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374 篇 当前为第 487 页 共 538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4861.巨桉EgrCBF1和EgrCBF2基因的克隆和胁迫响应表达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从低温诱导的巨桉幼苗中克隆到2条CBF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EgrCBF1和EgrCBF2,全长分别为1 062 bp和1 203 bp,编码220个氨基酸和196个氨基酸,命名为EgrCBF1和EgrCBF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068827; JQ068828),都包含1个AP2结构域.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都与冈尼桉中CBF蛋白(DQ241820)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与EguCBF1a的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1%和80%.RT-PCR分析表明,EgrCBF1主要在叶和根中表达,而EgrCBF2在叶、茎和根中都有表达.对不同低温条件(0,2,4,6,8℃)和4℃2,4,8,24,48 h处理下EgrCBF1和EgrCBF2的qRT-PCR分析表明:2个基因都受低温诱导,并在2℃时诱导水平达到最高;4℃下随低温时间的延长,它们的诱导表达特性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00 μmol·L-1 ABA,200 mmol·L-NaCl和干旱处理下,EgrCBF1受ABA和干旱诱导,EgrCBF2则受干旱和高盐胁迫诱导.
    关键词:巨桉;CBF;冷;ABA;干旱;高盐
  • 4862.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碳储量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关键词: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物种多样性;凋落物;神农架
  • 4863.利用三种梢栖真菌生物防治落叶松枯梢病的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从落叶松梢栖真菌筛选出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落叶松枯梢病进行生物防治.将自落叶松梢部分离到的11种梢栖真菌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根据被覆盖程度、抑菌率、拮抗系数和防治预试验的结果,综合评价后发现:粪生粪壳、深绿木霉和球毛壳3种梢栖真菌对落叶松枯梢病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利用这3个菌株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国富沟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为粪生粪壳>代森锰锌400倍液>深绿木霉>球毛壳;深绿木霉和粪生粪壳喷洒浓度50%和球毛壳喷洒浓度75%时,真菌多样性最多,梢栖真菌系统较其他浓度更为稳定,与化学防治相比,既达到了防治目的又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
    关键词:落叶松葡萄座腔菌;球毛壳;深绿木霉;粪生粪壳
  • 4864.近红外光谱结合回归分析预测法判别木材的生物腐朽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变量回归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回归(PCR)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分析预测法来判别木材的生物腐朽,并与前期采用的SIMCA和PLS-DA 2种判别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校正集样本建立的判别模型,其校正及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的相关性很高,相关系数均大于0.95,SEC和SEP都很低(0.07 ~0.20),利用模型对未参与建模的样本进行检测,发现2个模型对未腐朽、白腐和褐腐3种类型样本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偏差都小于0.27);2)对于相同样本集的判别效果,PLSR法比PCR法的判别效果好,且二者都比采用SIMCA法的效果好,并都与PLS-DA法的判别结果相近,说明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回归分析预测法能有效地检测木材的生物腐朽,并对生物腐朽的类型进行准确判别.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回归分析预测法;木材;生物腐朽;判别
  • 4865.大兴安岭呼中区2010年森林火灾碳排放的计量估算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因子,亦是导致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的重要干扰因子.森林火灾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及大气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计量,对了解区域和全球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大兴安岭野外森林可燃物的调查数据和2010年森林火灾统计资料,利用GIS技术工具,通过野外火烧迹地调查与室内控制环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种计量参数,从林分水平上,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大兴安岭2010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大兴安岭2010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117 870.62t;含碳气体排放量CO2、CO、CH4和NMHC分别为379 606.01,23 425.74,1 081.46和758.61 t.虽然针阔混交林火烧面积占总过火面积的26.35%,但是碳排放量只占总排放量的13.79%,而2种偃松林型的火烧面积只占总过火面积的29.92%,碳排放量却占总排放量的50.35%,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林火管理策略.研究结果为正确认识森林火灾对区域碳平衡及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
    关键词:森林火灾;碳排放;含碳气体排放;排放因子;林火管理策略
  • 4866.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影响茎分化的相关基因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顶端分生组织的分化影响茎及根的生长,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形态的植株,拟南芥因其在适当条件下与木本植物分生组织分化以及次生生长的共性而被运用到研究当中.花异常株系(AFDL)由于API表达的显著降低导致分枝增多.用拟南芥基因芯片对AFDL的幼苗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临近抽薹期,AFDL与野生型相比有111个变化倍数大于2且P<0.01的基因;其中大部分参与对外界环境及内源刺激的感知和应答,表明API下降可能是由于植株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过度反应所导致.从基因芯片中挑选出表达量变化显著的2个基因,分别构建相应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其中AT1G56300基因的超表达植株及AT1G65490基因的抑制表达植株都出现了多茎融合、真叶萌发延迟且生长缓慢的表型,并且转基因植株的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性状强弱程度相对应.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这2个基因能影响茎的分化并作用于最终的形态建成.
    关键词:基因芯片;融合茎;植物形态建成;拟南芥
  • 4867.腾冲红花油茶果实成熟度及堆沤处理对油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选择38个腾冲红花油茶优株,设置八成熟采果、近生理成熟采果与及时脱粒、堆沤12d后脱粒组合而成的4种果实采收脱粒处理,对其主要产量、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处理间产量、品质达极显著差异(P<0.01);果实八成熟采收导致产量严重损失,其仁油率、籽油率、果油率分别降低11.9%、18.2%和31.7%,籽油酸价亦降低10.5%而利于储存;近生理成熟采收“堆沤”处理与及时脱粒比较,其仁油率降低4.5%,而籽油酸价则提高7.3%;因此,腾冲红花油茶果实宜在生理成熟时采收并及时脱粒.研究结果为确定腾冲红花油茶果实合适采收期和采后处理方式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腾冲红花油茶;果实成熟度;堆沤处理;油产量;油品质
  • 4868.乐东拟单性木兰地理种源变异与选择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对乐东拟单性木兰14个种源种子、苗期以及幼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千粒质量、苗高、地径、叶长和叶宽等5个性状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造林保存率种源间差异显著,来自北部的种源,如浙江龙泉种源保存率较高,而来自南部的海南尖峰岭种源保存率较低;幼林期4年生树高、5年生树高和胸径、6年生树高和胸径等5个主要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生长性状广义遗传力为0.855~0.930,说明乐东拟单性木兰幼林期主要生长性状的表型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乐东拟单性木兰苗高和地径与纬度负相关,表明随种源纬度的升高,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苗期生长有减小趋势;乐东拟单性木兰幼林期树高和胸径与经度正相关,与纬度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幼林期试验结果,选择出浙江龙泉、福建顺昌和湖南新宁3个优良种源.通过聚类分析,把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初步划分为3个区:西部种源区、东部种源区和南部种源区.
    关键词: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变异;选择
  • 4869.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N0(对照),N1(60 kg N·hm-2a-1),N2(120 kg N·hm-2a-1)和N3(240 kg N·hm-2a-1)4种水平氮沉降模拟试验,连续处理7年后,探讨外加氮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中,低氮处理(N1)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而中、高氮处理(N2和N3)则呈抑制作用;低氮处理(N1)能提高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而中、高氮处理使指数降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碳水化合物和羧酸,不同氮沉降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的碳源类型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氮沉降;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BIOLOG
  • 4870.一种适合油桐种仁蛋白质分离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为奠定油桐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针对影响油桐种仁蛋白质分离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建立了油桐种仁蛋白质组分离效果良好的双向电泳技术平台.实验结果显示:采用TCA-丙酮结合酚抽法提取的油桐种仁蛋白质,经裂解液(7 mol·L-1尿素,2 mol·L-1硫脲,4% CHAPS,65 mmol·L-1 DTT,2% IPG buffer)裂解之后,上样700 μg聚焦70 000 Vh,经过SDS-PAGE电泳(分离胶浓度15%,恒功率5W,电泳时间8 h)后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能满足开展后续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要求.
    关键词:油桐;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
首页  上一页  ...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