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1.云南蓝果树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 W.C.Yin)又名毛叶紫树,为蓝果树科蓝果树属落叶大乔木,主要生长于热带北缘季雨林,阳光较充足的溪边沟谷地段,为中国热带北缘的特有种[1],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IUCN极度濒危种[3],目前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发现2个天然种群(共8株)和1个人工种群(18株)[4].野外考察发现,云南蓝果树天然种群植株生长良好,现存8株中的3株挂果丰硕,但林下无幼苗和幼树,自然繁殖更新能力严重衰退,种子散落后不能萌发是导致云南蓝果树天然更新困难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云南蓝果树;极度濒危;种子休眠;萌发特性;Nyssa yunnanensis;critically endangered;seed dormancy;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
4962.中国水仙花器官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组织学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为了建立中国水仙遗传转化体系,为转基因分子育种提供良好受体,以中国水仙‘金盏银台’品种的不同花器官为实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花药、花梗、子房、花柄愈伤组织诱导情况.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的花梗和花药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6-苄基腺嘌呤(6-BA)、硫酸腺嘌呤(Ad)、萘乙酸(NAA)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筛选出愈伤组织诱导及鳞茎芽再生的最适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花梗愈伤组织诱导及鳞茎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 g·L-1NaH2P04+0.003 g· L-16-BA+0.001 g· L-1NAA+0.2 g·L-1 Ad+30g· L-1蔗糖,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鳞茎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0.002 g·L-16-BA +0.001 g·L-1 NAA +30 g·L-1蔗糖;花梗愈伤组织诱导到鳞茎芽分化的时间需要30~35 d,而花药这一过程为80~90 d.对花梗愈伤组织诱导及鳞茎芽分化过程进行组织学观察表明:本研究中产生的小鳞茎是由愈伤组织再分化得来的,表明花梗更有利于作为转基因受体,从而解决了转基因研究过程的一个瓶颈问题.
关键词:中国水仙;愈伤组织;组织学观察;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callus;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
4963.毛竹冬笋中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与积累规律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和生态竹种[1-6],其养分管理和丰产培育技术一直是重要研究内容[7-12];然而,由于毛竹大小年和异龄结构等特点,迄今丰产经营的毛竹林肥培仍多凭经验,施肥量和肥培重点对象不明确,极易造成养分流失、肥力降低和环境污染.为此,近年来作者及课题组成员从毛竹生长发育规律出发,系统研究了自冬笋到竹材成熟采伐整个生长(经营)期毛竹生长和养分积累规律.冬笋是毛竹的第一生长阶段[13],其生长和营养状况直接决定着来年林分产量和经济效益[14].
关键词:毛竹;冬笋;氮;磷;钾;积累
-
4964.66个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果实性状变异选择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对南京地区20世纪50-60年代引种的66个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果实性状测定表明:单株间单果质量、出仁率、含油率、果型指数、果壳厚度、果横径、果宽度、果纵径性状均有显著差异,具有明显选择改良潜力;果型指数与单果质量、出仁率、含油率、果壳厚性状间无相互制约关系,可按果型指数分类、选择.经果型指数性状分类进行综合坐标法评选,从11个大果型指数类群中选出4个优良单株,其果型指数、单果质量分别比对照群体均值增加11.90%~17.26%、2.81%~21.84%,果壳厚度除Ⅱ东27外,多数小1.96%~13.73%,单果出仁量增加8.01%~24.33%,单果含油量增加6.14%~31.14%;比江苏省地方优良品种钟山25号果型指数大39.26%~45.93%,单果质量一般增加7.39%~17.80%(Ⅵ西19与对照2相近),出仁率增加8.56%~15.44%,果壳厚度小0.97%~14.56%,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8.01%~24.33%,单果含油量增加6.14%~31.14%.从44个中果型指数类群中选出9个优良单株,除个别单株外,其单果质量、出仁率多数分别比对照群体均值增加12.95%~25.43%、2.51%~7.68%,果壳厚度小4.90%~14.71%,含油率一般增加1.56%~6.35%,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8.01%~ 26.71%,单果含油量增加15.35%~33.77%;比钟山25号单果质量一般增加12.36%~24.27%,果型指数大11.85%~37.77%,果壳厚度多数小5.83%~15.53%,出仁率增加4.17%~14.36%,除个别单株外,含油率多数相近,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10.98%~30.18%,单果含油量增加15.35%~33.77%.从11个小果型指数类群中选出3个优良单株,其含油率与对照群体均值相近或略高,除个别单株外,单果质量、出仁率分别增加17.32%~24.96%、1.10%~29.30%(个别单株除外),果型指数小11.33%~17.86%,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10.68%~26.11%,单果含油量增加6.14%~33.33%;比钟山25号品种果型指数大2.22%~10.37%,果壳厚度多数小0.97%~6.80%,单果质量一般增加13.42%~20.81%,出仁率增加5.14%~37.33%,平均单果出仁量、单果含油量分别增加13.72%~29.57%、6.14%~33.33%.选出的优良单株可供嫁接扩繁与无性系测定及品种选育应用.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果实性状;性状变异;选择改良;Carya illinoensis;seedlings;fruit character;character variation;selection for improvement
-
4965.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室内增殖的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试验研究了饲毒龄期、饲毒浓度对舞毒蛾存活、幼虫体质量、虫尸质量和含毒量的影响以及饲毒时间对舞毒蛾含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毒龄期和饲毒浓度对幼虫存活率和体质量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毒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死亡时间越早,死亡率越高,体质量增长越缓慢;而且饲毒时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虫尸质量也越小,其含毒量也越低.饲毒时间与含毒量成抛物线型,饲毒时间过短或过长,体内含毒量均较低.由于5龄幼虫饲毒后有78%以上个体发育至蛹期,不发生死亡现象,因此,室内增殖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时,应选取4龄初幼虫喂饲1.0×106 PIB·mL-1病毒为宜,接毒10d后开始收集饲毒幼虫.
关键词:舞毒蛾;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Lymantria dispar;Lymantria dispar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LdNPV);mass propagation
-
4966.蓝花楹JaCBF1转录因子片段的序列分析及耐寒性功能验证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CBF类转录因子是调控植物冷害应答反应的关键因子.从蓝花楹中克隆到一个457 bp CBF类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编码142氨基酸的片段,并与多个物种CBF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且具有CBF家族的AP2核心结构域,因此将其命名为JaCBF1.原核表达的结果显示此基因片段编码16 kDa的蛋白,表达分析结果显示JaCBF1于低温条件下在蓝花楹根、茎、叶中有差异性转录.Southern杂交结果揭示JaCBF1在蓝花楹基因组中存在至少2个拷贝.通过脓杆菌介导方法将JaCBF1异源转录到拟南芥中,荧光共聚焦显微照相结果显示其编码的蛋白质定位于细胞核,冷处理实验发现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耐冷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表明此新片段具有CBF类植物耐冷因子的典型功能.
关键词:蓝花楹;CBF;转录因子;诱导型表达;耐寒性功能;Jacaranda acutifolia;CBF;transcription factor;induced expression;chilling resistance
-
4967.火炬树雌雄株生理生态特性差异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火炬树(Rhus typhina Linn.)是漆树科盐肤木属树种,雌雄异株,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引种.火炬树除了能够进行种子繁殖还具有根蘖繁殖的特点.有研究表明,兼有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双重特性的植物,其扩散能力和有效定居能力一般较强,尤其外来植物往往会自然逃逸成为入侵力极强的植物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1]、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2]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3]等.
关键词:火炬树;雌雄异株;光合参数;外来种
-
4968.库尔勒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为研究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特征,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香梨优斑螟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化学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柱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目最多,柱形感器雄虫特有,柄节和梗节上没有发现感器.研究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器为其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对香梨优斑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库尔勒;Euzophera pyriella;antennae;sensilla;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
4969.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演化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小;凋落物现存量生物量与其分解失重率、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凋落物现存量碳密度变化规律与凋落物现存量变化规律一致,单位面积凋落物碳储量表现为碳源效应,且早期碳源效应较强、固碳能力不稳定,中后期碳源效应较弱、固碳能力稳定;凋落物碳密度(Y)与其现存生物量(x)的关系:Y=b.+b1x(b0、b1为常数).
关键词:凋落物现存量;凋落物现存量碳库特征;自然恢复;喀斯特森林
-
4970.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3-12-15]
选择以杉木和木荷为优势树种的中亚热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树种组成Ⅰ和Ⅱ,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分析了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优势树种杉木和木荷以弱度混交和中度混交为主,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45和0.52,树种空间配置较简单,林分树种混交程度较低;杉木、木荷和苦槠大小比数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大小比数在0.5左右;其余树种大小分化明显,平均大小比数在0~0.88之间,既有占优势的树种(泡桐、马尾松和丝栗栲),也有受压的树种(柯木、漆树、枫香、青冈和虎皮楠),林分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0和0.52,处于中庸生长状态,乔木层树种不稳定;在角尺度研究中,相对空间结构单元而言,林木水平分布存在波动性变化,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49 9和0.536 4.这些林分空间结构信息可为指导杉阔混交人工林合理择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合理择伐经营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Cunninghamia lanceolata-broadleaved mixed plantation;spatial structure;mingling degree;neighbor-hood comparison;uniform angle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