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91.广东省养殖罗非鱼、海鲈、尖吻鲈海豚链球菌感染调查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利用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结合特异PCR技术,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养殖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及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感染情况进行了周年调查.每月固定时间在特定养殖区域采集目标鱼的脑、肝、脾、肾和肌肉等组织,并对其进行海豚链球菌的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仅从已经患病的尖吻鲈中分离到3株链球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确定为海豚链球菌.利用海豚链球菌特异PCR技术对上述养殖鱼类不同组织进行检测,发现罗非鱼、海鲈、尖吻鲈的海豚链球菌感染率分别为30.21%、23.53%、14.55%,其中罗非鱼脑和肌肉的感染率明显较其他组织高(P<0.05),分别为20.65%和23.75%;海鲈的脑部和肌肉感染率也较其他组织高(P<0.05),分别为12.1%和10%;而尖吻鲈各组织感染率没有较大差异(P>0.05).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采集样本的海豚链球菌感染率随着其体长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
关键词:海豚链球菌;特异PCR;条件致病菌
-
4892.电刺激后东北林蛙皮肤分泌物及其抗微生物肽组分的动态恢复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东北林蛙皮肤分泌物排空后,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其皮肤分泌物,分析皮肤分泌物及其中抗菌肽谱的动态恢复规律.结果表明:电刺激排空后的第0 ~21天时间范围内东北林蛙皮肤分泌物总量的恢复呈递增趋势;高效液相色谱显示不同时间收集的皮肤分泌物的组分差异不显著(P >0.05,n=5),但各组分恢复的时间并不同步;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恢复较快的2个组分峰成分进行抑菌试验,发现2组分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用ESI-MS/MS对2组份进行质谱鉴定,确定其氨基酸序列.东北林蛙皮肤分泌物中抗微生物肽的恢复表达优先于其他多肽,该免疫防御策略可为东北林蛙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提供保证.
关键词:东北林蛙;皮肤分泌物;抗微生物肽;环境压力;适应性
-
4893.长白山高山草甸植物-传粉昆虫相互作用网络可视化及格局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关键词:显花植物;传粉昆虫;相互作用网络;结构格局;物种度;Pajek软件
-
4894.水分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桑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关键词:桑树;苗期锻炼;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理特性
-
4895.毛竹维管束的截面形态及变异规律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竹材由维管束和基本组织组成,维管束是其主要承重单元,也是连接微观到宏观性能的重要环节.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LCSM)技术准确地测定毛竹不同部位维管束面积,并研究内、外层维管束的面积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毛竹维管束的面积为0.038 3 ~0.246 2 mm2;毛竹维管束从竹青到竹黄按截面形态可分成内层和外层,两部分差异明显;外层维管束面积随维管束形态的增大大体呈增加趋势,而内层维管束面积变化趋势不明显.
关键词:毛竹;维管束;面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4896.根域限制对牡丹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以‘洛阳红’牡丹为材料,研究根域限制(盆栽)对牡丹叶片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域限制能显著降低牡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酸性转化酶(AI)的活性.根域限制下,牡丹叶片中SPS和AI活性的降低表明其源强和库强都受到抑制.盛花期之前,牡丹叶片中蔗糖、淀粉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大田栽培);从盛花期到开花后期,库强拉动蔗糖运输到库器官的动力不足,淀粉水解少,蔗糖、淀粉在叶片中累积;盛花前后己糖变化平稳,含量总体低于对照.库强小是牡丹Pn降低的主要原因,还与叶面积小和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的累积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根域限制;牡丹;碳代谢;叶片
-
4897.黄芩苷与甘草酸对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代谢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将黄芩苷(baicalin,BL)和甘草酸(glycyrrhizin,GZ)口灌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探讨其对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在体内的代谢和肝微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YP1A、CYP3A活性的影响.异育银鲫连续7d分别口灌黄芩苷(100 mg/kg)和甘草酸(100mg/kg),以口灌玉米油作为对照.末次给药24 h后每组随机取10尾腹腔注射恩诺沙星(10 mg/kg),采用单个动物连续采血,HPLC测定血浆恩诺沙星和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cipmfloxacin,CIP)浓度,分析药动学及其参数;同时每组选取6尾检测肝微粒体CYPlA和CYP3A活性.结果表明:(1)黄芩苷(BL)和甘草酸(GZ)对恩诺沙星的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恩诺沙星峰浓度(Cmax)降低,曲线下面积(AUC)减少;(2)口灌BL和GZ后,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消除半衰期(t1/2z)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总体清除率(CLz/F)则增大,说明黄芩苷和甘草酸促进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消除;(3)口灌BL和GZ后,BL组和GZ组的Cmax-CIP/Cmax-ENR比值分别为1.48%、2.22%,对照为0.95%; BL组和GZ组的AUC0-t-CIP/AUC0-t-ENR比值分别为2.16%、1.76%,对照组为1.7%.综合分析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峰浓度、Cmax-CIP/Cmax-ENR和AUC0-t-CIP/AUC0-t-ENR比值可以得出,黄芩苷和甘草酸对恩诺沙星N-脱乙基具有诱导作用;(4)与对照组相比较,BL组和GZ组的7-乙氧基异吩唑酮-O-脱乙基酶(EROD,CYP1A标志酶)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CYP3A标志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说明黄芩苷和甘草酸对CYP1A和CYP3A都有诱导作用.结合以上结果,认为黄芩苷和甘草酸加速了恩诺沙星的消除和其代谢产物CIP的生成,很可能与诱导CYP1A和CYP3A活性有关.
关键词:异育银鲫;恩诺沙星;药动学;黄芩苷;甘草酸;CYP450
-
4898.太湖岸带湿地不同植被覆被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异质性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采用种子萌发法研究太湖岸带湿地4种不同覆被类型(A:酸模岸带;B:灌草岸带;C:农作物岸带;D天然芦苇岸带)下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试验中共萌发30种植物,2010年4,8,11月分别萌发21,16,18个物种,其中以1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010年4月,8月与11月种子库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其种子储量分别达到(2 093 ±948.55)粒·m-2,(1 173±897.01)粒·m-2,(1 100 ±623.50)粒·m-2.除了类型D外,A,B,C3种类型土层中种子库储量皆以4月最高,其种子库储量分别为(1 040±526.91)粒·m-2,(4 853±1 681.91)粒·m-2,(1 360±586.55)粒·m-2.太湖岸带湿地种子库密度季节动态表现为春季(4月)最多,其次为夏季(8月),秋季(11月)最少.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岸带湿地种子库在维持地表植被植物多样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为太湖岸带湿地的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太湖;岸带湿地;土壤种子库异质性;季节动态
-
4899.发育和冷层积过程中色木槭种子发芽能力与ABA含量的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关键词:色木槭;脱落酸;种子发育;冷层积;休眠
-
4900.陕北黄龙山林区景观格局动态
[农、林、牧、渔业] [2014-01-15]
关键词:景观指数;FRAGSTATS;景观动态;森林景观格局;黄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