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5411 篇 当前为第 436 页 共 542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业

  • 4351.西部地区文冠果种群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地理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测定,对我国西部地区8个文冠果大然群体的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文冠果种群的种子横径为1.05~1.51 cm,纵径为0.86 ~1.38 cm,种形指数为1.07 ~ 1.32,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陕西延安种群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出仁率均最大,分别为1 108.4 g和48.28%,显著高于甘肃和青海种群;8个种群的种仁含油率均在53%以上,且不同种群间差异显著;文冠果种仁油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40.90%~46.12%),其次是油酸(29.21% ~ 31.25%);含有17种氨基酸(22.53%~ 27.58%),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27.6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形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化规律,随经度的增加,种形指数逐渐减小;种子千粒质量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干燥度呈显著负相关;种仁油含量随地理经度的减小而降低,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种仁氨基酸含量与地理经度及无霜期相关性显著,随经度和无霜期的增加而增大,即东部地区氨基酸含量较高.
    关键词:文冠果;种子特征;含油率;脂肪酸;氨基酸
  • 4352.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养殖模式,以养殖用水净化后循环利用为核心特征,节电、节水、节地,符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需求。本文以循环水养殖模式应用实践为主线,结合近几年养殖模式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围绕养殖管理与应用,分别对水循环系统对化学物质的承载力、水循环率、主要养殖种类、养殖效果和最适养殖密度等运营管理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今后建立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管理标准提供参考。
    关键词:循环水养殖;养殖模式;养殖管理;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aquaculture mode;aquaculture management
  • 4353.福建省东山湾生态环境中滴滴涕(DDTs)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根据2011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东山湾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初步探讨了东山湾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并对东山湾生态环境中 DDTs 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春季(5月)和夏季(8月)东山湾表层海水中 DDTs 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 ND~25.7 ng/L 和ND~36.7 ng/L,平均值分别为(6.08±3.02) ng/L 和(16.30±4.78) ng/L;底层海水中 DDTs 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30.6 ng/L和ND~36.7ng/L,平均值分别为(7.75±2.07) ng/L和(13.30±5.12) ng/L,总体上,东山湾海水中DDTs浓度分布呈夏季高于春季、近岸高于远岸、由湾内向湾外下降的格局。与国内其他海湾相比,东山湾海水中D D Ts污染处于低水平状态,但邻近漳江入海口海域的DS03站和DS11站可能有新的污染源输入。(2)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范围5.56~12.80μg/kg,平均值为(9.00±5.34)μg/kg,总体上呈现由湾内向湾外下降之势,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DDTs残留可能对生物产生负效应,毒性风险为25%~75%。(3)东山湾海域养殖贝类DDTs的残留量在种类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DDTs含量范围在1.68~26.60μg/kg,平均值为15.70μg/kg,污染指数范围在0.007~2.660,均值为1.580,超标率达到71.4%,超标倍数最高达1.66倍,说明东山湾部分贝类受到DDTs的污染。
    关键词:滴滴涕;东山湾;生态环境;风险评价;DDTs;Dichloro-diphenyl-tricgloroethanes;Dongshan Bay;ecological environment;risk evaluation
  • 4354.基于稳定碳氮同位素的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为研究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根据2011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莱州湾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样品,测定了130尾样品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δ13C 值范围为-21.97‰~-11.67‰,δ15N 值范围为8.54‰~15.9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类间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范围为2.80~4.88,平均营养级为3.52±0.46;斑鰶营养级范围为2.71~4.29,平均营养级为3.34±0.33;鳀赤鼻棱的营养级范围为3.38~4.42,平均营养级为3.97±0.28;黄鲫的营养级范围为3.28~4.13,平均营养级为3.76±0.23。根据稳定碳氮同位素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斑鰶的稳定碳同位素值范围较宽(-20.92~-11.67),几乎涵盖了其余3种鱼类的稳定碳同位素范围(?21.97~?16.68),表明斑鰶栖息水层分布较广,和传统的中上层鱼类有明显差异;(2)斑鰶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降低,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增加,黄鲫和赤鼻棱鳀营养级随叉长变化不明显;(3)与胃含物分析方法相比,鳀赤鼻棱营养级偏高0.7左右,鳀可能与赤鼻棱摄食较多底层虾类有关,其他3种鱼类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略高,但基本相当。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以及构建食物网提供依据。
    关键词:莱州湾;稳定固位素;青鳞小沙丁鱼;黄鲫;斑鰶;鳀赤鼻棱;营养级;Laizhou Bay;stable isotope;Sardinella zunasi;Setipinna taty;Konosirus punctatus;Thrissa kam-malensis;trophic level
  • 4355.云杉花粉的贮藏及萌发研究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研究了云杉花粉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蔗糖浓度、pH值、贮藏条件对其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同时还优化了培养基的组分配比.结果表明: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和pH值对云杉花粉的萌发影响显著,并有明显的交互效应.蔗糖低浓度和高浓度都不利于云杉花粉的萌发.不同的云杉种对培养基中蔗糖浓度要求不同,粗枝云杉和欧洲云杉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的蔗糖浓度和pH值分别为7.5%、5.5,10%、5.5.在暗培养条件下,欧洲云杉花粉6h开始萌发,粗枝云杉8h开始萌发,欧洲云杉较粗枝云杉提早2h,同时欧洲云杉花粉萌发率总体高于粗枝云杉;欧洲云杉花粉管的生长历程为20~22 h,而粗枝云杉为16 h左右;欧洲云杉的花粉管长度比粗枝云杉长10μm以上.2种云杉不同个体基因型间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贮藏方法对花粉的生活力有很大影响,在云杉花粉保存过程中温度是主要条件,冷冻比冷藏好,不宜常温保存.
    关键词:云杉花粉;生活力;培养基;储藏方法
  • 4356.竹质OSB中试线的运行试验及优化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关键词:竹质OSB中试线;运行试验;优化
  • 4357.斑节对虾2个地理种群自交与杂交F1的生长性能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以三亚(S)、泰国(T)两个地理群体的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亲本,建立自交组合SS(S♀×S♂)、TT(T♀×T♂)和杂交组合ST(S♀×T♂)、TS(T♀×S♂).对各组合F1的5个生长性状(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头胸甲高、头胸甲宽)进行测量,对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在各个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2.13%~19.70%),其中正交组合(ST)的杂种优势均高于反交组合(TS)(P<0.05).对各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组合的子代在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头胸甲高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头胸甲宽这一性状上无显著差异(P>0.05).多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组合(ST)的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性状显著高于自交组合(SS、TT)(P<0.05).研究结果为斑节对虾杂交育种的具体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斑节对虾;生长性状;杂交组合;自交组合;杂种优势
  • 4358.大菱鲆趋化因子受体CCR3和CCR9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本实验克隆了大菱鲆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R3和CCR9的全长cDNA,并进行了鉴定。其中,全长cDNA的克隆采用了5′和3′-RACE。CCR3 cDNA全长1451 bp,包括92 bp的5′非编码区,276 bp的3′非编码区以及编码360个氨基酸的1083 bp的开放阅读框。CCR9 cDNA全长1441 bp,包括59 bp 的5′非编码区,278 bp 的3′非编码区,以及编码367个氨基酸的1104 bp的开放阅读框。两种受体均具有7次跨膜结构,符合G蛋白偶联受体的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菱鲆CCR3与其他鱼类CCR3聚为一支,大菱鲆CCR9也与其他鱼类的CCR9聚为一支;系统进化树显示的亲缘关系符合各物种的进化地位。实时定量 PCR (qRT-PCR)表明这两个基因在大菱鲆正常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尤其是它们在头肾、脾及心脏中均有高水平的表达。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之后, CCR3在脾和肝中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大菱鲆;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9;克隆;表达;Scophthalmus maximus;chemokine receptor;CCK3;CCR9;clone;expression
  • 4359.西伯利亚鲟仔稚鱼胚后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应用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技术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仔稚鱼发育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通过外部形态变化和内部器官发育情况,对西伯利亚鲟仔稚鱼发育各阶段进行区分.在水温(18.0±1.0)℃,pH 7.0~7.5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9.05±0.14) mm,出膜后7日内为早期仔鱼阶段,仔鱼以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视觉是主要的感觉功能;8日龄至22日龄为晚期仔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卵黄囊已消失,仔鱼转为底栖生活,开始主动摄食,各鳍条及其支鳍软骨逐渐发育完善,视网膜、味蕾、嗅囊和壶腹等器官的分化基本完成;23日龄至57日龄为稚鱼期,主要从骨板开始生长到骨板形成,各器官发育完善,身体各部分比例、体形及体色基本上与成鱼一致为止.西伯利亚鲟主要感觉器官的发育特征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充分体现了西伯利亚鲟物种的古老性,在生物进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西伯利亚鲟;仔稚鱼;胚后发育;感觉器官;形态学;组织学
  • 4360.我国REDD+行动的测量、报告和核查体系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对《UNFCCC》缔约方会议关于REDD+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分析现阶段我国实现REDD+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目标的难点和重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REDD+行动类型;建立以目的、实施状况、对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贡献、环境效果、可持续性和成本有效性为普遍性指标的我国REDD+行动的测量、报告和核查体系框架.
    关键词:UNFCCC;REDD+;测量;报告;核查
首页  上一页  ...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