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31.重组tHsp70对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利用酵母分泌表达的重组罗非鱼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of tilapia,tHsp70),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抗原在体外非共价结合形成tHsp70-抗原复合物,通过对体外培养的腹腔巨噬细胞NO释放水平、吞噬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研究tHsp70对罗非鱼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tHsp70在体外能够与海豚链球菌菌体、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bacteria products,ECP)结合形成tHsp70-抗原复合物;tHsp70-抗原复合物和tHsp70均可显著增强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的贴壁和生长、NO释放及吞噬活性(P<0.01),而ECP单独作用可引起腹腔巨噬细胞死亡,显著降低腹腔巨噬细胞NO释放(P<0.05),但tHsp70与ECP体外非共价结合后可减轻ECP对巨噬细胞的损伤;tHsp70-抗原复合物和tHsp70作用于腹腔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热休克蛋白70(HSP70),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颗粒蛋白前体(PGRN)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海豚链球菌抗原单独刺激和无刺激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tHsp70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佐剂的功能,为开发罗非鱼链球菌病Hsp70-肽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海豚链球菌;疫苗
-
4932.六盘山南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研究造林措施和林龄对宁夏六盘山南部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各坡向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其对造林干扰的敏感程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在阳坡半阳坡,造林10年后的幼龄林0~ 4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96.33 t·hm-2)仍低于灌丛(122.12 t·hm-2),造林20年后的中龄林(189.27 t·hm-2)已高于灌丛,说明土壤碳库已得到恢复;在阴坡半阴坡,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92.37和222.03 t hm-2,均低于天然次生林(256.64 t·hm-2),说明造林20年后土壤碳库仍未恢复;阳坡半阳坡林地在造林后第8年0~45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降至最低,相对阳坡灌丛(32.13 g·kg-1)的降幅为3.72 g·kg-1,需在造林后第16年才能恢复到造林前的灌丛水平;阴坡半阴坡林地在造林后第16年降至最低,相对阴坡次生林(66.30 g·kg-1)的降幅为22.77 g·kg-1,需在造林后第32年才能恢复到造林前次生林水平;阴坡造林后,其土壤有机碳比阳坡损失量大,损失期长,恢复较慢,但阴坡土壤碳库的绝对值在任何林龄阶段都高于阳坡,说明阴坡森林土壤的碳储存能力高于阳坡;在阳坡半阳坡灌丛采用扰动较弱的稀植造林时,造林后第10年0 ~45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1.05 g·kg-1,虽仍低于灌丛(35.55 g·kg-1),但却远高于扰动较强的全面整地后常规密度造林(23.17 g·kg-1).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造林措施;林龄;宁夏六盘山
-
4933.植物4种水势测定方法的比较及可靠性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关键词:水势;压力室法;原位法;叶圆片法;小液流法
-
4934.一株绿僵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关键词:平沙绿僵菌;EF-1α;筛胸梳爪叩甲;生物防治
-
4935.野生欧李营养生长性状聚类分析及其与果实矿质营养吸收的关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以燕山山脉野生欧李实生群体为试材,采用系统聚类和双变量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同一生境条件下野生欧李营养生长性状和果实矿质营养吸收的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欧李生物群体变异类型丰富,在叶果形状、大小、颜色、干鲜质量、含水百分率、果实成熟期以及叶果矿质元素含量等方面表现出差异较为明显的遗传形态和生理特征;聚类结果划分为2大类,一类为小叶小果型,另一类为大叶大果型,其中在叶果含水百分率、果实干鲜质量、果实横径大小以及叶果中Ca,K元素含量等指标上2类之间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Fe元素外,果实中Ca,K,Mg,Zn,Mn等主要营养元素与叶果的营养生长性状相关指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野生欧李叶片和果实的形状大小、干鲜质量、含水百分率等性状指标可以表征欧李果实中矿质营养吸收的代谢水平.
关键词:欧李;营养性状;矿质营养;聚类分析;相关性
-
4936.南京城郊栎林与草地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关键词:栎林;草地;土壤含水量;日平均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类型
-
4937.反复冷冻-解冻对鲢品质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在冷冻-解冻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鲢于-18℃条件下冻藏10d,流水解冻后再贮藏于-18℃条件下,5d后解冻,共反复冷冻-解冻5次.在解冻1、3、5次后随机取3条鲢测定其解冻损失、蒸煮损失、硬度、咀嚼性、恢复性、硫代巴比妥酸(TBA)值、L*值、b*值、盐溶性蛋白(SSP)含量、Ca2+-ATP酶活性、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和感官值等指标,评价反复冷冻-解冻对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1次冷冻-解冻时,硬度、咀嚼性、恢复性、盐溶性蛋白(SSP)含量和Ca2+-ATP酶活性与鲢初始值相比显著降低(P<0.05),b*值和表面疏水性显著升高(P<0.05);解冻损失、L*值和TBA值在第3次冷冻-解冻时显著上升(P<0.05);总巯基含量在第5次冷冻-解冻时显著下降(P<0.05);而蒸煮损失在冷冻-解冻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P>0.05);感官值在第5次冷冻-解冻时为47,感官品质已不可接受.各指标变化表明,鲢品质会随着反复冷冻-解冻次数增加而下降,在运输、贮藏和销售过程中要防止温度波动,避免反复冻融对鲢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关键词:鲢;冷冻-解冻;质构特性;理化性质;感官评价
-
4938.竹纤维生物膜载体接触氧化法处理混合废水试验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研究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浙江临安横畈镇污水处理厂厌氧池出水效果,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气水比对CODCr,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竹纤维生物膜载体反应器12天内即完成挂膜启动;HRT在8~15h范围内,随着HRT增加,CODCr处理效果增强;HRT对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试验范围内气水比对CODCr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NH4+-N和TN的去除率随气水比的增加显著降低,分别从91.46%和46.12%降低至69.21%和36.43%,TP去除率则随气水比增加从29.18%升高至36.40%.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曝气池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CODCr处理效果更好、耐冲击负荷能力更强.因此,采用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生物接触氧化对活性污泥曝气池进行升级改造是可行的.
关键词:竹纤维;生物膜载体;接触氧化;混合废水;去除效果
-
4939.Cu2+对缢蛏稚贝的急性毒性及对抗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研究了Cu2+对缢蛏稚贝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96 h LC50值设定10、30、40 μg/L 3个Cu2+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暴露实验,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稚贝软体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缢蛏稚贝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u2+对缢蛏稚贝96 hLC5o为309.742 μ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96 h内缢蛏稚贝抗氧化酶(CAT、SOD)活力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除最高组40 μg/L在48 h时CAT活力被显著抑制(P<0.05)外,96 h内绝大部分时间点与沙滤海水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处于诱导状态;96h内各暴露组缢蛏稚贝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认为,CAT、SOD活性及MDA含量变化可反映缢蛏稚贝受Cu2+伤害的程度,可用作缢蛏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Cu2+;缢蛏;稚贝;CAT;SOD;MDA
-
4940.针叶树小蠹对非寄主挥发物的嗅觉识别和行为反应研究评述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针叶树小蠹在扬飞扩散过程中,要有效地依靠嗅觉机制鉴别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气味,以便在行为反应方面快速定位寄主,降低不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同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以从生境、树种及个体水平上发挥不同的驱避作用.综述非寄主挥发物的范畴和作用、小蠹虫的嗅觉识别及行为反应,提出加强国内针叶树小蠹非寄主挥发物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以期为小蠹虫综合管理技术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蠹虫;非寄主挥发物;嗅觉识别;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