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9146 篇 当前为第 622 页 共 915

所属行业:金融业

  • 6211.2020年省级绿色金融市场效果评价报告

    [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21-09-18]

    地方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状况是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的直观体现,在2020年评价周期内,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总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省份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绿色投融资,帮助绿色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方金融机构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自下而上地支持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信贷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1.01亿元,地方绿色银行分支行数量稳定增加。绿色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1个省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74只,募集资金超过2200亿元;上市绿色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上市企业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受金融监管政策影响,各省份新增绿色基金数量持续下降;PPP模式与绿色项目的特征较为匹配,在2020年评价周期内各地方新入库绿色PPP项目数量稳定增长。在绿色保险领域,大部分省份较早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工作,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气候与巨灾保险、森林保险、农牧业保险等产品。在环境权益领域,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关键词:绿色信贷,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金融市场
  • 6212.2020年绿色金融区域融合发展报告——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为例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21-09-18]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时至2020年粤港湾大湾区总体上已基本形成层次分明、发展各有特点的城市群。绿色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粤港湾大湾区的发展同样强调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相结合,并通过绿色金融发展实现市场要素向绿色领域聚集。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构建、市场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重要节点城市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初步构建了资源共享的绿色金融平台,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未来,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引领下,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一步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采取措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积极应对三地合作中体制机制、产业协同等方面的障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各节点城市在绿色金融区域合作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的绿色化改造升级。

    关键词:绿色金融,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
  • 6213.寿险公司逐鹿高客赛道

    [金融业] [2021-09-18]

    在人口红利终结、疫情催化加剧下,保险存量市场争夺战打响,深度挖掘各类人群保险需求成为制胜关键。记者梳理发现,继友邦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等险企布局高客领域后,部分寿险公司也加入高客“争夺战”。蕴藏巨大潜力的高客市场渐渐成为又一必争之地。业内人士表示,粗放式发展之路走到尽头,寿险业转型迫在眉睫,探索高客领域是行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不过,入局高客领域并非朝夕之功,需具备精英团队、专属服务及产品等“要素”,不能过分盲从。

    关键词:寿险公司;保险存量;市场争夺
  • 6214.2020年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构建说明及结果相关性报告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综合] [2021-09-18]

    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在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用以反映全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体系与市场效果工作进展。将客观性、公平性、可比性、科学性等作为指标选取和数据获取过程中的原则,同时根据国内绿色金融新进展优化更新指标体系。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两部分,通过标准化评分方式得出各省份单项指标得分,并以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各部分权重,最后加权汇总计算出指数成果。评价结果相关性探究显示,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强正相关关系,与政府财政能力、宏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发展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弱相关关系。

    关键词:指标体系,相关性,数据标准化
  • 6215.9月1日起高危行业强制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护航企业发展

    [金融业,综合] [2021-09-18]

    9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近日,浙江省苍南县对高危行业矿山采掘企业进行执法检查中发现,辖区内两家企业未按照法律规定投保安责险。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决定对两家企业各处以10万元的顶格行政处罚。安责险全称是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作为责任险中的重要品种,承保标的是被保险生产经营单位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去年以来,各地银保监局和保险公司接到的关于安责险的咨询和投保数量持续攀升。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安徽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安徽省安责险累计签单66345笔,同比增长146%;提供风险保障额度3804.72亿元,同比提升272%。来自中华财险的数据显示,公司目前在售安责险产品50多个,涉及各类高危行业的产品,今年上半年安责险保费增速超过70%。

    关键词:高危行业;强制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企业发展
  • 6216.浙江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与路径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 [2021-09-18]

    本课题报告在总结浙江省近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客观剖析了“十二五”时期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支撑结构和空间格局结构等四大途径,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关键词:结构调整,浙江省,“十二五”计划
  • 6217.张承惠:绿色转型和双碳驱动是我国ESG发展的主要动力

    [金融业] [2021-09-17]

    9月15日,由《中国经营报》、中经未来联合主办的“重塑与升级——2021 ESG投资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以“责任引领:中国ESG特色及发展趋势”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在张承惠看来,ESG本质上是对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重新估值,可从发展理念、行为标准、评价工具和新型投资产品四个维度理解。首先,ESG是发展理念,是一种市场主体的价值观;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理念可以深刻影响到市场主体的经营战略。其次,ESG是行为标准,可以引导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和管理层、员工的行为方向,进而演变成为行业的标准。再者,ESG是评价工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指引,以及提供投资决策的方法论。同时可以为市场管理者、金融机构的监管者提供一种绩效考量的指标体系。第四,ESG本身可以延伸为一种新型的投资产品,为投资人提供新的选择。

    关键词:绿色转型;双碳驱动;ESG发展
  • 6218.王一鸣: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金融业] [2021-09-17]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支持。”在9月10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演讲时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数字普惠金融,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加快银行借贷与支付清算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科技企业,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并在网络支付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数字金融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融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6219.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大而不能倒”

    [金融业] [2021-09-17]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银行控股公司法(The Bank Holding Company Act)》。该法案明确控股银行但自身不经营银行业务的母公司为银行控股公司,并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对其进行监管。1999年,美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被控股公司的范围延伸至证券、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控股公司就此演变为当前金融控股集团的概念。2020年6月末,美联储监管的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即在美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共11家。其中,美国本土机构分别是摩根大通集团(以下简称“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公司(以下简称“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公司(以下简称“富国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纽约梅隆银行公司(以下简称“纽约梅隆”)和道富银行公司(以下简称“道富银行”)八家集团。

    关键词: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稳定金融系统
  • 6220.全球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监管比较

    [金融业] [2021-09-17]

    2020年12月3日,《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由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发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评估办法是2018年11月央行发布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细则之一,是结合中国实际对巴塞尔监管框架的完善,为评估和识别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提供了重要制度依据,从而防范国内银行“太大而不能倒下”的风险。早在九年前,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措施》,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出评估与更高监管的制度。在金融全球化的当下,我们对两大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应当有助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与监管,也有助于大中型银行更好地满足相关监管要求。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跨境业务;监管要求
首页  上一页  ...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