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1.UV-791对PA6抗紫外光老化和热氧稳定性的影响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在己内酰胺水解开环聚合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光稳定剂(UV-791),合成改性聚己内酰胺(PA6)树脂。研究了UV-791对PA6光稳定性、热氧稳定性、末端氨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791的加入能明显提高PA6的耐紫外光及热氧稳定性,空气氛围下的起始分解温度提升26℃左右;在185℃空气氛围下老化30 min,改性PA6相对黏度下降百分比极低(UV-791含量0.2%时,相对黏度仅下降了1.3%),热氧稳定性明显得到改善。同时,加入量为0.05%时,端氨基含量提高了7.4 mmol/kg。而UV-791对PA6的熔融温度与结晶温度影响不大。
关键词:UV-791;紫外光老化;热氧稳定性;端氨基;己内酰胺
-
432.相容剂对硅橡胶/TPU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以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和有机硅橡胶(SIR)为基体,加入不同相容剂通过Hakke密炼机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制备了热塑性弹性体(TPV),研究了不同相容剂对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50在TPV中相容性较好,并且当KH550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分散较好,力学性能优异;当基体树脂预热后加入KH550的加料顺序最优;当KH550含量为0.4 phr时拉伸强度较好且黏度最大;随着KH550含量的增加,弹性体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压缩永久变形都逐渐降低。
关键词:动态硫化;弹性体;相容剂;力学性能;微观形态
-
433.基于分区独立温度控制的IMD膜片加热均匀性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在通过研究红外辐射加热理论,并结合实验建立红外辐射加热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运用Matlab对模内装饰技术(IMD)膜片温度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加热板的温度及其与膜片间的高度、加热时间及加热板面积大小对膜片温度场分布的影响。通过分析恒温加热板加热下膜片温度场分布的状况,提出对加热板实施分区独立温度控制,从而改善膜片加热温度的均匀性,扩大其有效成型区域。
关键词:模内装饰技术;辐射加热;温度场;均匀性;分区控制
-
434.RDP对SEBS/IFR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向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膨胀型阻燃剂(IFR)共混体系中加入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通过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研究了RDP对SEBS/IFR共混体系相容性以及阻燃效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当加入2%的RDP时,由于体系可能产生弱氢键,拉伸强度由6.665 MPa提高至6.773 MPa,但随着RDP含量的增加,体系的拉伸强度会明显下降,这主要由于RDP对于体系中SEBS的增塑作用。高压毛细管测试结果表明,当RDP含量大于6%时,体系黏度下降十分明显,利于体系加工流动性。随着RDP的加入,SEBS/IFR共混体系的热分解温度由最初的239℃提高至255℃并且趋于稳定,残炭率由13.28%提高至19.89%。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RDP可以通过"包覆"阻燃剂颗粒提高SEBS/IFR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关键词: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膨胀型阻燃剂;相容性
-
435.Cam转子密炼机混沌混合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建立了Cam转子密炼机二维流动有限元模型,采用网格重叠技术,对密炼机瞬态混炼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结合Poincaré截面、平均对数线拉伸、Lyapunov指数等参数对混沌混合进行定性及定量表征;研究了转子中心距、初始相位角及转速等因素对Cam转子密炼机流体混沌混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子中心距、初始相位角及转速等因素直接影响混炼流场的混沌混合强度;增大转子中心距、改变初始相位角、提高转速等方法可强化混炼过程的混沌混合,提高流体的混合效率。
关键词:Cam转子密炼机;混沌混合;Poincaré截面;Lyapunov指数
-
436.基于CAE技术的眼镜支架注塑模的模具设计及成型分析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分析了带有嵌件的眼镜支架的结构及成型工艺特点,设计了对应的注塑模模具,并利用CAE技术的塑料注射成型软件Moldflow对制件进行了预成型。制件注射过程中气穴较少、纤维取向内外层基本一致,制件性能稳定;缩痕指数表明制件的冷却相对均衡、残余应力较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塑件成型质量较好,一模四件的对称性分布模具结构简单合理,可行性好。
关键词:注塑模;嵌件;模具设计;CAE技术
-
437.渐扩-渐缩流动下的聚丙烯热性能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设计通过渐扩-渐缩流动产生拉伸形变的口模使物料在口模中受到周期性变化的拉伸/挤压应力作用。将口模连接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上,通过改变口模的组合形式对物料在流场中的停留时间进行调控,采用熔融挤出的方法分析物料在流场的停留时间对聚丙烯(PP)的结晶性能、热稳定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渐扩-渐缩流动能有效促进分子链的解缠结,促进分子链沿流场方向取向;PP的结晶性能随收敛板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收敛板数量越多,效果越明显;PP的热稳定性也随收敛板数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起始分解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
关键词:渐扩-渐缩流动;聚丙烯;结晶性能;热稳定性
-
438.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注塑件残余应力优化分析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以注塑成型制品中脱模后的最大Mises-Hencky残余应力为目标函数,运用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及EI加点准则的序列优化方法,对聚碳酸酯材料制品进行了工艺参数(包括熔体温度、模具温度、注射速率、保压压力及保压时间)优化。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注塑件内的最大Mises-Hencky残余应力。在此基础上对充填阶段进行深入分析,用贝塞尔曲线控制方式代替常规的常速率充填控制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制件内的残余应力。
关键词:注塑;残余应力;Kriging代理模型;工艺参数;贝塞尔曲线
-
439.有机改性凹凸棒土复合P(AA-co-AM)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表面丙烯酰基化的凹凸棒土(AT-MPS)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基化凹凸棒土复合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AT-MPS/P(AA-co-AM)]。考察了中和度、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的单体比、引发剂用量以及凹凸棒土用量对复合吸水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复合吸水树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中和度为75%、m(AA)∶m(AM)=4∶1、引发剂用量为0.8%、AT-MPS用量为8%时,复合吸水树脂的最大吸水倍率为347.7 g/g,最大吸盐水倍率为43.5 g/g。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凹凸棒土参与了聚合交联反应;SEM表明,凹凸棒土在复合吸水树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关键词:高吸水性树脂;丙烯酸;丙烯酰胺;凹凸棒土;吸水倍率
-
440.聚丙烯/高岭土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5-04-26]
以钛酸酯偶联剂(NDZ-105)改性的高岭土为填料、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PP-g-MAH)为相容剂,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材料,测定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其结构。结果表明,NDZ-105分子包覆到高岭土颗粒表面,有效改善了高岭土与PP基体的相容性;改性高岭土在PP基体中起到异相成核作用,并诱导PP基体产生β晶型;与纯PP及PP/未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相比,PP/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维卡软化温度及外推起始失重温度均明显提高,分别增加了7.6%、31%、21%、89.3%、8.4℃及97℃。
关键词:聚丙烯;高岭土;表面改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