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1.西藏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碳氮变化特性的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易氧化态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层土壤SO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SOC最大的是AS,为77.167 g·kg-1,PLLF最低为22.351 g·kg-1.表层土壤T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TN最大的是AS,为2.430g·kg-1,PLLF最低为0.830 g·kg-1.表层土壤C/N最大者为AGSF4,达到了43.57,最小者是PLLF为26.93.海拔和林分对土壤MBC和MB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P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4.81%降至19.32%,R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1.72%降至7.07%.不同林地POC和ROC含量与SOC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比较显著(p<0.05).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总氮;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态碳;西藏
-
4952.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营养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21.7~24.8℃)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197.0~l277.0 m)和纬度(23°06'N~25°48' N)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的单向变异模式;繁殖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34.0~1 060.0 mm)、经度(101°51′~103°11' E)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经向和纬向的双向变异模式.9个种群两两间的遗传距离系数(欧氏距离系数)分布在2.44~8.16间.Mantel检测发现,种群间遗传距离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地理距离(R =0.28209,P=0.9463)、气温差值(R=0.45666,P=0.9993)和年降水量差值(R=0.23326,P=0.9243)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海拔间距(R=-0.41703,P=0.0032)呈显著负相关,海拔差异在其种群分化中产生了作用,种群生境的异质性影响种群的遗传分化.
关键词:印楝;栽培种群;地理变异格局;环境因子;多元分析;Azadirachta indica;cultivated populations;geographic variation pattern;environment factor;multivariate analysis
-
4953.基于3S技术的天保区植被变化监测方法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以甘肃省清水县天然林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为研究对象,以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以植被面积和植被覆盖度为监测指标,采用最大似然方法进行监督分类获得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植被面积,采用NDVI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图.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将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植被覆盖度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揭示研究区1996-2004年间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天保区与非天保区以及不同天保区内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甘肃省清水县天然林保护区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度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天保区优于非天保区;不同类型天保区植被变化状况有差异,3种类型天然林保护区中以重点生态保护区植被改善状况最为显著.
关键词:TM遥感影像;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空间分析技术;土地利用分类;植被覆盖度;Landsat TM image;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area;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land-use classification;vegetation fraction
-
4954.采伐对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乔木碳储量影响初步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以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山地雨林原始林为对象,实施了择伐强度为0.0%(未采伐)、30.7%(低择伐强度)、45.3%(中择伐强度)、53.5%(高择伐强度)4种试验,观测和分析了择伐后13年间各种试验类型的乔木总碳储量、枯死木碳储量、进界木碳储量、保留木碳储量、树种组碳储量和径级碳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强度择伐林分枯死木碳储量比率最大,中强度择伐林分枯死木碳储量比率最低;低强度择伐和未择伐林分的保留木碳储量增长率、总碳储量增长率高于中高强度择伐林分;进界木碳储量比率随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45.0%左右采伐强度是树种组碳储量增长较理想的强度;45 cm及以下径级保留木各径级碳储量增长率随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45 cm以上径级保留木各径级碳储量增长率与择伐强度关系不明显.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择伐;碳储量;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selective cutting;carbon storage
-
4955.黔中地区一、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活性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由于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人类经营措施的不合理,致使世界范围内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主要造林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落叶松(Larix spp.)、桉树(Eucalyptus spp.)等存在地力衰退现象[1-4],其中田大伦[5]、杨玉盛[6]、叶绍明[7]等分别对杉木、桉树连栽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得出连栽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林下植物、枯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循环等有下降趋势.
关键词:马尾松;微生物;生化活性;酶活性
-
4956.云南6种竹子种子萌发和贮藏特性初步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对马来甜龙竹Dendrocalamus asper(J.A.etJ.H.Schuh) Backer ex Heyne、黄竹D.membranaceus Munro、巨龙竹D.sinicus Chia et J.L.Sun、“大白竹”Schizostachyum sp.、灰香竹Chimonocalamus pallens Hsueh et Yi和筇竹Qiongzhuea tumidissinosa Hsueh et Yi等6个坚果状颖果、典型颖果和浆果状颖果3类竹子种子进行了萌发和贮藏试验.6个竹种种子均未观测到明显的休眠期,新鲜的成熟种子播种后5~15 d内发芽,约15 d内完成整个发芽期.场圃发芽率以坚果状的马来甜龙竹(发芽率84.0%)、黄竹(81.0%)表现较好;典型颖果类中,巨龙竹(43.3%)和大白竹(73.5%)种子发芽率差异明显;而浆果状的筇竹的发芽率最低(25.0%).MS+ BA0.5+ NAA0.2的培养基适合于竹类种子萌发.室温(20~25℃)层积的发芽率明显高于4℃层积的发芽率.浸种10 d后黄竹、马来甜龙竹、大白竹、筇竹的种子的发芽率降至0~5.5%.在4℃冷藏或室温阴干贮藏条件下,三类竹子种子发芽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急剧下降,贮藏3个月后,发芽率下降到0 ~4.0%;种子拌土对延长其种子寿命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竹子;颖果;种子;萌发;贮藏;bamboo;caryopsis;seed;germination;storage
-
4957.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和抑菌活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采用活性追踪法和柱层析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5种细菌为供试菌种,对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和抑菌试验.研究发现: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好;经硅胶柱层析初分离后,从乙酸乙酯提取物获得了9个具有抑菌活性的组分,其中,组分Fr7对5种供试菌均显示了较好的抑菌活性;组分Fr7及其相邻组分Fr8经硅胶和凝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得到了7个具有抑菌活性的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均对藤黄微球菌表现出最好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较强.
关键词: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抑菌活性;不饱和脂肪酸
-
4958.油松针叶面积估计模型及比叶面积的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基于河北木兰围场实测油松数据,通过winSEEDLE种子和针叶图像分析系统获得油松522个单个针叶的表面积LA、针叶长度L、针叶宽W、针叶周长P,分别建立了以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周长等形状属性为自变量的叶面积估计模型和以针叶干质量为自变量的叶面积估计模型.用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均方根误差、预估精度5个统计量来检验模型的误差和拟合优度,经检验模型LA=-2.761 +0.464 L +6.608W和LA =1.345 +0.501X分别为这两种模型中最好,X为针叶干质量.通过对算术平均法、比估计法、最小二乘法3种方法的比较,得到油松的比叶面积为7.08 m2 ·kg-1.本研究为油松叶面积的估计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油松;叶面积;回归模型;比叶面积
-
4959.鹅掌楸Genomic-SSR反应体系优化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关键词:Genomic-SSR;鹅掌楸;正交试验;单因素梯度试验;Genomic-SSR;Liriodendron;orthogonal experiment;single factor gradient experiment
-
4960.采伐对幕布山区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利用LI-COR-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了湖北赤壁幕布山区采伐毛竹林土壤表面CO2通量及5cm深度的土壤温度、湿度,研究了采伐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并用壕沟法区分各组分呼吸.结果表明:采伐显著增加了毛竹林的土壤温度,但对土壤湿度无显著影响;采伐能增加土壤呼吸、凋落物呼吸与矿质呼吸,但降低了根系呼吸;土壤总呼吸及组分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R2=32.63%~84.50%),与土壤湿度呈线性相关(R2=40.60%~93.50%),运用土壤温度、湿度复合模型能提高预测土壤呼吸的准确性(R2 =41.40%~96.20%).采伐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增加主要因为采伐后土壤温度升高所致.
关键词:采伐;土壤呼吸;根系呼吸;凋落物呼吸;矿质呼吸;毛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