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无患子种实大小和种子出仁率有从低纬度产地向高纬度产地变大的变异趋势,因此无患子高产油单株的选择应重点在较高纬度产地果实、种子较大的个体中进行.
    关键词:无患子;种实形态;含油率;相关性;地理变异;Sapindus mukorossi;seed and fruit character;oil content;geographic variation
首页  上一页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